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3日 17:58 1 aa
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10月7日,新疆科技馆内,造型各异的机器人被观众层层包围,掌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数百公里之外的塔城,冬不拉琴声悠扬响起,民间歌手以一曲《体重管理健康谣“加尔加尔”》,将健康知识随旋律送入百姓心田。

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

10月3日,游客在新疆科技馆观看机器人表演。图/新疆科技馆提供

今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天山南北,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织共鸣,为这段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科普时光写下生动注脚。

全国科普月期间,新疆共举办活动逾3000场,规模与影响远超往年。科学,越来越贴近生活,真正实现与公众的“零距离”接触。

科学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若把芝麻比作足球场,细菌就像场上的小蚂蚁;若把芝麻比作摩天大楼,病毒就像楼里的灰尘……”9月10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六年级教室里,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王红梅教授用生动的比喻,为孩子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六年级学生阿依夏·古丽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这段话。对她而言,这是第一次以如此形象的方式,认识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

这堂课是2025年“流动科学课”走进克州的生动写照,也是新疆“百名院士、千名科学家、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活动的真实缩影。在全国科普月期间,这些活动将优质科普资源送至天山脚下。其中,中国地质大学专家团队走进克州5所中小学,开展8场引人入胜的科普课程。

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

9月11日,“流动科学课”活动现场,克州的同学们体验流动科普展品。图/新疆科技馆

像这样的前沿科普报告,全区共举办百余场。科学的种子,正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悄悄播撒在孩子心中。

在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带来的《宇宙的远方》讲座,让高二学生艾尔肯·买买提至今心潮澎湃。“原来科学家离我们这么近!”这位来自和田农村的少年感慨地说,“武院士从宇宙大爆炸讲到暗物质探测,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院士讲座在青少年心中点燃的科学火种,在遍布全疆的科普场馆中得以延续和滋养。作为核心阵地的新疆科技馆,在今年10月3日迎来了建馆40年的里程碑——年接待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馆内“科技与现代文明同行”体验展以三大展区、百余件展品,构建了一段完整的科技探索之旅,成为青少年竞相打卡的科学胜地。

此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81个乡村科普馆成为农牧民身边的“科技加油站”;各类科学营、科创大赛让孩子们在动手中感受科技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科普月期间全区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超1000场,覆盖学生逾50万人次。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零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自治区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左永江说,从城市到乡村,从讲座到实践,科学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创新表达,科普“唱”进百姓心里

“哎哟——科技风吹到咱的村,新农玩意耍威风,智能播种样样行,无人机喷药效率高……”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国家级“新疆花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芳以自编科普民歌赢得满堂喝彩。

“以前觉得科学高高在上,用民歌唱出来,一下子就贴近生活了。”现场观众张丽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科普月期间,新疆探索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科普形式,让科学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百姓生活。

在线下,科普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全区创作8首科普民歌,通过“花儿”、罗布淖尔民歌等形式,让科学知识随旋律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库尔勒市,古老的《江格尔》说唱与科普宣传深度融合;在尉犁县,民间艺人用罗布淖尔民歌传唱现代农业技术。

在线上,数字科普同样成果丰硕。专家直播、短视频打破时空限制,让知识获取更加便捷。新疆营养学会开展的“营养健康知识宣传进万家”系列直播,通过权威专家系统普及健康知识,惠及广大群众。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化’知识,以直抵人心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是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关键。我们将继续探索科普与文化融合的路径,让科学不仅成为知识,更成为一种力量。”左永江说。

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

2025年吉木萨尔县大蒜文化科普活动期间,专家与新地乡蒜农交流大蒜种植技术。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 宋海波摄

服务下沉,科技“种”在田野上

秋收时节,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果园中,新疆农科院的专家被果农团团围住,耐心解答红枣种植的各类问题。“专家讲得明白,一听就懂。”托乎拉乡果农阿不都·热合曼指着果园说,“去年按专家方法管理,红枣产量提高两成,品质也上去了。”

这样的“田间课堂”是新疆基层科普的常态。全区组织多领域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服务1000余场。在牧场,防控专家讲授人兽共患病防治;在田间,农技人员示范科学种植;在梨园,专家为香梨品质“把脉开方”。

这些服务依托“科普大篷车+‘六进’”模式,推动科普资源覆盖学校、乡村、牧区、社区、军营、机关和企业,构建起响应迅速、服务精准的科普网络,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科普不仅要‘上天’,更要‘落地’。”左永江说,要让科技成果走进田间地头,转化为农牧民手中的实用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科普月活动落幕,科学精神的种子仍在天山南北静静生长。正如一位基层老科技工作者所说:“今天我们播下的每一颗科学种子,都将在未来长成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参天林木。”

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编辑:热孜颜·托乎提

责编:果琴琴

审核:马小燕

监制:刘 豫

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天山观察丨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写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圆满收官之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