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研发中心主体封顶,卫星化学:未来五年拟投100亿科研经费!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30日 11:04 0 admin

一栋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主体在浙江嘉兴结顶,它的身后是一家民营企业未来五年100亿元研发投入的雄心,以及中国化工行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期待。

10月28日上午,嘉兴经开区高铁新城核心区,卫星未来研发中心(西区)项目主体结构正式封顶。这座总投资23.8亿元、占地178亩的研发中心,不仅是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地标性建筑,更是这家公司从传统化工企业向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转型的战略支点。

研发中心主体封顶,卫星化学:未来五年拟投100亿科研经费!

集团副总裁沈晓炜在封顶仪式上表示,“这不仅是一幢楼的封顶,更是卫星化学‘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具体落点。”

瞄准“卡脖子”技术

卫星化学瞄准的是催化剂、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领域的科研与产业化。

这些领域长期存在“卡脖子”技术短板,制约着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

卫星化学董事长兼总裁杨卫东在2024年5月研发中心启动建设时曾指出,依托该中心,公司计划通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的创新项目,解决国家“卡脖子”的短板技术。

从传统石油化工向化学新材料转型,是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步,也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举措。

沈晓炜在封顶仪式上谈到,“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方向正是建设研发中心的初心与使命。

百亿研发的底气

未来五年投入100亿元科研经费,并设立10亿元创新激励基金——卫星化学的这一宣布彰显了其转型决心。

实际上,卫星化学早已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近17亿元,连续三年超过10亿元。

研发中心主体封顶,卫星化学:未来五年拟投100亿科研经费!

高增速的研发投入和高价位的激励机制,吸引、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据山西证券研究所报告,卫星化学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34.6亿元,同比增长20.9%。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7.4亿元,同比增长33.4%,这为百亿研发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的强磁场

卫星未来研发中心封顶当天,项目现场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关注者——卫星化学的研发人员。今年2月入职的浙大博士毕业生赵勤阳就是其中之一。

赵勤阳主要从事催化剂等进口替代新材料的研发。他在现场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想想不久后就能在眼前这栋楼里从事研发工作也是期待满满。”

在他的职业规划里,推动公司新材料从低附加值的上游走向高附加值的中游、下游正是他的追求。

按照设计,卫星未来研发中心将集聚超2000名研发人员,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和开放共享平台。

这里不仅是科研的主阵地,更是人才的“强磁场”。

创新基因的延续

卫星化学的创新转型早已开始。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碳α-烯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通过院士专家组成果鉴定,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至此,卫星成为全球第二家、国内首家自主研发选择性齐聚高碳α-烯烃企业,为国家未来突破高端聚乙烯、POE和高端润滑油等卡脖子技术提供原料保障。

公司还积极构建“创业孵化-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卫星化学先后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全力构筑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主体封顶,卫星化学:未来五年拟投100亿科研经费!

从实验室到市场

对于卫星化学而言,研发中心的建设只是第一步,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才是最终目标。

沈晓炜展望未来时表示:“未来五年,100亿元研发投入、10亿元研发奖励,都将从这里扬帆起航。”

聚焦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他们将全力以赴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必需的化学新材料发展。

研发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公司创新体系的“策源地”,让实验室的“样品”转化为市场的“产品”。

同时,中心还将积极应用数智技术,提升研发效率,更加注重绿色低碳设计,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融入区域创新生态,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研发中心主体封顶,卫星化学:未来五年拟投100亿科研经费!

100亿研发投入不只是资金数字,更是卫星化学对未来发展路线的重新定义。随着研发中心主体结顶,接下来真正考验的是卫星化学如何将巨额投入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化工企业像卫星化学一样,在核心技术上持续投入,整个行业的创新生态将悄然生变。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