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假期我在岗| 那些首次在西太平洋科考船上过中秋的年轻人

AI科技 2025年10月08日 20:16 0 aa

眼下,“科学”号科考船正在西太平洋海域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5年度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项目。国庆和中秋“双节”期间,船上的科考人员、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劈波斩浪、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队员中,有许多人是首次出海,10月8日,记者采访了其中的四位年轻人,听他们讲述首次出海的忐忑与收获。

她在太平洋测量海水盐度

“航次途中,我们曾受台风‘桦加沙’的影响,作为一个从未经历过台风的北方人,恶劣的海况让我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好在‘科学’号具备自主远离恶劣海况的能力,这大概就是科技进步的具象化。”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丁洁很有感慨。

假期我在岗| 那些首次在西太平洋科考船上过中秋的年轻人

丁洁

丁洁24岁,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海洋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科研方向为西太平洋环流与气候变化。这是她第一次跟随科考船出海,所以,她对该航次充满了期待。

“本航次我的预期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过往所学知识真切地运用到航次工作中,对航次站位设计、潜标结构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丁洁说,该航次她的主要任务是使用盐度计测量海水样品的盐度,并将其与温盐深仪(CTD)测得的盐度数据进行比对,形成初步分析结果。同时,在潜标布放时,负责部分仪器的数据读取与参数设置。

丁洁介绍,目前潜标的布放已经告一段落,眼下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盐度的测量与对比。

相较于本科期间短暂的胶州湾实习经历,这次长时间的跟船出海给了丁洁对远洋科研工作更深刻的认识。“从前期的物资准备、仪器学习到如今的采水作业与数据对比,这些工作让我学习到了更多关于海洋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丁洁说。

航次途中“科学”号曾经受台风“桦加沙”的影响,“舷窗外景色变幻不停,时而是白沫翻涌的海面,时而是阴云密布的天空,人如无根浮萍随船体倾斜而滑动。”丁洁说,她真实体会到“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句话的深意。有了这次科考经历,丁洁对自然灾害预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陆地时,丁洁平时主要在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古镇口园区工作学习,离家较近,常有机会回家。因此,对于此次国庆、中秋无法与家人共度,丁洁说她和家人并不感到遗憾。“相反,能在太平洋上为祖国庆生,度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时刻,我们觉得格外有意义。能成为海洋强国建设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丁洁说。

在西太平洋检测全球气候变化

“在本航次中,我的主要任务是监测西太平洋海域中挥发性硫化物的分布与通量,并对硫化物循环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机制机理进行探索。”冯耀说。

假期我在岗| 那些首次在西太平洋科考船上过中秋的年轻人

冯耀

冯耀26岁,目前在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海洋化学博士学位,主要科研方向是挥发性硫化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此次科考项目中冯耀的任务是将实验室技术应用于海上实地操作,所以,他的工作核心是围绕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展开的,获取高质量的一手数据,并将采集的水样通过不同规格的滤膜进行过滤,以便后续进行各种参数分析。

冯耀说,科考生活是艰苦与乐趣并存的。首次出海他需要时间去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船上的特殊环境,但好在“科学”号的配套设施非常完善,船上有健身房、乒乓球桌、阅览室等。“打乒乓球和篮球是很多队员喜爱的运动,空闲时间我们也会相约篮球场一起运动,调节身心。”

此外,在天气良好、海况允许时,在甲板上吹海风、看日落星空,或欣赏偶尔到访的鱿鱼、飞鱼,也是冯耀难得的惬意时刻。

假期我在岗| 那些首次在西太平洋科考船上过中秋的年轻人

冯耀 在“科学”号上

冯耀说,在此次科考任务中,他收获满满,直观认识了西太平洋海域不同深度硫化物浓度差异,并通过现场培养实验深化了对生物生产过程的理解,也深刻体会到团队的高度协作对于科考任务完成的重要性。

