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袁念琪:传播弃用的“三件套”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28日 04:10 2 aa

传播的硬件和技术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传播内容为王。

袁念琪:传播弃用的“三件套”

电报挂号:6827。四十多年前,这行字印在我的名片和单位信笺上。发电报无需写单位名,写这4个数即可。1995年,上海的电话号码升至8位,单位的电报挂号改为3087。

我第一次去邮局发电报是1973年,奶奶病逝,需要通知外地亲戚。电文写在电报纸长方格里,一行10格。电报一字0.03元,当时3分钱可买1只咸大饼当早饭。发电报起码4字1角2分,那就是4天早饭,或相当于一顿0.10元的豪华早餐:咸大饼+油条(4分/根)+淡浆(3分/碗)。因而发电报字越少越好,但省钱不能以词害意。到1983年,电报调至每字0.07元,9年后则达到0.13元。

那时,弄堂里响起的摩托车声,多是送电报的。有时在夜深,一道白光随摩托轰鸣移动打破寂静。熄火后,响起邮递员叫喊声:“某号。某某某电报!”

袁念琪:传播弃用的“三件套”

在相当长的日子里,电报传播信息最快。打长途电话很麻烦,电话不能直拨外地,要长途台挂,叫通对方后再来电叫你听,常常要等一两个小时。在公用电话打,等待更久。而普通电报从发出到抵收报人,6小时内就到,加急只需4小时。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电报业务下降;至1998年,上海全年收发量48.39万份,年均递减率68%。2007年,全市唯一受理国内国际公众电报的营业厅在南京东路30号,两年后也叫停。

电报是传播弃用“三件套”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另两个被弃的是:传播声最远最大的高音喇叭、制造传播量最大的油印机。

高音喇叭过去不可少,我从它获取信息和娱乐最多的地方是农场。似牵牛花的喇叭安在电线杆上,立在连队草棚宿舍前。喇叭拉线不知怎么断了,开关只靠一根接地线。要听了,把连喇叭的线头往地上那端一钩,线连声响。农场广播站一日三次广播,一早《新闻和报纸摘要》和一晚《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雷打不动,其他多播文艺节目,还有本场新闻及各种通知……

喇叭不仅传播信息还能放大声音,把传播内容清晰送入耳,是否入心因人而异。同时,喇叭也是室外大会必备。记得在农场粮站晒场开大会,两辆卡车车厢对接,翻下挡板就是主席台。那时,马路上常传来高音喇叭声响,喇叭就架在行驶缓慢的车上,向市民做某项告知,这是当时最有效的广而告之手段。

袁念琪:传播弃用的“三件套”

当年没复印机,用俗称“油印”复制,油印靠油印机。20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到中学工作,每逢期中期末考前,到学校3楼文印室印考卷。蜡纸上是打字机打的考题,固定在细铁丝网衬托的木框上,将油墨均匀、薄薄地涂在橡皮辊筒上;筒滚蜡纸,一张张考卷就出来了。业内称之:“孔版印刷”。1983年入电视台后,印会议通知、通讯员表和节目稿,还是仰仗油印机。与中学不同的是,动力从人工变为电。

在传播弃用的“三件套”里,先消失的是高音喇叭,再是复印机替代油印机;不久,名片上的“电报挂号”换成了“FAX”,这些年又被邮箱替代。传播的硬件和技术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传播内容为王。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