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10月7日,新疆科技馆内,造型各异的机器人被观众层层包围,掌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数百公里之外的塔城,冬不拉琴声悠...
2025-10-13 1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10月7日,新疆科技馆内,造型各异的机器人被观众层层包围,掌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数百公里之外的塔城,冬不拉琴声悠扬响起,民间歌手以一曲《体重管理健康谣“加尔加尔”》,将健康知识随旋律送入百姓心田。
10月3日,游客在新疆科技馆观看机器人表演。图/新疆科技馆提供
今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天山南北,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织共鸣,为这段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科普时光写下生动注脚。
全国科普月期间,新疆共举办活动逾3000场,规模与影响远超往年。科学,越来越贴近生活,真正实现与公众的“零距离”接触。
科学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若把芝麻比作足球场,细菌就像场上的小蚂蚁;若把芝麻比作摩天大楼,病毒就像楼里的灰尘……”9月10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六年级教室里,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王红梅教授用生动的比喻,为孩子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六年级学生阿依夏·古丽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这段话。对她而言,这是第一次以如此形象的方式,认识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
这堂课是2025年“流动科学课”走进克州的生动写照,也是新疆“百名院士、千名科学家、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活动的真实缩影。在全国科普月期间,这些活动将优质科普资源送至天山脚下。其中,中国地质大学专家团队走进克州5所中小学,开展8场引人入胜的科普课程。
9月11日,“流动科学课”活动现场,克州的同学们体验流动科普展品。图/新疆科技馆
像这样的前沿科普报告,全区共举办百余场。科学的种子,正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悄悄播撒在孩子心中。
在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带来的《宇宙的远方》讲座,让高二学生艾尔肯·买买提至今心潮澎湃。“原来科学家离我们这么近!”这位来自和田农村的少年感慨地说,“武院士从宇宙大爆炸讲到暗物质探测,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院士讲座在青少年心中点燃的科学火种,在遍布全疆的科普场馆中得以延续和滋养。作为核心阵地的新疆科技馆,在今年10月3日迎来了建馆40年的里程碑——年接待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馆内“科技与现代文明同行”体验展以三大展区、百余件展品,构建了一段完整的科技探索之旅,成为青少年竞相打卡的科学胜地。
此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81个乡村科普馆成为农牧民身边的“科技加油站”;各类科学营、科创大赛让孩子们在动手中感受科技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科普月期间全区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超1000场,覆盖学生逾50万人次。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零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自治区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左永江说,从城市到乡村,从讲座到实践,科学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创新表达,科普“唱”进百姓心里
“哎哟——科技风吹到咱的村,新农玩意耍威风,智能播种样样行,无人机喷药效率高……”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国家级“新疆花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芳以自编科普民歌赢得满堂喝彩。
“以前觉得科学高高在上,用民歌唱出来,一下子就贴近生活了。”现场观众张丽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科普月期间,新疆探索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科普形式,让科学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百姓生活。
在线下,科普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全区创作8首科普民歌,通过“花儿”、罗布淖尔民歌等形式,让科学知识随旋律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库尔勒市,古老的《江格尔》说唱与科普宣传深度融合;在尉犁县,民间艺人用罗布淖尔民歌传唱现代农业技术。
在线上,数字科普同样成果丰硕。专家直播、短视频打破时空限制,让知识获取更加便捷。新疆营养学会开展的“营养健康知识宣传进万家”系列直播,通过权威专家系统普及健康知识,惠及广大群众。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化’知识,以直抵人心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是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关键。我们将继续探索科普与文化融合的路径,让科学不仅成为知识,更成为一种力量。”左永江说。
2025年吉木萨尔县大蒜文化科普活动期间,专家与新地乡蒜农交流大蒜种植技术。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 宋海波摄
服务下沉,科技“种”在田野上
秋收时节,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果园中,新疆农科院的专家被果农团团围住,耐心解答红枣种植的各类问题。“专家讲得明白,一听就懂。”托乎拉乡果农阿不都·热合曼指着果园说,“去年按专家方法管理,红枣产量提高两成,品质也上去了。”
这样的“田间课堂”是新疆基层科普的常态。全区组织多领域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服务1000余场。在牧场,防控专家讲授人兽共患病防治;在田间,农技人员示范科学种植;在梨园,专家为香梨品质“把脉开方”。
这些服务依托“科普大篷车+‘六进’”模式,推动科普资源覆盖学校、乡村、牧区、社区、军营、机关和企业,构建起响应迅速、服务精准的科普网络,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科普不仅要‘上天’,更要‘落地’。”左永江说,要让科技成果走进田间地头,转化为农牧民手中的实用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科普月活动落幕,科学精神的种子仍在天山南北静静生长。正如一位基层老科技工作者所说:“今天我们播下的每一颗科学种子,都将在未来长成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参天林木。”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编辑:热孜颜·托乎提
责编:果琴琴
审核:马小燕
监制:刘 豫
相关文章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10月7日,新疆科技馆内,造型各异的机器人被观众层层包围,掌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数百公里之外的塔城,冬不拉琴声悠...
2025-10-13 1
“我忙晕了。”为配合扫街榜,部分高德地图相关工作人员国庆期间也在加班。一位接近美团的人士则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与百度地图的本地生活服务类合作几年前就...
2025-10-13 1
【亿邦原创】10月30日起,美团旗下品牌Keeta将正式启动巴西市场运营,首批试点城市为圣保罗州沿海城市桑托斯和圣维森特。这两座城市中,已有700多个...
2025-10-13 1
最近,关于华为后续新机的消息开始大量出现。除了备受关注的华为Mate系列外,其余档位新品也陆续出现了消息。近日,博主@数码闲聊站 的一份爆料中提到,“...
2025-10-13 1
国庆中秋假期,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凭借一场“数字科技+自然历史”的跨界创新,成为川渝地区新地标。全球首款双足行走仿生机器恐龙与AI(人...
2025-10-13 1
英特尔本周宣布,其Panther Lake处理器已在Fab 52晶圆厂使用18A工艺节点进入量产阶段。据悉,18A是首个达到大规模量产的2纳米级工艺节...
2025-10-13 2
新华社墨尔本10月10日电(记者徐海静)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日前发表声明说,该校一项研究成功将食物垃圾中的糖分转化为天然聚合物,未来有望取代以石油制品为...
2025-10-13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