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灼言 | 向海问天“火箭大省”如何炼成?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3日 17:59 1 admin

碧波之上,火箭尾焰划破长空;海岸线旁,航天产业拔节生长。山东正用一场场星辰大海的远征,书写着商业航天的崭新篇章。

10月11日上午,由海阳总装出厂的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为平台,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发射升空,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的第二次苍穹远征,也是海阳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发射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短短几年间,这片海域已成功将130颗卫星送入太空、精准入轨,招引集聚30个航天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322亿元。

灼言 | 向海问天“火箭大省”如何炼成?

从沿海大省到“火箭大省”,山东如何一跃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版图上的重要一极?

抢抓机遇的果敢一跃

任何产业的崛起,都始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对山东而言,2019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我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在山东海阳海域完成。

了不起的首次,常常孕育着了不起的突破。山东没有把这当作一次“过路”的荣耀,而是抓住国内第一个海上发射基地重大历史机遇,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招引为主线,以创新平台的打造为基础,以产业聚集为目标,全力推动东方航天港起势腾飞。

从省级层面连续多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擘画发展路径,到市级层面以“一号工程”的力度,拿出专项政策、产业基金、详实方案,系统化推进航天新城的发展,再到县级层面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全力将商业航天产业大发展的宏大设想变为令人震撼的现实……

如今,以东方航天港建设为平台,海阳将现有资源统筹和串联起来,“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形成产业发展核心能力。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座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正加速崛起。

“出厂即发射”的全新效率

在海阳,一条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由内陆向近海不断延伸,串起了沿途包括火箭制造组团、卫星产业组团、海上发射组团等在内的不同功能区,依托于此,火箭从星箭总装厂房到海上发射平台,48小时内就能完成“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此次发射的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从制造园区到发射港区的运输距离也仅有6公里。

这6公里,不仅是转运路程的缩短,更是产业效能的倍增。其有效避免了其他陆上发射基地“火箭拆分运到发射地组装后再发射”等难题,凸显出海阳东方航天港“一港三区”空间架构和“一站式便捷发射”模式的显著优势。

卫星在“家门口”就能“搭上车”,火箭出厂即发射,这种模式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众多企业看好东方航天港产业链配套优势,选择在此落地。这里先后引入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航天、九天行歌等一大批行业标杆企业,涵盖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打造出一个千亿级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工业大省的厚积薄发

“火箭大省”的标签,绝非凭空而来,它深植于山东作为工业大省、制造强省的雄厚实力。这片厚重的制造沃土,正是商业航天产业得以绚丽绽放的坚强后盾。

以海阳所在的烟台市为例,这里既有万华化学、南山铝业等新材料龙头企业,又有蓝天钛金科技、华宇航天等航空航天代表项目,还有中国科学院兰化所研究院、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另外,烟台拥有完备的整车、整机、整船制造产业体系,在机械、电控等制造环节,与航天产业有很强的复用性,可就地转化为航天配套体系。

而在济南,以零部件配套企业身份切入商业航天领域的济钢集团,在卫星总装制造、卫星核心部件、火箭动力测试三大板块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测试”的航天产业生态链,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现已成为山东省航空航天骨干企业、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链主企业。

一个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商业航天提供着“一站式”的解决方案。目前,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三地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

一艘艘发射船整装待发,一颗颗卫星直冲云霄,“火箭大省”的炼成,是战略、模式与基础三重奏的必然结果。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谁能把握趋势、敢于创新、善用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未来。山东叩问苍穹的壮阔叙事,正沿着海岸线全速推进。

文/张艺凡

灼言 | 向海问天“火箭大省”如何炼成?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