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立园满园 | 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一座“起飞”的园区如何炼成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12日 17:47 0 admin

国产大飞机的机头在这里诞生,建在产业园区的大学迎来首批学子……这里是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新都高新区”)。

十年间,中国航发成发等430余家企业在此落地生根,形成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人随产动,这里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园区”。

立园满园 | 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一座“起飞”的园区如何炼成

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立园满园成绩单

46位

新都高新区在“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位列第46位

1300亿元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48家

2024年实现营收1300亿元

其中,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两大特色产业集群年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元

170余家

围绕中航工业成飞等“链主”企业

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170余家

形成“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生态圈

全国5个

成为全国5个同时具备

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地区之一

70%

轨道交通领域聚集重点企业77家

建成全国首个2025智慧行车实验平台

实现成都地铁70%“新都造”

本地配套率超75%

82个

园区实施两轮“百日攻坚”行动

组建11个专班专业化招商

重大产业化项目82个

协议总投资570.88亿元

98.6%

实行“局园合一”“片区制+大部制”管理

压缩管理层级,提升服务效率

完善“企业管家”制度

联系重点企业336家

办结企业诉求1500项

办结率98.6%

最近,由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和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EMBA教育中心主任柴俊武教授、成都尼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泓宇以及企业代表组成的调研团走进新都高新区,在成都辰飞智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辰飞智匠”)总经理石璟的引导下,共同探寻这座“起飞中”的产业新城。

“四桶水”撑起五分之一产值

新都航空产业振翅起飞

放眼新都,“四桶水”定位贯穿始终,科伦药业的“药水”、可口可乐的“汽水”、雪花啤酒的“酒水”、达利食品的“茶水”,成为区域名片,贡献了2024年全区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在新都高新区的布局版图中,工业东片区、工业西片区、石板滩片区呈“铁三角”之势,稳稳矗立。其中,石板滩片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的石板滩变了,曾经的荒地上建起写字楼、厂房……调研团中有人多年前曾到访此地,面对焕然一新的面貌,无不感叹其巨变。

在新都高新区的展示中心里,一组数据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动力:去年园区营收突破1300亿元,汇聚了1100余家重点企业……

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可感可知的产业。

石板滩片区中不仅有C919大飞机机头与反推短舱的全国唯一生产基地,而且这里更是承接着成都地铁70%“新都造”的重任。

助推石板滩片区“起飞”的是片区内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在这里,50余家航空重点配套企业落地生根。

深思有形副总经理胡恒道出了企业选址的关键:“要看在哪里能赚钱。”他说,园区不仅提供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和便捷的交通,而且主动帮企业对接上下游资源,“从招商到落地,服务都让人安心”。

链主引领,深挖辅链

实现“满园”效应 如何吸引企业入驻?

新都高新区石板滩片区工作专班组长张灿阳介绍,园区建设初期,锁定两家核心“链主”企业,两家企业都希望将分散在全国的产业链集中布局,这与园区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迅速推动项目落地。

以大部件产业园为例,2019年启动建设,当年便完成拆迁、建设并投产。当时成飞集团负责人感慨:“开工时穿短袖,下线时还是短袖。”该园区成功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国家级荣誉。

链主落地,带动下游企业快速集聚,之后园区又进一步以“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思路,主动出击、精准招商,持续拓展产业链半径,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运营机制上,园区推行“管委会+专业公司”模式,推动管理去行政化、运营市场化。国有企业在服务园区的同时,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增强“造血”能力,提升了服务的灵活性与效率。

建设“公用”平台是园区吸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张灿阳介绍,考虑环保和成本因素,不是每家企业都愿意建设热表处理中心,因此在规划之初,园区就决定由国有企业统一规划建设热表处理中心,并交由链主企业运营管理。

目前,该中心已成为航空零部件特种工艺大型生产基地,实现55种先进热表处理特种工艺全覆盖。

除热表处理中心外,园区的检验检测中心、产品交付中心、智能物料中心均实现“共享”,让企业以最低成本获得更高能级服务。

目前,园区围绕中航工业成飞等链主企业,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项目170余个,孵化了裕鸢航空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瞪羚企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国5个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地区之一。

园中校、校中园:

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我听说,这是一所不愁就业的大学……”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新都校区的一架退役战斗机下,石璟的疑问点出了产教融合的核心。

这所四川省内首个建在产业园区的大学,从动工到开学不到1年。学校设有航空装备制造等产业学院,每年为航空产业定向培养超3000名毕业生,真正实现“出校门即进职场大门”。

成都香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洋谈到建校初衷:当初链主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快速入驻,但技能人才短缺成为瓶颈,甚至出现企业相互“挖人”的现象。将大学建在园区,既解决企业用人难题,也让学生“毕业即就业”。首批2000余名学子已于今年9月入学。

政府主动为企业赋能,成为企业的“底气”。据张灿阳介绍,园区配备107名“企业管家”,推动“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当地市场监管等12类职能下沉园区,为企业压缩办理时限50%以上。

成都新都区市场监管局在园区设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15大类服务,通过专题培训以及“一对一”指导,让企业将质量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成都市层面也同步推进市场监管领域蹲点服务“立园满园”,已建成9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覆盖两个国家级经开区、7个省级园区。

来源:成都商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