“期待通过本次西太平洋科考航次,能在二甲基硫化物等关键活性气体的分布规律、产生和消耗机制、环境控制因子以及气候效应等方面取得有创新性的认识,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硫循环的响应和反馈研究做出贡献。”冯耀说。

中秋无法与家人团聚,冯耀说内心难免有遗憾,不过家人对此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虽有遗憾,但无悔于行。未来自己要更加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冯耀说。

他在西太平洋学习开科考船

“首次跟船出海心情比较紧张,又正巧遇上了台风影响,刚开始晕船的症状非常严重。”“科学”号科考船实习驾驶员张皓禹说。

张皓禹22岁,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目前在“科学”号科考船担任实习驾驶员。

假期我在岗| 那些首次在西太平洋科考船上过中秋的年轻人

张皓禹

“本航次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船上三副和水手的工作内容,了解船舶的基本信息,同时协助驾驶员完成一些简单工作。”张皓禹说,他每天7:05起床,洗漱、吃早饭后,7点20之前到达驾驶台,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先发送工作日报和c站报,再进行航行,值班期间还要完成罗经差的测算和船位的记录,填写航海日志,一直到11:15,去吃午饭。”午休后,张皓禹继续工作,晚饭后19:15再次回到驾驶台进行夜间的航行值班,同样进行上午的那些工作,23:15下班睡觉。

“船上的工作比较烦琐,刚开始不是很适应,再加上首次跟船出海心情比较紧张,又正巧遇上台风,晕船非常严重。”张皓禹说,台风影响的那段时间,船舶横摇达到了30度,他花了很长时间来适应。这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海洋科考的不易。

“国庆节和中秋节没办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是有的,并且第一次出海就遭遇台风,家里人也都有点担心,但是不经历风雨就无法遇到彩虹,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我和父母都觉得非常的光荣。”张皓禹说,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能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做出贡献,他感到非常自豪。

在噪音和高温中确保科考船平稳运行

“首次跟船出海,震撼于大海的辽阔与机舱的精密运作。‘科学’号是一艘优秀的船舶,各方面设备都相当完善。在‘科学’号忙碌的工作中我收获到了喜悦,让我很有成就感。”“科学”号实习轮机员杨雨坤说。

假期我在岗| 那些首次在西太平洋科考船上过中秋的年轻人

杨雨坤在“科学”号上

杨雨坤今年22岁,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目前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上做实习轮机员。

该航次中,杨雨坤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科学”号的轮机员们共同维护好“科学”号的机械设备,保障船上科研工作能顺利进行。目前他每天的具体工作是跟随机工长进行机舱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机舱设备良好运转。

“本航次我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些小目标,就是对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将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从学生向一名合格的轮机员的转变。”杨雨坤说。

谈到刚进机舱的感受时,杨雨坤说“两眼一抹黑”,一时间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但好在通过各位轮机员和机工长的帮助,他很快克服了迷茫。

不过另一个考验在等着他,那就是机舱的噪音和高温,这是每个轮机员都要面对的环境。“我就利用能休息的一切时间对自己进行调整,小憩与运动都能很好地调节我的工作状态。”杨雨坤说。

到目前为止,杨雨坤已经学会了船上各种机械设备的保养方法、机舱环境的维持,以及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收获颇丰。”

“不能回家的遗憾肯定会有的,但我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杨雨坤说,船上舍小家为大家的情况比比皆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么多科研工作者有所收获,这也是他工作的意义所在。

链接

“科学”号

2025年9月8日,“科学”号科考船从青岛母港起航,赴西太平洋海域,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5年度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项目的科考任务。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多家单位的80名船、队员参加,预计11月份返回青岛。

据介绍,本航次是“科学”号的第77个航次。“科学”号2012年交付使用,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管理。13年的科考时间里,共搭载5200余名人员出海,累计出海考察近3000天。从黄、东、南海到西太平洋再到白令海都有“科学”号的身影,先后11次跨越赤道,总航程近45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22圈。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