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为何黄仁勋说,低估中国是“愚蠢”的?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01日 14:03 0 admin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为何黄仁勋说,低估中国是“愚蠢”的?

文|谢品卿

当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韩国斩钉截铁地表示,“低估中国的实力和华为惊人的竞争精神是愚蠢的”时,这绝非一句客套的商业恭维。

这番话出自一位掌管着全球AI产业“命门”的华裔CEO之口,其分量足以在太平洋两岸激起回响。它既是一位身处风暴眼的商业领袖基于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当前扭曲的全球科技博弈格局发出的最直接警告。

从专业视角审视,黄仁勋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科技实力不容小觑的三重基石:深厚的本土市场与人才储备、在压力下淬炼出的强大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正在重塑全球竞争逻辑的完整产业生态。

为何黄仁勋说,低估中国是“愚蠢”的?

01

从市场与人才维度看,中国拥有培育AI巨头的天然沃土,这是任何全球性企业都无法忽视的“引力场”。 黄仁勋曾多次指出,中国拥有“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有出色的学校,对AI有极大的关注和热情”。这并非夸大其词。中国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长期投入,已经催生出一个规模庞大、质量上乘的工程师红利。

这些研究人员不仅是技术的消费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将他们排除在英伟达的CUDA生态系统之外,短期看是失去了一片市场,长期看则意味着美国可能正在将未来一代的AI开发者与架构师“推离”自己的技术标准,从而动摇其长期技术霸权的根基。

市场的逻辑在于规模,而技术的演进依赖人才。当全球近半的智慧与最大的应用市场相结合,其产生的创新动能是任何行政力量都难以长期封锁的。

为何黄仁勋说,低估中国是“愚蠢”的?

02

从技术创新的路径来看,美国的出口管制非但没有扼杀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反而成为其最强效的“催熟剂”。 黄仁勋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毫无道理,因为中国自主生产的AI芯片已能基本满足其应用需求。

历史一再证明,技术封锁是打破路径依赖、激发自主创新的最强外力。华为在遭受全方位制裁后,非但没有倒下,反而在芯片设计(麒麟、昇腾)、操作系统(鸿蒙)和基础软件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黄仁勋对华为“非凡技术”和“惊人竞争精神”的赞誉,正是对这种“压力下的反弹”的客观承认。这背后,是中国举国体制对“卡脖子”技术领域的战略性投入,以及企业界被逼至绝境后迸发出的求生欲与创造力。

当中国企业不再能轻易获得最先进的“轮子”时,他们便开始自己学习“炼钢”和“造轮”,尽管初期坎坷,但一旦走上轨道,其形成的技术体系和供应链将更具韧性和自主性。

为何黄仁勋说,低估中国是“愚蠢”的?

03

最后,也是最具颠覆性的一点,在于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与美国并行的、内循环与外循环相结合的“双轨制”科技生态。

黄仁勋的焦虑,本质上源于对这种生态分离趋势的恐惧。他深知,英伟达的霸主地位不仅依赖于芯片本身的性能,更依赖于其建立的、全球开发者都已习惯的CUDA软件生态。然而,当美国的禁令迫使中国的科技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转向华为昇腾、寒武纪等本土替代方案时,一个基于中国技术标准的“新生态”正在悄然形成。一旦这个生态羽翼丰满,形成从硬件、软件到应用的闭环,英伟达将可能被永久性地排除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之外。

届时,全球科技产业或将分裂成两个标准不一、互不兼容的体系,而英伟达“全球算力底座”的梦想也将随之破碎。这正是黄仁勋反复向美国政府陈情的核心:试图通过“锁死”来维持领先,其结果只能是加速一个替代性竞争者的崛起,并最终削弱自身的全球影响力。

为何黄仁勋说,低估中国是“愚蠢”的?

04

黄仁勋的“愚蠢论”,是一位深谙技术发展规律与商业逻辑的产业巨子,对短视的地缘政治操弄发出的“逆耳忠言”。他的言论超越了简单的商业利益诉求,触及了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的本质:创新无法被禁锢,人才遍布全球,市场自有其选择。

中国科技实力的崛起,是一个由内生动力(人才与市场)和外部压力(制裁与封锁)共同塑造的、结构性的客观事实。

忽视这一事实,继续沉浸在“技术脱钩”便可高枕无忧的幻想中,才是真正的战略误判。未来的AI竞争,将不再是单一技术节点的比拼,而是整体生态系统生命力的较量。

黄仁勋的警告,值得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深思:是选择一条可能导致双输的隔离之路,还是寻求一条在竞合中共同演进、尽管充满挑战但却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开放之路?

为何黄仁勋说,低估中国是“愚蠢”的?

这或许正是黄仁勋这句断言的核心内涵:在科技全球化的时代,尊重对手的实力,才是理性竞争的前提。(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