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端制造,金属 3D 打印曾是公认的 “未来之星”,可全球钻研几十年都卡在一个死胡同里:造出来的零件看着光鲜,内部却像发酵过度的面包,全是孔洞裂纹...
2025-09-27 0
提起高端制造,金属 3D 打印曾是公认的 “未来之星”,可全球钻研几十年都卡在一个死胡同里:造出来的零件看着光鲜,内部却像发酵过度的面包,全是孔洞裂纹,一受力就崩,根本不敢用在飞机火箭上。
就在各国还在砸钱升级激光器时,中国团队从老祖宗的铁匠铺里找着了门道,硬是让 3D 打印机学会了 “打铁”。
这项 “3D 微锻” 技术不仅让零件强度赶超顶级锻件,成本还砍到十分之一,连美国带着数亿美元三顾茅庐都没买到,如今成了中国高端制造的 “王牌”。
早在上世纪,金属 3D 打印就被捧成了制造业的 “香饽饽”,大家都盼着用它打印飞机发动机、火箭承力件,可现实狠狠泼了冷水。
传统技术靠激光或电子束 “烧结” 金属粉末,出来的零件堪称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内部孔隙率能高达 5% 以上,就像块酥松的饼干,抗疲劳性连传统锻件的一半都达不到。
别说是航空航天这种 “差一点就机毁人亡” 的领域,就算是普通汽车的承重部件都不敢用。
各国顶尖实验室急红了眼,美国、德国砸了上百亿美元,要么升级更贵的激光器,要么研发更细的金属粉末,可折腾了二三十年,还是没解决 “内部疏松” 的核心问题。
要知道,想让零件结实,传统铁匠早就有办法:把烧红的铁块反复捶打,挤出杂质和空隙,晶格排列得紧实了,自然又韧又强。
可谁也没想过,这千年老手艺能和高科技 3D 打印搭上边。
直到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海鸥教授团队站了出来。
2009 年,张海鸥看着实验室里一堆 “报废” 的打印件,突然灵光一闪:“铁匠能捶打塑形,打印机为啥不能?”
这话一说,连他的妻子兼科研伙伴王桂兰都反对,觉得 “打破铸锻分离的千年模式,简直是异想天开”。
夫妻俩为此吵了无数次,王桂兰甚至抱着 “失败了他就死心” 的心态才同意试试。
接下来的近 20 年里,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家,累了就睡行军床,吃饭全靠食堂,光失败的样品就堆了好几间房。
他们最核心的想法很简单:让打印机一边 “吐” 金属,一边 “捶” 金属。最终成型的技术堪称神来之笔:打印喷头先用国产电弧熔化普通焊丝 —— 这一步就把进口激光器的成本省了下来 —— 然后在每一层金属液滴 “将凝未凝” 的瞬间,一个微型锤头以每秒几十次的频率同步锻压。
就像随身带了个迷你铁匠,趁热给金属 “正骨”,孔隙和裂纹当场就被挤没了。
2016 年,团队终于造出了世界首台 “铸锻铣一体化” 设备,打印出全球第一批 3D 打印锻件 —— 铁路辙叉和重载导轨,经检测,这些零件的内部致密度达到 99.9%,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
谁也没想到,困扰世界几十年的难题,居然被中国的 “老手艺 + 高科技” 给破解了。
“边打印边捶打” 的操作,看似简单,却带来了核弹级的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性能的飞跃。
传统金属 3D 打印件的疲劳寿命通常只有 10 万次,而张海鸥团队的产品直接突破到 50 万次以上,超过了国际航空锻件的标准。
更牛的是,以前需要 8 万吨巨型锻压机才能完成的锻造动作,他们用不到 1 吨的力就实现了,能耗直接降低 90%。
拿国产大飞机 C919 的承力框来说,这可是飞机的 “脊椎骨”,传统制造要先浇铸几吨重的钢胚,再用万吨锻机反复锻压,最后铣削成型,不仅材料利用率只有 10%,生产周期还得好几个月。
可用 3D 微锻技术,一台占地不到半个篮球场的设备,一周就能打印完成,材料利用率飙升到 80% 以上,强度还比传统锻件高出 15%。
2025 年,这个 “打印出来的骨架” 已经通过了多层级专家验收,未来很快就能装上 C919 翱翔蓝天。
成本更是降得惊人。
传统激光 3D 打印用的金属粉末,一公斤就要上千元,进口激光器动辄几百万美元;而 3D 微锻用的是满大街都能买到的普通焊丝,一公斤才几十块,热源换成了国产电弧,成本直接降到国际主流技术的十分之一。
武钢集团早就尝了甜头,用这项技术生产的高炉风口,内壁加了一层强化层,使用寿命一下子提高 5 倍,单这一项就节约成本 3027 万元。
以前咱们造高端零件,得看国外脸色。
比如 F-22 战机的承力构件,全世界没几台万吨锻机能造,咱们得排队等半年,维修费还被漫天要价。
要是锻压机坏了,国外专家过来一趟就要几十万,还得看人家档期。
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的设备一夜就能打印出同等性能的零件,别说修机器了,连原材料都不用进口。
有军代表验收时感慨:“以前是‘能不能造’的问题,现在变成‘想不想造’的从容了。”
更颠覆的是生产模式。
传统重工业靠 “工业大象”—— 几层楼高的巨型锻压机,又重又污染;而 3D 微锻设备就像 “工业蚂蚁”,小巧灵活还环保,把 “脏重险” 的生产变成了 “洁轻安” 的智能制造。
这种改变,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制造业的 “降维打击”。
3D 微锻技术一问世,最先坐不住的就是美国。
他们比谁都清楚,这项技术能直接改写航空航天、军事制造的格局 —— 战机零件生产周期从半年缩到几天,潜艇螺旋桨强度提升 30%,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军事优势。
于是,美国立马派专员带着 “诚意” 找上门来。
第一次上门,美方代表开出数亿美元现金,外加技术合作的优厚条件,想直接买下整套技术。
