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智能浪潮下,媒体向何方

排行榜 2025年11月13日 00:45 0 aa

本文作者:钟记平

新闻业的历史,写满“变革”二字。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从“数与网”到“云与智”,与科技创新共同进步,是媒体变革发展的鲜明特征。

置身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征程,面对汹涌澎湃的科技革命浪潮,如何抓住机遇、变革图强,提高主流媒体生产传播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智能聚力、系统变革”——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的主题像一把标尺,精准丈量新闻业的当前方位。今天的媒体变革,早已超越工具迭代——它是生产流程的重构、传播逻辑的重写,更是行业生态的重建。

当技术浪潮以秒速冲刷行业边界,当传播逻辑从“传者中心”转向“用户中心”,我们不得不追问: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变革里,媒体和媒体人该如何锚定自己的坐标?

有人恐惧技术消解专业性,有人沉迷技术带来的效率幻觉。但真正的变革从不是“技术至上”的狂欢,本质是场生存突围:移动互联网重塑信息分发规则,算法推荐改写用户注意力流向,这场大考的核心,是主流媒体能否打破传统思维与体制束缚,以互联网逻辑重构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盲目追逐流量、抛弃内容,终将沦为数字泡沫;固守旧有模式、拒绝创新,终会被受众遗忘。

面对技术之变、渠道之变、生态之变,主流媒体要起而行之、主动破局,以“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抓创新,既不能消极等待观望错失战略机遇,更不能畏难躲避佯动贻误改革进程。

要辩证看待、正确处理一些关系: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是“谁取代谁”。传统媒体的深度与新媒体的速度,要在一体化中形成合力,在互联网主战场形成影响力。

导向为流量铸魂,流量予导向赋能。唯有同频共振、有机共生,传播才有思想锐度与抵达力度,既立精神坐标,又暖受众心田。

引导不是生硬的说教灌输,而是浸润式的思想共鸣;服务不是无原则的曲意迎合,而是有温度的责任担当。接上地气、扎下深根,党的主张才能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技术创新要锚定内容生产主航道,坚决避免陷入“技术自嗨”误区。要高度重视用户反馈,把传播效果作为评价体系的硬指标,促进延长工作链条,通过技术与内容、平台、用户深度协同,实现以技术创新赋能内容生态高质量发展。

培养专业人才也要人尽其才。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培养更多既懂内容采编又懂技术应用的专业化人才,方能激活队伍活力。

在系统性变革的浪潮里,媒体人要找到坐标,把准方向。

守正,是不变的初心。无论技术如何翻新,媒体人始终是“真相的记录者”。不为逐利跑偏,不媚流量失真,守住职业伦理的底线。

创新,是必备的能力。变革时代,信息技术有效应用成为深化媒体变革的战略引擎。媒体人不能做“技术盲人”。既要善用工具提升效率,更要突破思维定式,用新表达让严肃议题“可感”,用小切口让政策解读“可触”,让内容与时代同频。

扎根,是力量的源泉。好新闻永远在基层。放下键盘、走进现场,把笔触对准普通人的悲欢,让镜头记录社会肌理的褶皱,新闻才有穿透算法的生命力。

文风,是信念的映照。有信仰有情怀,方能笔下有光、文中有责。媒体人要守初心担使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让清新务实的好文风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桥梁。

破圈,是传播的关键。连接的本质未变,但方式必须迭代。主动适应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传播场景,用受众习惯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主流声音才能穿透信息迷雾。

从纸媒到智媒,变的是手段,不变的是媒体人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的使命。智能浪潮越是汹涌,越需要守住内心的刻度:在变革中保持清醒,在创新中不忘根本,在人民中汲取力量,在破圈中传递价值。

这,就是媒体人的答卷——以坚定信仰做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以专业坚守做时代风云记录者,以创新求变做社会进步推动者,以责任担当做公平正义守望者。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