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直播间购物,你会留意弹幕吗?在一款产品名为“燃咔果冻”的直播间里,直播带货过程中不断有弹幕弹出,比如“轻松瘦35斤”“喝酒夜宵也能瘦”,因为反馈...
2025-10-13 0
10月8日,一颗名叫“长缨”的芯片,突然在全球半导体圈掀起一阵不小的风浪。
这不是一颗普通的芯片,它是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由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主导研发,直接登上了《自然》期刊的封面。
它的速度比现有闪存快上百万倍,耗能却低两个数量级,关键是还能直接在现有硅基产线上生产。
这种“既快又省、还便宜”的组合,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这是中国芯片正式“逆袭”的号角,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学术的昙花一现。
“长缨”这颗芯片有多厉害?一句话总结:它干了一件别人几十年都没搞成的事。
芯片行业里一直有个“三角难题”——速度、功耗、容量,三者很难同时兼顾。而这次,复旦团队用一种厚度只有1-3个原子的材料——比如二硫化钼,和传统的硅基电路“拼接”在一起,居然把这三点同时做到了极致。
400皮秒的写入速度、0.644皮焦耳的能耗、94.3%的工程良率,这些数字听起来像天书,但翻译过来很简单:比你现在的闪存快100万倍,用电量低两个数量级,而且还不容易坏。
AI训练、自动驾驶、数据中心这些高耗能场景,原来要三块不同类型的芯片,现在可能一颗“长缨”就能搞定。
那这技术怎么来的?不是靠“烧钱”,也不是靠“抄作业”,而是靠一套“逆向工程”的打法。
他们不是先造芯片再找应用,而是从AI时代的需求出发,倒推芯片该怎么造。
别人还在为“怎么把2D材料放进3D世界”头疼的时候,复旦团队已经在用“分离制造+微米级互连”解决了材料兼容和信号传输的问题。
说白了,这就像在纸上拼乐高,一不小心还真拼成了。
技术上过关还不算,他们还考虑到了最实际的问题:能不能量产?答案是“可以直接上现有CMOS产线”。这就像你换了个发动机,但不用换整辆车。
对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样的厂商来说,这几乎是“无痛升级”。
不用买EUV光刻机,不用改大规模产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谁先掌握这技术,谁就能用现有资源快速打市场。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在半导体领域搞出点名堂,但这次的意义,确实不一样。
过去我们追着别人跑,芯片设计靠ARM授权、制造靠ASML光刻机、设备靠美日供应链,只能在封装和中低端制造上混口饭吃。
但这一次,复旦团队用材料创新走了一条“绕路前行”的捷径,不再与欧美巨头在同一条赛道“卷”,而是在技术代际上实现了跳跃。
从2025年4月“破晓”芯片的实验模型,到10月“长缨”的工程化产品,仅仅用了半年时间。
要知道,传统芯片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周期可能长达十年甚至更久。这背后,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效率在发挥作用。
高校不再是“论文工厂”,企业不再是“代工机器”,而是一起坐在一张图纸上研究“终点要什么”。这也让“长缨”不仅是个技术成果,更是一种新范式的开端。
国际社会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消息一出,三星股价应声下跌4.2%,SK海力士和美光的回应则谨慎得多。
毕竟这不是一项可以立刻模仿的技术,它对材料科学、工艺控制、系统架构的要求太高,更关键的是,中国这次没有走他们那条“先拿授权、再买设备”的套路,而是真正从源头上掌握了主动权。
还有一个微妙的信号:这款芯片并不打算完全取代硅基,而是选择共存、融合。这是一种非常中国式的战略——不做“革命者”,而是做“重塑者”。
现在来看,长缨不是一场技术叛乱,而是一场架构革新,在全球芯片格局中悄悄撕开一道口子。
“长缨”这两个字,听起来就不简单,它出自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意思是“缨子长,能捉敌”。
从“破晓”到“长缨”,这两个名字不是随口一取,而是有深意的。它们象征的,是中国不再满足于“看得见、做不出”的尴尬,而是要在关键技术上,真正站上牌桌。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芯片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次战略宣言。
过去,中国芯片产业总被“卡脖子”,无论是EDA软件、关键设备、还是上游材料,都受制于人。
现在这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技术路线,绕过了诸如EUV光刻机等关键环节,用“材料创新+架构重构”打破了传统范式。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颗芯片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落地。
团队已明确表示,未来3-5年内将实现百万单元级别的芯片集成度,并与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共建实验基地,推动IP授权和生态联动。
这种“边研发、边量产、边合作”的打法,正是中国制造链的拿手好戏。它不像硅谷那样赌未来10年,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从0到1,再从1到100。
当然,挑战也不少,二维材料的制备成本、生态支持、系统适配,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这次不同的是,中国已经开始主导制定游戏规则。
团队已启动“ATOM2CHIP”全栈技术框架的专利申请,试图把这套从材料到封装的完整路线固化成标准,防止出现“欧美专利围剿”的老路。这一次,是中国在芯片话语权上的一次实打实的试水。
“长缨”芯片的出现,可能是中国芯片产业从“追赶者”走向“规则制定者”的一个转折点。
它不是一颗芯片的胜利,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胜利。从材料科学到体系架构,从实验室到产业线,中国开始用自己的逻辑讲芯片的故事。
未来全球芯片格局的变化,也许就从这一刻开始重写。全球的目光已经聚焦,接下来,是看谁能真正把握这场技术变革的节奏。
参考信息:复旦大学:全球首颗!复旦团队研发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
相关文章
在网络直播间购物,你会留意弹幕吗?在一款产品名为“燃咔果冻”的直播间里,直播带货过程中不断有弹幕弹出,比如“轻松瘦35斤”“喝酒夜宵也能瘦”,因为反馈...
2025-10-13 0
界面新闻记者 | 宋佳楠10月12日,游戏科学官方宣布,《黑神话:悟空》将于近期迎来更新,此次更新除常规BUG修复外,还将对部分性能进行优化,相关更新...
2025-10-13 0
10月8日,一颗名叫“长缨”的芯片,突然在全球半导体圈掀起一阵不小的风浪。这不是一颗普通的芯片,它是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由复旦大学...
2025-10-13 0
IT之家 10 月 13 日消息,戴尔当地时间本月 7 日推出了新一代的 Dell Pro Rugged Tablet 三防强固型平板电脑,其基于英特...
2025-10-13 0
【CNMO科技消息】10月13日,有数码博主爆料称,在国产子系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新机中,提升幅度最大的是红米,冲击同档最全能旗舰。其中,REDMI K...
2025-10-13 0
据铸造星球消息,近期Franz Friedrich Butz(以下简称“HA集团”)和Laempe Mössner Sinto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a...
2025-10-13 0
10月10日-12日,以“碳硅共生 合创AI+时代”为主题的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举办。如今,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人类社会,碳基生命的创...
2025-10-13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