张海鸥团队想都没想就婉拒了,毕竟这是近 20 年心血,更是国之重器。
第二次,美方退了一步,说不买技术,只要授权使用权,结果还是被摇头拒绝。
第三次更有意思,美方主动降价,说 “合作分成也行”,可得到的依旧是坚定的 “不行”。
美国人没料到会碰这么多次钉子,毕竟以前都是他们握着核心技术卡别人脖子。
眼看 “怀柔政策” 没用,他们开始搞施压那一套,可中国根本不吃这一套 ——2020 年,直接把 “铸锻铣一体化 3D 打印技术” 列入《禁止出口技术目录》。
这相当于明明白白告诉全世界:这宝贝是我们的,给钱也不卖,以前求着买技术的日子,早翻篇了。
其实美国的焦虑不无道理,这项技术的想象空间大到离谱。
在航空航天领域,除了 C919 的承力框,团队已经能打印 5 米长的飞机起落架、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机匣,连深海潜艇的螺旋桨都能用它制造,性能比传统工艺更稳定。
在医疗领域,它能打印出贴合人体的钛合金义肢,重量比传统义肢轻 40%,还能定制高强度人工骨骼,让残障人士重新站起来。
建筑领域更是潜力无限,复杂的钢结构节点以前得焊接好几天,现在几小时就能打印完成,强度还更高,那些天马行空的建筑设计终于能落地了。
有专家预测,光是航空航天和医疗两个领域,这项技术就能催生千亿级的产业规模。
从深海潜艇到地面汽车,从植入人体的器械到巨型核电设备,只要需要高强度、复杂构型的金属部件,它都能大展拳脚。
更值得骄傲的是,这不是 “拿来主义” 的改良,而是实打实的原始创新。
张海鸥团队拿下了 20 多项专利,技术整体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还获得了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提名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以前我们仰望西方的工业母机,现在我们自己造出了 “卡脖子” 领域的 “破冰船”,这才是真正的 “遥遥领先”。
从铁匠铺的千年智慧,到实验室的近 20 年攻关,张海鸥团队用 “3D 微锻” 技术,给中国高端制造装上了 “强心脏”。
那些曾经被国外垄断的技术壁垒,如今成了我们手中的 “王牌”;以前要排队求购的设备,现在换成别人带着支票来敲门。
这项技术的意义,远不止造出几个结实的零件那么简单。
它让中国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关键领域彻底摆脱了对国外的依赖,让 “中国制造” 真正升级为 “中国创造”。
它用 “老手艺 + 高科技” 的组合,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碰撞的巨大能量。
如今 85 岁的张海鸥教授还在带团队研发,而他的 “工业蚂蚁” 们已经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从 C919 的 “打印骨架” 到深海潜艇的 “强力螺旋桨”,这些闪耀着中国智慧的成果,正在告诉世界:中国高端制造的时代,真的来了。
相关文章
提起高端制造,金属 3D 打印曾是公认的 “未来之星”,可全球钻研几十年都卡在一个死胡同里:造出来的零件看着光鲜,内部却像发酵过度的面包,全是孔洞裂纹...
2025-09-27 0
9月25日,浙江杭州云栖大会现场, 23岁的独臂女孩小杨在展区戴上智能仿生手后,转身给陪伴在身边的朋友一个“完整”的拥抱。小杨称,朋友曾给过自己很多鼓...
2025-09-27 0
中新网南宁9月26日电 (陈秋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6日提供的调研报告显示,东盟国家是桂籍海外侨胞的主要聚集地,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的一些侨商...
2025-09-27 0
【来源:盐城市人民政府_盐城要闻】9月25日上午,2025全球滨海论坛“多元社会力量助力滨海湿地保护”专题研讨会在盐城举行。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2025-09-27 0
中新网南京9月26日电 (张传明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25日,保尔森基金会自然保护项目部总监牛红卫在参加2025全球滨海论坛时,以千年...
2025-09-27 0
中新网重庆9月26日电 (张旭 9月25日晚,第八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重庆区域赛决赛在当地落幕,本次比赛以“智启新质千行竞,扬帆升级百业兴”为...
2025-09-27 0
9月25日,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与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湖南省企业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承办的“2025年企业科协负责人能力提升行动暨甘肃省科...
2025-09-27 0
第二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取得成果超700项共享机遇,共促未来,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9月21日,第二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
2025-09-2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