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论见黄河口丨当养老遇上“黑科技”,孝心有了新表达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22日 01:26 0 aa

重阳又至,作为尊老敬老的传统节日,每年都在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养老这个永恒命题。养老,这一曾经以人力为核心的领域,正被算法、传感器与物联网重新定义,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听到技术落地的声音。而在这一变革中,科技并非高高在上的颠覆者,而是悄然融入日常的“隐形守护者”,它不替代关怀,而是延伸关怀的边界。

在山东东营的颐养院,我们看到了未来养老的雏形。那些不打扰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设备,那些无声守护的监测系统,都在向我们展示着科技应有的姿态——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替代,而是温暖的人力补充。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技术介入,恰恰体现了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

智慧养老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重新定义了照护的边界。传统的养老模式往往陷入两难:要么是子女全天候陪伴却力不从心,要么是机构护理难以实现个性化关怀。而智能系统的引入,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护理人员可以更精准地了解每位老人的需求,子女也能在远方实时掌握父母的状况。这种"不离不弃却又保持距离"的照护方式,或许正是现代养老的最优解。

更重要的是,智慧养老让"尊严养老"从理念走向现实。老年人最恐惧的,或许不是生命的自然衰老,而是在衰老过程中逐渐失去自主与尊严。那些需要时时被看护、处处要依赖的生活,无形中消磨着他们的自尊。而智能监测系统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老人在不受打扰的前提下获得安全保障,让他们在私密空间中依然保持生活的自主权。

当前,我国的养老体系建设正处在从"有"到"优"的转型期。根据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培育300余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园区、街道和基地。这标志着智慧养老正在从个别机构的尝试走向系统化推广。

当然,智慧养老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的适老化改造、数据的隐私保护、使用的便捷程度,这些都是需要持续优化的环节。但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科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替代,而是赋能。

重阳节是反思养老方式的契机。当我们谈论“老有所养”,今天的内涵已远超物质供养与身体照料,更包括心理的安宁、隐私的尊重、生活的自主。科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伙伴。它可以是夜里自动亮起的柔光,可以是步履蹒跚时传来的提醒,可以是让子女放心的数据反馈,通过科技搭建亲情的桥梁,让关爱永不掉线。

智慧养老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老人都能在科技的守护下,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有生命的尊严与体面。这条路还很长,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出发。(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