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综合报道北京时间10月7日晚,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正式揭晓:美国加州大学约翰·克拉克、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米歇尔...
2025-10-08 0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三位开创者,这本应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庆典时刻,却在科学界内部引发了一场关于时机、预期和现实的复杂讨论。当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超导量子计算研究者坦言"我认为是早了"时,他道出了一个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担忧——诺贝尔奖的光环可能会成为这个领域沉重的负担。
这种矛盾的心态并非个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多位科学家在表达祝贺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发展的复杂情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直言:"这次物理学奖颁给这三位科学家,首先我觉得是比较大胆,毕竟量子计算的超导路线目前还并未完全走通或一定成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则认为:"目前这两个概念在应用领域并没有实现革命性的爆发,奖项似乎给得有点早。"
这些谨慎的声音背后,是科学共同体对于公众期待管理的深刻忧虑。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界最高荣誉,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学术圈层,成为塑造公众科技认知的重要力量。当超导量子计算的基础性工作获得这一殊荣时,如何在肯定科学价值与管理社会预期之间寻找平衡,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约翰·克拉克、米歇尔·德沃雷特和约翰·马丁尼斯的获奖工作完成于1984至1985年间。在那个个人电脑刚刚兴起的年代,他们通过精密的低温实验,在宏观超导电路中观测到了量子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现象。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拓展了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量子效应不再局限于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在毫米甚至厘米尺度的人造器件中同样可以被观测和利用。
从纯粹的物理学角度看,这项工作的意义毋庸置疑。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李晓鹏指出:"在此之前,科学家并不知道在宏观的人造器件中是否能够观测到量子现象,但他们通过设计超导电路系统,成功观测到了量子力学效应,颠覆了以往的认知。"这种对量子力学边界的探索,本身就是基础物理学的核心使命。
然而,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路径往往漫长而曲折。四十年过去了,超导量子计算仍处于从实验室向实用化过渡的关键阶段。谷歌、IBM等科技巨头虽然已经展示了具有数百量子比特的原型机,但距离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容错量子计算机仍有相当距离。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错误率、扩展性等核心技术挑战依然存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还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种时间差正是科学家们担忧的根源。匿名受访者的表述极具代表性:"我认为等超导量子计算机真正落地实现的那天再颁发给他们,可能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一旦真正实现了超导量子计算机,它将直接改变人类处理信息的格局。"这番话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对于面向应用的技术领域,诺贝尔奖是应该奖励开创性的基础发现,还是应该等待技术最终被证明可行?
历史上,诺贝尔奖委员会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并不一致。晶体管的发明者在技术被广泛应用后很快获奖,而引力波的预言者则等待了近百年直到实验验证。此次授予超导量子计算基础工作的奖项,显然选择了前者的路径——承认基础性突破的价值,而不等待最终应用的实现。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奥勒·埃里克森在颁奖声明中强调:"能够庆祝百年历史的量子力学不断带来新的惊喜,这真是太棒了。量子力学也是极其有用的,因为它是所有数字技术的基础。"这一表述试图在基础价值和应用前景之间建立联系,但也恰恰反映了评奖的复杂考量。
匿名科学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当代科技创新体系中,重大科学发现往往会迅速转化为资本市场的叙事工具。量子计算作为被广泛看好的"下一代颠覆性技术",早已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的关注。诺贝尔奖的授予,无疑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市场热情。
"我特别担心诺奖颁发给超导量子计算的开创者之后,大家会认为超导量子计算机会马上实现,更担心别有用心者会过度炒作甚至消费量子计算机,这对我们真正做超导量子计算的人而言,是一种伤害。"这位科学家的表述直击行业痛点。
过度炒作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会在公众和投资者中制造不切实际的短期预期。当这些预期无法在短时间内兑现时,随之而来的失望可能导致对整个领域的信心动摇,进而影响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流入。这种"炒作-泡沫-幻灭"的循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已有前车之鉴。
其次,资本的过度介入可能扭曲科研方向。在追逐短期回报的压力下,研究机构可能被迫将资源倾斜向容易出"新闻"的演示性项目,而忽视那些更为基础但见效缓慢的技术攻关。这种倾向对于需要长期积累的量子计算研究而言尤为危险。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炒作会侵蚀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和文化。当论文发表、技术突破被迅速包装为市值增长的催化剂时,科研人员面临的诱惑和压力都在增加。这可能导致成果过度包装、数据选择性呈现等问题,最终损害科学研究的诚信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计算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近年来,关于"量子霸权"、"量子优势"的新闻屡见不鲜,但这些术语本身充满歧义,往往被媒体和市场解读为量子计算机已经全面超越经典计算机。实际上,目前展示的量子优势都局限于特定的、精心选择的问题,距离通用量子计算机还有本质差距。
