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7日 00:35 0 admin

现在不少地方都上了政务AI Agent,但说实话,很多其实就是个高级答题器。

用户问个“怎么申请居住证”,它能答得条理清晰,可真要用户提交材料、走审批流程,它就没辙了,最后还是得用户自己跑系统填表单。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项目,说是“上线了智能客服”,其实就是把之前问政通里的FAQ搬到大模型上,回答流畅度是高了,但该办的事还是没人管;还有些做“政策问答”的,用户连问三个相关问题,比如“低保申请条件”“要什么材料”“去哪提交”,AI愣是接不上逻辑,又回到默认的模板回答里。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项目说“集成了AI能力”,结果AI就只是个首页弹窗,最多答几个“办公时间”“地址在哪”的基础问题,连用户是谁都认不出来,更别提帮用户自动处置业务了。

老实讲,这不是AI能力不够,是咱们把它用窄了,就像给了个会修电脑的师傅,只让他报故障名称,不让他动手修,这不浪费本事嘛。

为啥很多政务AI Agent只能“聊天”不能“干活”?

这些政务AI Agent的通病,说到底就是只有“说话的功能”,没有“执行的权限”,它们没法对接后台的办事系统,没法调用业务程序,自然做不了实事。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之前我跟一个政务项目的负责人聊,他说一开始觉得“能让AI答好问题就不错了”,后来才发现用户要的不是“知道怎么干”,是“直接帮我干”。

比如用户问“社保断缴了怎么补”,AI光说“带身份证去社保局”没用,用户更希望AI能直接调出他的社保记录,帮他填好补缴申请,这才是真解决问题。

我还查过一份政务智能服务的报告,里面说超六成用户反馈,用政务AI只能拿到信息,没法直接办事,有三成用户因为AI帮不上忙,干脆放弃了线上办理。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这就说明,光让AI“会说话”,根本满足不了用户的核心需求,政务服务的关键,从来都是“办成事”,不是“说清事”。

既然这些AI Agent都没用到点子上,那有没有真能办事的例子呢?还真有,之前参与的“边聊边办”项目就试着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没把AI当成“问答工具”,而是想让它变成“数字员工”,能真的帮用户走办事流程。

实战项目:让AI Agent真能办起事的门道

本来想一开始就做复杂的跨部门事项,比如企业注册,但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流程太乱、需要的材料又多,AI根本没法理顺。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无奈之下,团队决定从简单的入手,挑了150个表单字段少、流程规范的事项,比如社保查询、居住证续期这些。

这些事项有个特点:表单字段不超过10项,需要的材料在办事指南里写得很清楚,也不用多个部门审批,正好适合让AI练手。

为了让AI能办事,我们给每个事项搭了个“对话式执行流”,简单说就是让AI能跟用户聊天,同时一步步完成办事动作。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比如用户说“我要申请低保”,第一步AI得先认出来用户要办的是“低保申请”,这一步叫“意图辨识+事项定位”。

一开始用通用大模型,发现很多时候认不准,比如把“咨询低保发放时间”当成“申请低保”。

后来我们用本地化微调的模型,还找了很多政务事项的关键词、常用句式做训练集,用少量样本补全了弱语义辨识的能力,这才解决了问题。

认准事项后,AI就得帮用户填表单、准备材料,这一步叫“程序调用+表单拆解”。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这些标准信息,AI能通过接口直接预填,不用用户再输一遍;像“是否已婚”“有没有房产”这些变量信息,AI会跟用户聊天确认。

为了保证流程不出错,我们还设计了一种“事项程序中间语言”,把办事流程图拆成一个个执行节点,每个节点都有判断逻辑,比如用户要是已婚,就会多问一句配偶的信息,这样就不会漏填字段。

材料准备环节也很关键,AI不只是列个材料清单就完事了,它会根据用户的情况判断哪些材料必须交、哪些可以免交,还会给用户看材料的示例照片,教用户怎么拍才合格。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用户上传照片后,系统会用OCR加大模型识别材料,比如看身份证水印清不清晰、有没有签章。

要是材料不合规,AI会直接说“图片太模糊,麻烦重新拍一下”,不用用户跑一趟才知道材料有问题。

这里还借鉴了浙江“浙里办”的经验,接入了专门的OCR引擎,现在对身份证、居住证这些常见材料的识别准头能到九成多,材料被驳回的情况少了很多。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最后一步就是提交申请、反馈结果了,AI会把填好的表单和材料打包,对接后台的办事系统提交申请,然后把系统生成的回执反馈给用户,告诉用户“申请提交成功,大概3个工作日能审核完”。

要是申请失败了,比如用户户籍不符合条件,AI也会把原因说清楚,不会只给个模糊的“申请失败”提示。

这么做下来,效果还挺明显的:用户不用再问完AI又去填表单,直接跟AI聊完就能提交申请,不少用户第一次用就成功办了事。

更意外的是,这个项目还倒逼业务部门优化了流程,因为AI只能处理规范的事项,很多之前流程乱、字段不明确的事项,业务部门都主动重构了,形成了良性循环。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从这个项目里,我也总结出几条经验,想做“能干活”的政务AI Agent,这几点怕是绕不开。

第一条是别把AI当成“功能组件”,要把它当成“岗位”来设计。

比如要做“智能导办”,就得按窗口接待员的标准来要求AI:得知道所有办事流程,能认准用户的需求,能引导用户一步步办完事,而不是只放个会说话的提示框。

深圳之前做的“政务AI导办员”就很典型,人家按导办岗的职责设计AI能力,用户从咨询到提交材料都不用换地方,办事时间比之前缩短了一大半,用户满意度也高。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第二条是一定要做“完整的办事闭环”,不能只让AI传递信息。

一个能办事的AI,得能做到:认准用户要办什么(识别),判断用户能不能办、缺不缺材料(判断),帮用户提交申请(执行),告诉用户结果怎么样(反馈),还能把这次办事的经验存下来,下次做得更好(学习)。

之前有个省的政务AI,就是没做“进度跟踪”这一步,用户提交申请后不知道进展,只能反复咨询,后来加上这个环节,咨询量一下就降了不少。

第三条是别贪大求全,要做“小场景”的AI,一开始就想做个“万能AI”,什么事都能办,基本都会失败。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不如让一个AI专注做一件事,比如专门做“材料识别”的AI,专门做“表单填写”的AI,每个AI都打磨好,再让它们协同工作。

有份白皮书里说,只做单一场景的政务AI,落地成功率比“万能AI”高一倍还多,杭州把政务AI拆成社保、医保、公积金几个专项AI,每个AI的办事效率都提升了不少,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说到底,政务AI Agent的价值,从来不是“能答多少问题”,而是“能办多少实事”。

政务AI Agent别只当“答题器”!这样做变“能办事”的数字员工

你不能指望它像人一样什么都懂,但你可以把办事的每一步、要对接的每一个接口都设计清楚,让它能接住政务服务的“活儿”。

要是还把它当成只会聊天的助理,那这场技术升级,跟你就没多大关系;但要是让它真的“上岗”干活,那你就是在帮政务服务变个样子,以后用户办事,可能真的不用再跑窗口、填表单,跟AI聊聊天就能办成,这才是政务AI该有的样子。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