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27次破解禁飞区!无人机“刷机黑产”被端,警方刑拘嫌疑人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3日 17:10 0 aa

就在昨天,上海警方通报了一起令人警觉的案件:全国首例“职业刷机人”被端掉。嫌疑人薛某在短短一个月内,通过境外软件帮人破解无人机禁飞区和限高限制,完成27次“代破解”,非法获利超2万元。乍一听,这像是技术极客的“小众服务”;但细究起来,这根本不是什么技术自由,而是把公共安全当生意做。

事情得从9月初说起。当时,闵行网警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某网络交易平台上有个商家打着“无人机维修调试”的幌子,实际干的是“代破解”的勾当。他们用的是一款境外软件,采用“一机一码”激活机制——用户买个激活码,连上无人机,就能一键篡改飞行参数,轻松绕过国家设定的120米限高和各类禁飞区。更夸张的是,薛某不仅提供软件下载,还远程操控帮客户完成调试,整套流程下来,俨然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27次破解禁飞区!无人机“刷机黑产”被端,警方刑拘嫌疑人

9月29日,警方在其住所查获多台作案用的电脑和手机。据薛某交代,他最初只是应客户临时要求尝试破解,发现单次收费500到1500元“来钱快”,便主动在平台上推广这项服务。截至被抓,已接单27次,非法所得2万余元。说实在的,这种“生意”能做起来,背后其实有真实的市场需求。

我有个在无人机售后行业的朋友就提到,这类“刷机”需求在航拍爱好者和小型商业飞手中并不罕见,尤其集中在景区、机场周边等敏感区域。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上千元去破解?坦白讲,正规飞行报备流程对普通用户来说,还是太复杂了。

根据民航局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9月,全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已超150万台,但通过“随申办市民云”等平台主动报备飞行计划的比例不足三成。很多飞手觉得“我就飞几十米高拍个视频,能出什么事”,却不知道像上海外滩、虹桥机场周边这些地方,属于严格禁飞区。更关键的是,主流消费级无人机(比如大疆)出厂就锁死了禁飞区,用户根本没法手动关闭——这本是出于安全考虑的设计,却被黑产盯上,当成“商机”。

27次破解禁飞区!无人机“刷机黑产”被端,警方刑拘嫌疑人

对比国外,差距就更明显了。在美国,FAA要求所有无人机注册,并接入LAANC系统实时申请空域,一旦“黑飞”,最高可罚2.7万美元。而国内虽然已有《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但对个人用户的执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举报和事后追查,事前拦截能力明显不足。薛某这类“职业刷机人”,正是钻了技术门槛高、监管响应慢之间的空子。

说白了,不是用户不想守规矩,而是合规成本和违规收益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花800块买个“自由”,比跑流程省事多了——这种心态,正在悄悄蔓延。

别小看这27次破解。数字看似不大,但潜在后果可能远超想象。2024年成都双流机场就曾因无人机干扰,导致34个航班备降,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一旦被破解的无人机闯入军用空域、核电站或重大活动现场,后果不堪设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报告的无人机扰航事件已达17起,较2024年同期上升23%。

27次破解禁飞区!无人机“刷机黑产”被端,警方刑拘嫌疑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代破解”服务正在形成地下市场。有飞手在论坛直言:“花800块买个‘自由’,比跑流程省事多了。”这种想法一旦扩散,将严重削弱整个低空空域管理系统的权威性。而对正规无人机厂商来说,破解行为不仅绕过了安全机制,还可能触发系统异常,导致设备锁死或数据丢失——结果呢?用户最后往往又回头找原厂维修,形成一个荒诞的恶性循环。

这让我想起一个生活化的比喻:这就像有人偷偷卖“汽车限速破解器”,让你在高速上飙到200码还不被交警发现。听起来很爽,对吧?可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重点来了:无人机破解一次收费1500元,你觉得这是“技术自由”,还是“公共威胁”?

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自由的问题,而是责任的缺失。低空空域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次“黑飞”背后,都可能牵动成千上万人的安全。技术本无罪,但当它被用来绕过安全底线、牟取灰色利益时,就必须被遏制。

当前,全国无人机保有量持续攀升,低空经济也被视为新增长引擎。但要让这片“新蓝海”真正健康发展,光靠厂商锁禁飞区远远不够。监管需要更前置,流程需要更友好,执法也需要更精准。否则,像薛某这样的“职业刷机人”,只会越来越多。

说到底,真正的飞行自由,从来不是靠破解换来的,而是在规则框架内实现的。否则,今天你图方便绕过禁飞区,明天可能就有人因你的“自由”而延误航班、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别再把破解当“捷径”了。那不是自由,那是风险。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