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美韩垄断储存市场93%,妄想掌控存储命脉,国企快速突围实力反击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7日 17:09 0 aa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大家换手机纠结256G够不够用,装电脑担心硬盘存不下资料,却很少留意存储芯片,它正被美韩企业牢牢掌控。

全球存储市场(含DRAM、NAND及HBM等核心品类)的主导权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其中DRAM领域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合计占比超90%。

NAND闪存市场三星、SK海力士、凯侠、美光、闪迪五家份额亦超90%,它们借着AI需求爆发频频涨价,试图掌控这一科技命脉。

美韩垄断储存市场93%,妄想掌控存储命脉,国企快速突围实力反击

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数据产地,每天产生海量数据,国产存储企业能否顶住压力实现突围?其实存储的重要性早该被重视。

如今智能手机普及,短视频、在线办公成常态,全球数据正以每年36%的速度增长。

中国14亿人产生的消费记录、企业数据、AI训练样本,让我们稳居全球数据产量第二,但尴尬的是,这些数据中仅有5.1%能被有效留存。

不是我们不想利用这些数据富矿,而是支撑存储的核心部件,存储芯片长期依赖进口,别人一卡脖子,我们就面临存不下、用不起的困境。

美韩垄断储存市场93%,妄想掌控存储命脉,国企快速突围实力反击

很多人未必清楚存储芯片的具体分类,其实它主要有两种,且都和日常电子设备紧密相关。

DRAM,就是手机里的运行内存(比如8G、12G),它像临时工作台,读写速度快能保证APP流畅运行,但断电后数据会丢失。

NAND闪存,手机的机身存储、电脑固态硬盘多是它,虽速度稍慢,却能永久保存数据,好比长期存放文件的档案柜。

这两种芯片不仅是消费电子的刚需,更是服务器的核心,尤其是AI服务器,对它们的要求远高于普通设备。

美韩垄断储存市场93%,妄想掌控存储命脉,国企快速突围实力反击

AI服务器对存储的高要求,从成本差异就能直观体现,传统CPU服务器的存储成本,远低于英伟达H100这类AI服务器。

这是因为AI训练时需要实时处理海量数据,对存储芯片的吞吐量和延迟要求极高,普通产品根本无法胜任,直接推高了存储环节的成本占比。

也正是AI需求的爆发,让存储芯片市场走出了淡季魔咒,2023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还因消费电子疲软下滑29%,规模仅923亿美元。

2024年就因AI驱动暴涨79%,规模突破1655亿美元(据行业机构预测),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26%。

美韩垄断储存市场93%,妄想掌控存储命脉,国企快速突围实力反击

即便消费电子需求尚未完全回暖,高端存储芯片依旧供不应求,美光、闪迪等大厂还趁机涨价10%-30%,进一步推高下游企业成本。

市场繁荣的背后,是美韩企业的强势主导,中国大陆厂商长期被归为其他阵营,没有定价权,只能被动接受涨价,电子设备、AI服务器的成本压力也随之传导到终端。

不过,这一格局正在被国产企业打破,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就是其中的核心力量。

先看DRAM领域的长鑫存储,作为国内唯一能大规模量产通用型DRAM的企业,它的产能增长速度令人瞩目。

美韩垄断储存市场93%,妄想掌控存储命脉,国企快速突围实力反击

2024年其DRAM产量为162万片,2025年预计增至273万片,增幅高达68%,不仅如此,长鑫已实现DDR5产品量产,性能与国际企业不相上下。

其母公司长鑫科技也在推进A股上市,有望成为国产DRAM第一股,第三方机构预测,到2025年底,长鑫存储的月产能将达30万片,DRAM出货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3DNAND闪存领域,长江存储则扛起了大旗,作为国内唯一能自主生产先进3DNAND闪存的企业,它在2025年9月25日刚完成股份制改革,为后续研发和扩产筑牢了基础。

目前长江存储已实现232层3DNAND量产(该技术于2022年即达成量产能力),单颗芯片容量达1Tb,技术水平紧跟国际前沿,彻底改变了我国在高端闪存领域卡脖子的局面。

美韩垄断储存市场93%,妄想掌控存储命脉,国企快速突围实力反击

更关键的是,国产存储企业并非孤军奋战,近年来,AI产业链持续获得政策扶持,寒武纪、摩尔线程等AI芯片企业已借助国产替代逻辑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作为AI发展的另一支柱,存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长鑫存储的上市进程也有望受益于政策红利。

从市场数据看,2025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9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1%,而AI驱动的HBM等高端存储增速更是高达33%。

美韩垄断储存市场93%,妄想掌控存储命脉,国企快速突围实力反击

在这样的赛道上,长鑫存储的产能扩张与长江存储的技术突破,正让中国逐步补上存力短板。

未来,随着国产替代持续推进,我们不仅能解决数据存不下的问题,更能打破美韩企业的主导地位,在算力与存力领域同时掌握主动权。

这场突围或许需要时间,但从产能激增的长鑫到技术突破的长江,国产存储企业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核心技术的命脉,终究要握在自己手里。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