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影像不断突破边界的今天,OPPO始终走在玩法创新的前沿。从复刻经典胶片风格到大师模式的专业调校,OPPO持续为用户拓展影像表达的可能性。随着Fi...
2025-09-26 0
内容来源:2025年9月25日,雷军年度演讲。
分享嘉宾: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EO)。
注:未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高级笔记达人 | 李云 明月责编| 智勇排版| 二月
第9196 篇深度好文:10621 字 | 20分钟阅读
精益创业
笔记君说:
2020是小米创办的十周年,雷军开始了第一次演讲,《》。
2021年8月10日,是雷军的第二次演讲《》。
2022年8月11日,是雷军的第三次演讲《》
2023年8月14日,是雷军的第四次演讲《》
2024年7月19日,是雷军的第五次演讲《》
今年,雷军的演讲主题是“改变”,讲述了小米芯片和小米造车的故事。
以下为雷军的最新演讲内容,enjoy~
朋友们,晚上好!欢迎大家!
今天,是我第六次年度演讲。今年,是我们小米创办15周年。
在15周年之际,小米在汽车、芯片领域连续两次的重大突破,让很多人刮目相看。感觉小米好像一夜之间,换了一家公司。
其实,这些改变都来自于5年前那次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
一、失败本身并不可怕,
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
五年前(2020年),小米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年。那个时候的我们,上市已经两年时间,年收入也突破到2000亿,成功地跻身了世界500强的行列。
在很多人眼里,小米已经非常非常成功了。但是,在我内心却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焦虑。
当时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几乎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是躺平认命,还是继续打拼呢?
创业10年,团队中很多人都觉得累了,想停下来歇一歇。
这一点,其实我完全理解,因为我自己也觉得很累很累。可是转念一想,下一个十年竞争只会更激烈,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与我并肩作战呢?更让人疲惫的是什么呢?是网上充斥着各种质疑、批评甚至是攻击。
说实话,我觉得不少人对小米真的不够了解,他们对我们有很多固有的偏见。
所以,网上经常会看到很多让你很生气的话,比如“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小米没啥技术”“小米只会营销,肯定走不远”等等。
那个时候,我陷入了严重的内耗。挣扎了许久之后,我才下定了决心,直面所有的问题,找到破局的道路,逆天改命。
说到逆天改命,谈何容易。起初,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么多的问题。
今天想起来,很幸运的是,我小时候学过围棋,学会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什么呢?复盘。
很多人对复盘可能有些误解,复盘不是总结,它回答三个非常非常关键的问题:做完这件事情以后,你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如果让你重来一遍的话,你该怎么做?
我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开始了漫长而深入地复盘。
每次复盘会,我一般会找七八个人放开了聊,往往一聊就是四五个小时。就这样,我们开了四五十次,大概持续了半年的时间。
经过这么深入地复盘,我们坚定了下个阶段的发展道路。
我们的道路是什么呢?就是持续地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坚定地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并计划在未来的五年里在核心技术上投入1000个亿。
要知道,2019年小米的研发经费是75亿,所以,“5年1000亿”,对于那个时候的小米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但正是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从那一刻起,小米的基因开始重塑,“技术为本”成为了我们永不更改的铁律。重新创业的热情被完全点燃了。
在随后的五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就是用创业的决心引进了大量的人才,并重塑了核心管理团队。
这个变化有多大呢?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今天的高管团队的名单:
首先,在我们早期的创始团队里面,还有两位,林斌和刘德与我在继续打拼;因此,在我们12位高管里面有9位都是新面孔,我们积极地引进了外部的顶尖人才,包括卢伟冰、曾学忠、王晓雁、林世伟、刘伟等一批高管。
这几位,有的是直接空降高管,有的是作为中层引进,一步一步成长为高管。
这些同事们为过去几年小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内部培养,我们提拔的一批年轻的高管,都是最早期小米一帮同事,他们历经十多年的历练和磨砺,逐渐成为了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进入了小米的核心团队。
这里,我就说一位——朱丹,他的工号是54号,是小米最早的一批工程师。就是朱丹组建了我们今天的芯片团队,玄戒O1也是他带队攻克的。
说到朱丹,我们再说说芯片业务的来龙去脉。
小米一直有一颗芯片的梦想。早在11年前,2014年,小米刚刚创业四年,我们就全资成立了松果电子,毅然开始了自研Soc芯片。
