11月3日,鼎阳科技正式公开发布全新一代多通道相参微波信号发生 SSG6M80A系列产品,产品频率覆盖范围从9kHz至20GHz,频率分辨率可达0.0...
2025-11-05 0
2025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一则技术通报引爆了全球材料和能源领域的关注。戎利建团队实现了吨级国产哈氏合金C276的高纯净量产,直接打破了对欧美的长期依赖。
这项突破不仅关乎一块合金,更直接推动了紧凑型核聚变装置的进度,将中国的聚变发电演示时间整整提前了三年。这背后,不只是技术上的狂飙,还有对全球能源主导权的重新定义。
这不是一场偶然的技术突破,也不是一段实验室的孤立胜利。2025年10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正式宣布,戎利建团队已实现高纯净哈氏合金C276基带的吨级量产。
具体数据非常直接:每张基带厚度控制在0.046毫米,抗拉强度高达1900兆帕,纯净度优于同类进口产品,耐高温能力稳定在900℃以上。这些参数不只是好看,而是实打实地满足了核聚变装置对材料的极限要求。
过去十年,中国在超导材料的核心基带上始终存在“卡脖子”问题。哈氏合金C276长期依赖进口,价格虚高、交货不稳。
每次需要等待超过半年,聚变装置建设周期也被严重拖慢。而现在,国内不仅能自产,而且性能更优,稳定量产也不再是难题。戎利建团队与东部超导签下20吨订单,显示出产业链已经准备好全面切换。
这项合金突破的意义,远远超出一项材料本身。它是聚变工程的底座,是所有核心部件的物理支点。2025年10月几乎同期,合肥BEST紧凑型聚变装置完成了杜瓦底座的精密安装。
直径18米、承重6700吨的底座是整个聚变装置的“脊梁骨”。安装技术取得5项专利,关键结构实现毫米级精度,这在全球同类工程中极为罕见。原计划2033年实现的发电演示,如今已提前至2030年。
推动工程加速的,正是材料自供之后带来的时间红利。没有了等待和进口审批,装置建设进入了“极限压缩模式”。
在核聚变这场全球竞速中,曾经的主角是欧美国家。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是多国合作的象征,也是全球技术融合的试验场。但从现实来看,这个庞大工程已经陷入了拖延泥潭。
原定2020年代实现的装置目标,如今被推迟到2036年,不仅时间延误,预算也翻了四倍。更麻烦的是,关键部件的技术缺陷频发,管理层频繁更换,项目执行力饱受质疑。
反观美国,虽然私营企业进入较早,如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等初创公司曾一度备受资本追捧,但它们的路线多依赖“突破性技术”,可复制性差,实验结果难以稳定复现。一旦没有持续资本注入,很容易陷入“技术演示而非实用化”的困境。
对比之下,中国选择的是一条“稳扎稳打”的路径。从材料、装置到发电演示,全部采用自主研发、自主制造、自主验证,每一个环节都在时间表内推进。戎利建团队用了20年打磨材料,相关院所花了十年做集成验证,产业链则在几年内迅速形成闭环。
像新奥的“玄龙50U”实现了100%国产化,鑫宏业成功推出抗辐射核级电缆,中核热工研究院也提供了热工台架测试平台。这些环节彼此配合,形成了全链条协同。
中国模式不靠烧钱“烧出奇迹”,靠的是“打磨出确定性”。聚变的本质并不神秘,难点在于每一个零件都要长期稳定运行。谁能让一整套系统有序运转,谁就更接近能源的未来。
而打破材料依赖、实现装置集成,就是通向那个未来的关键两步。
哈氏合金C276并非专属于聚变,它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化工防腐等领域同样是基础材料。这次吨级国产化,不仅解决了特定项目的供应问题,也意味着中国在高端合金领域大步迈进。
过去,这类材料多由欧美企业掌控,不仅技术封锁,还附带贸易限制。现在,自主可控变成现实,后续的国产替代自然水到渠成。
但比起材料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从材料到应用”的转化速度。戎利建团队20年的研发成果,并没有停留在论文或实验室,而是通过工程化手段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这背后的机制,是“长期技术储备+快速工程转化”的组合方式。换句话说,科研不是慢,而是慢中有快。只要找到关键点,突破就能成倍放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聚变装置的进展能从2033年提前到2030年。装置建设不是堆砌材料,而是高度协同的工程系统。材料突破带动部件制造,部件质量带动吊装精度,精度提升又加快整体进度。这种“链式反应”,正是产业系统成熟的表现。
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能源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核聚变被认为是最接近“终极能源”形态的技术方向。它不依赖石油、不排放碳气、不受地缘政治干扰。如果哪一个国家率先实现商业化发电,那么它将在全球能源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全球能源市场高度波动,油价不稳,国际气候协议又对碳排放设定严格限制。传统化石能源已经无法支撑未来几十年的增长需求。而聚变,一旦成功,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战略主动权的转移。
中国在材料、装置与发电三个环节的“全链突破”,意味着它正在从追赶者变成定义者。这场变化,不是靠一句口号实现的,而是靠一块合金,一台机器,一个团队,一步步走出来的。
信源:
光明网:“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实现国产化制备
相关文章
11月3日,鼎阳科技正式公开发布全新一代多通道相参微波信号发生 SSG6M80A系列产品,产品频率覆盖范围从9kHz至20GHz,频率分辨率可达0.0...
2025-11-05 0
过去几年,美国一纸禁令就把高端芯片卡脖子,中国市场订单一下子就少了。可现在风头变了,那些科技巨头开始公开抱怨,订单没了,收入直线下滑。外媒直言,北京的...
2025-11-05 0
2025年9月,荷兰政府突然上演了一出“趁火打劫”的戏码。他们搬出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打着防止技术外流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旗号,直接接管了安世半导体...
2025-11-05 0
每一次文明的跃迁,都会催生新的认知体系——今天,人工智能如洪流般奔涌而至,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我们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面对的不仅是工...
2025-11-05 0
2025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一则技术通报引爆了全球材料和能源领域的关注。戎利建团队实现了吨级国产哈氏合金C276的高纯净量产,直接打破了对欧美的长期...
2025-11-05 1
前言手机,真的要消失了吗?马斯克一开口,全球科技圈都跟着炸锅。他说,5到6年后,手机这种东西可能就成历史了。AI硬件的野心与行业竞逐想想看,十年前还在...
2025-11-05 0
金山网讯 11月4日,在第138届广交会三期现场,恒顺集团等我市企业的展位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驻足洽谈。本届广交会,我市共有219家企业参展,展位数...
2025-11-05 0
【CNMO科技消息】11月4日,有业内人士透露,小米已启动支持eSIM功能的平板与手机项目,相关产品正处于立项阶段。随着小米的入局,未来eSIM技术有...
2025-11-0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