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计划有变:中芯国际投资75亿美元建设生产线,又卡在设备上面了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12日 22:23 0 aa

中芯国际这家公司,从2000年起步到现在,算得上大陆半导体圈里的一员老将。张汝京那时候从台湾回来,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了公司,初始资金1.5亿美元。

他拉来一批在台积电和世大半导体干过的技术骨干,打下基础。公司一开始瞄准8英寸晶圆生产,产品多用于消费电子和通讯设备。2001年,第一座厂在上海落地,月产能2万片,用的是0.35微米工艺。

靠着地方政府的土地和税收支持,扩张速度挺快,2002年第二座厂投产,产能直接翻倍。2003年营收破1亿美元,客户里有国际芯片设计厂商。张汝京管事时,公司引进了国际管理标准,生产效率上去了。2004年,在香港和纽约上市,募资15亿美元,继续扩建上海厂,工艺推进到0.18微米。北京和天津的厂区规划也启动了,提供更多代工选项。

计划有变:中芯国际投资75亿美元建设生产线,又卡在设备上面了

2003年1月,台积电在美国加州法院告中芯国际侵犯专利,涉及14项晶圆制造技术和秘密。中芯国际否认,但得应对调查。2004年法院初判台积电赢,中芯国际上诉。纠纷拖到2005年2月,和解支付1.75亿美元,还转部分股权给台积电。

公司同意避开某些技术路径。2006年台积电又起诉,说违反和解,牵扯更多专利。2009年法院判中芯国际输,额外赔2亿美元,禁用人家的技术。张汝京扛不住压力,2009年11月辞职走人。那之前,他把上海厂产能推到每月10万片8英寸当量。高管换来换去,2010年王宁国接手,但内部调整多,技术脚步慢了。2011到2016年,领导层变了好几茬,营收起伏,2015年只有22亿美元。

2017年10月,梁孟松进来,和赵海军一起当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带了先进工艺经验,推动14纳米FinFET研发。2018年,公司搞定14纳米量产,产能利用率超90%。上海厂升级成12英寸,北京厂开工。2019年从纽约退市,转科创板,2020年7月募资68亿美元扩产。2021年天津厂扩建完,月产能5万片12英寸。2022年运营三座8英寸厂和四座12英寸厂,分布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整体产能折合8英寸每月71.4万片。产品从0.18微米到14纳米,服务通讯、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扩张继续,2022年8月26日,和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签协议,在赛达新兴产业园建中芯西青项目。注册资本50亿美元,总投75亿美元,占地1000亩。

中芯西青规划月产能10万片12英寸,专注28纳米到0.18微米工艺,代工服务通讯和汽车电子。2022年9月28日开工,中建二局承包土建,合同47.4亿元,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包括主厂房、动力站、仓库。2023年2月桩基完工,3月中旬主体结构动工。分四期推进,二三四期同步。2023年12月主体封顶,安装工程启动。设备采购跟上,目标2025年投产。产品面向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预计拉动当地就业5000人。2024年测试线运行,部分产能移到北京和深圳厂。和其他在建项目如中芯东方、中芯京城,总新增34万片每月。公司2024年资本开支80亿美元,支持设备导入。

计划有变:中芯国际投资75亿美元建设生产线,又卡在设备上面了

设备供应成了大麻烦。2022年底,中芯京城试产启动,但核心机台晚到,量产推迟一到两个季度。北京厂月产能目标14万片,受影响。类似问题在中芯西青上也显现,因为半导体制造靠进口光源、材料和高精度设备。2023年1月27日,美国、日本、荷兰签协议,限先进芯片设备出口中国。美国管光源,日本控材料,荷兰供设备,产业链全覆盖。

3月31日,日本公布23种设备管制,7月23日执行许可。荷兰3月跟进,2024年9月7日扩到浸没式DUV光刻机。长江存储等也卡在设备需求上。这些管制直接导致瓶颈机台晚到,试产转量产难。中芯京城原定2024年建成,设备不确定加重难度。中芯西青开工后,土建和安装并行,但进口依赖让进度看外部脸色。公司2023年11月法说会说,全年资本开支调到75亿美元,因部分设备早到,但供应链短缺和涨价风险还在。

话说回来,这种设备卡脖子不是头一回了。中芯国际从建厂起,就得从欧美日买关键机器。早年张汝京时代,还能相对顺利,但专利纠纷后,供应链更紧。梁孟松上台,推动本土化,但先进设备仍靠进口。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买量峰值后,2025年预计降到400亿美元以下,原因是产能过剩和出口管制。SMIC作为大头,感受明显。

计划有变:中芯国际投资75亿美元建设生产线,又卡在设备上面了

2025年上半年,营收16.21亿美元,毛利率回升,但净利预期1.612亿美元。购了ASML 2050i光刻机3台,计划2025年拿15台1980i,支持5纳米,但成本比台积电高50%。张汝京走后,2014年办芯恩公司,专注功率器件。中芯国际2022年销售额72.1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3.21亿美元,增35.6%。

中芯国际调整步伐,优化现有产能。中芯深圳2022年底投产,中芯临港主体封顶,中芯东方和中芯西青推进,总在建产能34万片。跨越技术节点,2024年成世界第三大晶圆厂。发行6亿美元债券撑扩张,但供应延迟和涨价继续。

2025年3月公告,子公司数据包括中芯京城、中芯东方、中芯西青。8月29日,公告用A股买中芯北方少数股权,全资持有,从9月1日停牌,不超10天。

固定资产2024中期1112亿元,在建工程800亿元,四地厂扩建进度超90%。内地代工厂11座,三座8英寸,四座12英寸运营,八座建中。8英寸月产能45万片,12英寸25万片,未来五年重点12英寸,新增34万片。

其实,看中芯国际的路子,就能明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痛点。投资大,技术追赶快,但设备一卡,就得缓口气。西青项目75亿美元砸进去,本想快速上马产能,服务汽车和消费市场,结果设备晚到,计划变卦。2025年全球晶圆设备支出110亿美元,中国份额降,但中芯还在咬牙往前。

计划有变:中芯国际投资75亿美元建设生产线,又卡在设备上面了

赵海军和梁孟松双CEO模式,稳住阵脚,推动多元化平台。客户需求在那,通讯工业不缺订单,但过剩风险也得防。2025年电子销售季性平淡,全年预计回暖。

中芯国际从0.35微米到7纳米风险量产,进步大,但比台积电还有差距。专利纠纷教训深,2005和解后,公司学着避坑,但国际环境变,管制升级。

中芯国际这步棋,投75亿美元西青,本想抢市场,结果设备一拖,节奏乱。半导体这行,水深,国际博弈多。企业得灵活,转向本土链,减依赖。未来五年,34万片新增,潜力大。

但过剩警钟响,需求匹配关键。2025年设备买降,行业调整期。SMIC作为领头,得带头闯关。总之,大陆芯片路,长远看,自主化是出路。

计划有变:中芯国际投资75亿美元建设生产线,又卡在设备上面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