经过三年的努力,2017年,我们的第一代终端的Soc正式发布,搭载在小米5C上,当年就卖了60万台。
这个格局看上去非常非常不错,但是我心里清楚,松果其实走不下去了。
2018年,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停掉了Soc芯片的研发,队伍缩编,继续做一些小芯片,算是保留一点点火种。
我还记得5年前那次复盘,只要聊到芯片话题,大家都特别特别痛苦,心有余悸。
我在想,要想解开大家的心结,我们必须搞清楚,松果到底输在哪里?后来,我们陆陆续续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我们一步一步找到了当年松果是为啥输的。
所以,复盘很重要。
首先,有一个反直觉的结论,这个结论可能跟大家正常的理解是反着的: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自研手机Soc,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
可能大家正常的理解是:做这么复杂的科技,肯定要从中低端做起。
可是,Soc芯片这个行业特别特别复杂,里面的原因太复杂了。我们研究以后发现,当年苹果和华为都是从最高端切入的,没有一个手机公司是从低端切入Soc的。
这个结论,让我们充分地意识到:松果一上来切入点找错了,方向错了。
接下来,自研芯片还需要手机团队的全力支持。
大家想想看,手机团队为什么放着成熟的外部的芯片不用,而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去用自研的呢?如果自研芯片有问题的话,整个手机业务都毁了。
在这样的风险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全一致的目标和荣辱与共的决心,这事肯定干不成。
而当时的松果我们注册的是子公司,在管理上相对独立,跟手机团队的协同非常困难,经常扯皮。我还亲自下去协调了很多次,最后,我也搞不定。
就这样,松果的失败就成了必然。
但是,芯片是小米发展过程中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最终几乎都成了芯片的巨头。
所以,我心里很清楚——芯片是小米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如今,造芯的复杂度已经远超了10年前。现在再做手机Soc,至少要花10年时间,500亿。
花这么长的时间,花这么多钱。就一定能成功吗?万一不成,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这个讨论过程持续了很久,大家心里一直没底,也下不了决心。
讨论到后来,我鼓励大家:不干,我们肯定是输;要不我们试试?不试怎么知道我们就不行呢?
可能就是在最关键时候的这一点点的勇气,我们在2021年年初新一轮的芯片之旅就重新开始启动。
所以,往往就是在最要紧的时候,如果你有那么一点点勇气,这一步就迈出去了。
当然,“松果”失败的阴影依然笼罩在很多人心里,以至于我们见到每一位合作伙伴,都要拼了命地去解释,去说明。
我们费尽了周折,才重新组建了团队。
项目进入了第二年,没想到我们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当时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小米的业务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营收大幅下滑,骤减了15%,第二年继续下降了3%。
这在小米15年的发展的历程上,是第一次。哪怕在2015年-2016年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业务都没有下滑过。
而此时,造车、芯片,每个项目都需要五六百亿的投入。这个压力令人窒息!
就在这个时候,团队里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这个质疑的声音是什么呢?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我们内部的士气有些动摇。
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2022年5月,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高管会,大家坐在一起认真地讨论了一下,因为我希望所有的决定是我们所有高管一致的意见。
这个会议的气氛非常非常凝重,每个人知道这个决定对小米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决定。
当然,大家也知道这个决定非常难下,因为如果我们这一次再放弃的话,小米可能永远与芯片无缘。因为我们连续放弃两次,市场不会再相信我们,也不会再给我们机会。
最后,有位高管坦言: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笔账此时此刻根本算不清楚,只能靠创始人来判断。
我没有丝毫的迟疑,当即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放弃,10年后我们是会为公司的账上多了几百个亿而庆幸?还是会为小米这家公司永远失去芯片业务而后悔?
在会上的我,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坚决支持干,我认为这几百个亿的投入绝对是值得的。退一万步,最终我们没有成功,也将为小米培养一支强大的芯片研发队伍,也将彻底地改变这家公司的质地。
经过充分的讨论,大家坚定了信心。
项目进入第三年,2023年5月,芯片行业突发了一场地震:一家同行没有任何预兆,3000多人的芯片团队就地解散。
我的手机瞬间被电话信息挤爆,很多人来问:小米芯片团队会不会也要解散?
当时,我确实有点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然,我们干过松果,我知道自研Soc有多难,绝对是九死一生。
对我们小米来说,我们已经输过一次了,这一次咬着牙也要坚决干下去!