郭国平教授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诺奖的授予:"我认为这代表了西方科学界对量子计算的一种鼓励的态度,这是一种导向。"这一观察揭示了科学奖项在当代科技竞争格局中的复杂角色——它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方向的引导,甚至可能承载着地缘政治和产业竞争的考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们的焦虑就更容易理解了。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和支持,又担心过度的关注会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和扭曲的激励。这种矛盾处境,反映了当代科学研究在学术自主性和社会期待之间的紧张关系。
面对诺奖带来的关注潮,科学界内部正在努力传递更为冷静和准确的信息。匿名受访者的呼吁代表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希望这次诺奖之后,大家对量子计算机的研发还是要保持耐心,这个领域并不会因为颁发了诺奖就一定前景光明、一帆风顺。"
这种呼吁的必要性体现在对技术挑战的清醒认识上。三位获奖者在开创超导量子计算路线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其中的核心难点:如何把宏观量子体系的噪声、温度等各种干扰因素降到单量子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当系统规模扩大时,这些挑战会呈指数级增长。
目前,超导量子计算面临的技术瓶颈包括但不限于: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仍然有限,通常在几十到几百微秒量级;量子门操作的错误率虽然已经降低到百分之一以下,但距离实用化所需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还有差距;量子比特之间的串扰、控制信号的精确度、低温系统的稳定性等工程问题也亟待解决。
更为根本的是,量子纠错这一实现容错量子计算的必要条件,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物理量子比特来编码一个逻辑量子比特。按照目前的估算,一个实用的量子计算机可能需要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个物理量子比特。这意味着,即使单个量子比特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从数百比特的原型机扩展到实用系统,仍然面临巨大的工程和科学挑战。
正是基于对这些困难的深刻理解,科学家们希望外界能够保持理性预期。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罗卫东认为:"今年这个诺奖能给他们,主要是因为他们研究的超导约瑟夫森结中展现出的宏观量子性质,包括量子隧穿和量子化能级。这是我们发展下一代量子技术的基础。"他强调的是基础性价值,而非短期应用前景。
与此同时,科学界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公众和决策者沟通。李晓鹏教授提出:"目前,量子计算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应用,我们也在关注量子计算是否可以在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上展现出应用优势,但具体落地应用还需要时间。"这种既承认进展又强调时间需求的表述,试图在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找到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媒体如何报道科学突破、科学家如何阐释自己的工作、资本市场如何解读技术进展,都会影响公众认知和政策支持。建立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性的科技传播文化,可能是避免炒作-泡沫循环的重要途径。
从政策角度看,对量子计算这类长周期、高风险的前沿技术,需要建立与其特点相适应的支持机制。既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持续的投入,又要有合理的评估标准和退出机制。盲目跟风和过早放弃都可能错失机遇。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布局,如何在诺奖带来的新一轮关注潮中保持战略定力,是对决策者智慧的考验。
此次诺贝尔奖的授予,实际上为整个科学界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在当代科技创新体系中,如何平衡基础研究的自主性与应用导向的压力?如何在承认进展的同时管理社会预期?如何让科学荣誉真正服务于科学发展而非成为炒作的工具?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比技术突破本身更为重要。
匿名科学家的担忧和呼吁,代表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科学责任感。在荣誉的光环下保持清醒,在热潮中坚守本真,这或许正是科学精神的真正体现。对于超导量子计算而言,诺贝尔奖既是对过去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挑战的提醒。如何将这份荣誉转化为持续前进的动力而非沉重的负担,需要科学界、产业界、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期待,才能支撑这个领域走向真正的成功。
相关文章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综合报道北京时间10月7日晚,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正式揭晓:美国加州大学约翰·克拉克、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米歇尔...
2025-10-08 0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三位开创者,这本应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庆典时刻,却在科学界内部引发了一场关于时机、预期和现实的复杂讨论。当一...
2025-10-08 0
中秋月圆,天地共团圆。在距地球数百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神舟二十号陈冬、陈中瑞、王杰三名航天员分享了他们的“太空月饼”与特制佳肴,在星辰大海之间,向全国...
2025-10-08 0
【CNMO科技消息】10月7日,真我realme副总裁、全球营销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在社交平台发文预热了真我GT8 Pro的影像,文案是“你相信光吗?...
2025-10-08 0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对华免签政策,国庆长假出境旅游成新趋势。10月8日,支付宝联合AI健康应用AQ、高德,围绕中国游客假期出国期间的健康咨询趋势、地...
2025-10-08 0
10月8日“国际氢能日”,上海氢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氢锐”)宣布,其欧盟CE认证的MW级PEM制氢设备出海发往南非国家电力公司ESKOM旗下...
2025-10-08 0
2024年10月6号,OpenAI开了场开发者大会,直接扔出个大消息,以后AI智能体(Agents)会到处都是,他们的平台要往操作系统上靠了。这事儿一...
2025-10-08 0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10-08 1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