因为市场上的传言很多,为稳定军心,我要求朱丹开一个芯片团队的全员会。会议通知刚刚发出去,芯片的同事们吓了一跳,以为我们也要解散。在会上,朱丹传达了公司的决定后,大家长舒了一口气,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芯片干成。
2024年年初,芯片按计划投片。我们采用最先进的3纳米工艺,仅投片费用就大约需要2000万美元。去年5月22日,第一片芯片样品回来了,大家非常非常激动,集体到机场迎接。
那天,我在外地出差,每隔几分钟就查看群里的信息,焦急等待着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非常紧张,假如不成功那么2000多万美元就会打水漂,更甚者可能整个项目都会推迟6个月,损失至少有11~20亿。
幸运的是当晚9点,系统终于点亮。第二天一大早,我接到了朱丹用玄戒O1打来的电话,这意味着所有模块都调通,3纳米旗舰芯片如此复杂,一次投片(“投片”是芯片产业中连接“设计”与“制造”的关键环节,核心指芯片设计方在完成全部设计与验证后,将最终设计数据正式交付给晶圆代工厂,启动芯片生产流程的操作)就能成功,SPK0我们的团队确实比较牛。
那一刻,我们百感交集。
今年5月22号,玄戒O1和搭载这颗芯片的手机正式发布。谁也没有想到小米的第一款旗舰Soc表现非常出色,进入了整个市场的第一阵营水平。
如今,这款手机已经上市四个月,大家对我们的反馈就是,和其他的芯片比起来没啥不同。这其实是对我们很高的评价。
我觉得这4年多的努力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最难的是经历松果的惨败后,如何鼓起勇气重新站起来重启这个项目。我觉得失败本身并不可怕,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
如何克服恐惧?把这件事情重新再做一遍。我觉得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当然,玄戒O1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它离最终的成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非常希望大家能支持我们,我们会努力坚持做下去,直到成功的那一天。
聊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小细节。项目刚启动时,我建议继续叫松果,我们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但我真的没想到,大家坚决不同意。
后来我们只好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玄戒,这个名字的含义很简单,代表了一个庄重的承诺——小米造芯,这一次我们是认真的。
二、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创造奇迹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小米汽车征战纽北的故事。
今年6月,小米宣布了几项特别炸裂的消息,即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官方的圈速榜总榜上排名第三,Ultra的量产车位居全球量产电动车的榜首,这个消息迅速震撼了全球的汽车工业。
很多人都很好奇,小米这家手机公司造车,怎么也只能算汽车行业的新兵蛋子吧?怎么这么生猛?故事要从4年前讲起。
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人,阿灿,相信很多米粉朋友们都比较了解,他是小米首席测试车手和动态性能工程负责人。他出生在浙江诸暨,他老家附近有一个修车厂,他童年就在这个修车厂里长大,修车厂的工具就是他的玩具。
在上大学时,他每天都在汽车论坛上工作,毕业后成为了汽车底盘工程师。为了把底盘做好,他业余时间学习赛车,苦练技术,最终获得了许多赛车冠军。由此可见,阿灿对汽车到了什么样的痴迷程度。
4年前小米宣布造车,满屏弹幕都是特斯拉的照片。他和一群朋友观看我们的发布会,热血沸腾。后来他的一位同事准备加入小米,他马上询问兄弟能否带我一起去。为了表决心,他甚至表示无论小米汽车在哪里制造,他都会举家搬到那里去。
就这样,小米聚集了一群热爱汽车且充满活力的工程师,他们都渴望在小米平台上取得一些惊天动地的成果。请大家想一想,当我们聚集了众多优秀工程师时,我们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2021年9月,小米汽车首次全员会上公布了一个宏大计划,即打造全球最强的纯电性能车。小米SU7最初制车时就提出了夸张的目标,我回想起来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要做全球最强,困难非常多。举个例子,当时市场上没有合适的高性能电机,我们这个项目不做了吗?我们咬牙一跺脚,自己组团队自己干。这就是我们后来的小米V8S超级电机,这个电机甚至是在我们自己的工厂制造,连代工厂都没有使用。
你们知道原因吗?因为我只要使用了代工厂,他又说这个技术是供应商技术,真的很气死,这下大家明白了为什么这次V8S电机我一定要自己生产。
经过几个月的认证后ultra项目正式立项,但紧接着春节刚过,项目被取消。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2022年春节后,我们召开了一次长会。在那个时间点,SU7的研发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们的资源和能力严重不足。
当时我们非常痛苦,下决心聚焦最关键的项目,为了确保SU7的成功,最后大家咬紧牙关,忍痛将Ultra取消。取消完以后,大家沉默了很久,都挺沮丧。谁也没想到,过了3个月又反转,Ultra被我们捞回来了。
我记得5月份的时候,那次会议我们在线上开了好几天。为了让大家轻松一点,活跃会议气氛,我刻意给参加会议的每位同事家里寄了一瓶红酒,我们喝着酒开线上会。
有一个工程师喝嗨了,举着酒杯提议:保时捷是我心中的神,我们能否制造一辆车在纽北上干翻保时捷?
实话实说,当这个疯狂的想法一提出来,瞬间点燃了全场。大家想一想,对一个汽车工程师来说有多嗨,开着亲手打造的车,在纽北赛道上驰骋,然后超越保时捷。
所以,当时大家特别特别激动,SU7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突破,压力不大,因此决定重启Ultra项目。消息公布之后整个工程团队沸腾。阿灿本人激动地跳了起来。在我们这样一家疯狂的公司,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想把AIoT项目做成。Alpha是一群工程师的追梦之旅。
在做出决定后,大家热火朝天地投入工作。然而,在如此复杂的项目中,困难接踵而至。我不想在这里详细讲述那些困难的情况,只是向大家提出最想不到的困难。
2023年8月,当项目进展到一个阶段时,我们首次联系纽北官方。对方非常客气,很快回复了。但是大家没想到,之后再无音讯,我们连续发了20多封邮件,都石沉大海。虽然我们想要挑战纽北,但是他们根本不理会我们。直到三个多月后的圣诞节前夕,我们才收到第二封邮件。他们终于答应接待我们。
元旦过后,我们项目组的同事立刻赶往纽北。那天大雪纷飞,我们见面后才了解原因。对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抓纽北,他们不明白。实际上纽北官方非常客气,接待我们也非常热情,他们以为我们在开玩笑。
当我们详细介绍了计划和Ultra项目时,小米的雄心终于打动了他们。虽然赛道档期非常紧张,但是纽北官方在为我们尽力争取。我们是在1月初申请档期,一排排到了10月初。许多人可能不了解纽北档期有多紧张。
冬季时,纽北有5个月封山期,平时还有各种比赛和用户活动。全球最好的车厂和零部件厂都在那里测试和包场。
大家都知道纽北的档期有多紧张。为了保证足够的时间拿出好成绩,我们当时决定连续两天包场,分别是10月9号和10月10号。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期待着Ultra的精彩表现。
没想到10月9号全天下雨,大家的情绪特别低落。看到天气预报,第二天应该还有机会,所以大家依然在相互鼓励。为了见证这个重要的时刻,10号一大早我匆匆忙忙赶到纽北,从早晨凌晨7:00开始走到赛道边,结果看到一天雨。
又下了一天,我们费尽心机争取,在去年一年争取了这两天时间,却全部泡汤。
大家理解,跑纽北赛道的第二个困难是天气,这是靠天吃饭的机会。后来我们争取了各种机会,联系纽北官方和全球车厂的同行们。
经过一波5折,我们在10月28日终于获得了跑一圈的机会,仅用10分钟就可以完成。这一圈的机会使Ultra原型车创下了纪录,让世界首次见证了小米汽车的实力。
回想项目,我深感如果不是工程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向往,或者我们始终坚持不放弃,小米绝不可能诞生这样的奇迹。
每次看到去年仅一圈的机会就能创造世界纪录,这让我无比感慨。今年的4月1日,ultra量产车正式冲击纽北。这次天气很好,我们仅仅跑了4圈就留下了两项震撼人心的成绩,只跑了4圈,留下了两辆车震撼人心的成绩。
回顾过去三年,我们经历了诸多挫折,但最终结果远超预期。网上有句话非常好,我非常喜欢。今天特意分享给大家:你只需努力,其他交给天意。
唯一遗憾的是阿灿。去年10月为了确保成功,他将这次唯一一圈的机会让给纽北的本地车手David。今年他个人没有跑出理想的圈数。目前,纽北官方的圈速榜上没有任何一个中国车手的名字。但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会在纽北官方圈速榜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凭实力赢得尊重,小米在纽北的一系列的成绩,正悄然改变着全球汽车工业对中国汽车的印象。
SU7系列首战就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有哪些成绩呢?我简单跟大家数数。
SU7成为了过去一年20万以上最畅销的轿车(包括油车在内),成为了所有车型的销量排行榜第八名(包含几万块钱的车型),而且登顶了保值率的榜首,它是最保值的车。
三、遇到难题,不妨换个思路
今年6月份YU7发布,取得了更为惊人的成绩:三分钟大定就超过了20万辆,这个数字震撼了整个汽车行业,甚至因为太过惊人,引来了无数的质疑。于是,我们在第二天下午4点就直接公布了锁单数量——18个小时锁单量超过了24万辆。
那么,YU7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巨大的成功呢?
今天呢,我想给大家讲讲背后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YU7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就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2022年夏天,SU7正在开发的最关键的时候,SU7是一款纯电轿车,除了特斯拉以外,还没有过任何一辆纯电轿车能卖得动。
所以,在那个时间点,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SU7。假如SU7不成功,YU7就是我们最后的底牌,它必须肩负着为小米汽车力挽狂澜的使命。所以,我们内部对YU7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而正在那个时间点,国内有一家同行做得特别成功。那个时间点,理想L9发布,彩电、冰箱、大沙发的设计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理想开创了大空间增程SUV的新赛道。
YU7作为小米汽车的最后的底牌,我们该怎么干呢?是走自己的路,还是和大家一样抄作业?
这可能是小米汽车创办以来最激烈的争论,在会议室里火药味很浓。
吵到最后,大家不得不制定了一个君子协议:实在吵不下去了,相互拉黑24小时,冷静一天以后再接着吵。(真的在微信里拉黑24小时,是不是有点像幼儿园的小朋友?)
吵着吵着,大家的观点就清楚了:理想这类大空间的SUV,各家车厂一哄而上,很快就会有几十款车上市,市场竞争会非常激烈,而且多孩的家庭也没那么多。
市场需求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也做一款同样的车,肯定没前途。而且我们和大量的用户交流以后发现,哪怕是买了一辆SUV,在大多数时候仍然是一个人开。
最后,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决定走一条不同的路:为驾驶者设计,做一辆好看好开的SUV,兼顾家庭的日常使用——一款运动型SUV。
但运动型SUV在大众车型市场上很少有成功的,一般只有豪车敢干,因为也非常冒险。
所以,在论证的过程中有同事就非常担心,他担心什么呢?国内市场这么卷,SUV不拼超大空间卖得动吗?
实话实说,这是个路线选择,做超大空间的技术难度也没有那么高,但是要做一款运动型SUV,其实蛮不容易的。
我们的团队花了很多的时间,反复地推敲设计方案,最后我们用设计方案证明,我们的内部空间绝不亚于MODEL Y,这个空间对家庭用户来说肯定是够用的。
就这样,我们才下定了决心,YU7才正式立了项。
所以,从第一天开始,YU7就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投入巨大,我们力求把每一个细节都干到完美。
在这个项目上,我们非常非常地疯狂。我举一个小例子:我们原来规划的标准版CLTC续航是620公里,对一款纯电SUV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也比MODEL Y好不少。
去年年底几次长途实测,我参加了2次,北京到上海有1300公里,早晨9点出发,晚上9点到,我连续开了两整天,开下来以后,大家都觉得还是不太够。因为很多用户买SUV就是为了长途旅行,我们一定要彻底消除用户的里程焦虑。
但是,到了去年年底的时候,想要大改进已经来不及了。
咋办呢?我们想了一个最简单、最直接、最粗暴的方法,就是把这个版本干掉,把835公里的长续航Pro版直接改名字叫标准版,而且定价不变,这相当于在标准版上的续航增加了215公里。
这个方案一提出来,采购的同学们差点哭晕在厕所。当这个方案放到我的桌子上,实话实说,跟MODEL Y一比,这竞争力实在是太强。
当然,MODEL Y真的是一辆很出色的车。今年年初,我们买了3辆MODEL Y,一个一个零部件拆,一个一个零部件学,我觉得 MODEL Y真的是一辆好车。
正是这些用户的支持,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强大。
在发布会上,我反复地强调,这个标准版不是入门版,不是丐版,更不是阉割版,它相当于别人家的Pro版、Max版、Ultra版,因为这个标准版就是我们以前规划的长续航Pro版。
我们就是用了这么大的决心来把这辆车做好。
SU7发布会前,我请教了很多媒体的朋友们,一共有23位,其中21位都不看好。这一次YU7发布,我又问了很多媒体朋友们的意见。
你们知道他们的意见吗?他们都非常看好,反而我压力更大了——这款不一样的SUV,真的能被大家接受吗?
我们的内心依然有点忐忑,但我坚信,我们为YU7倾注的无数心血,一定会赢得很多人的共鸣。
所以,在YU7的发布会结尾的时候,我说了一段话:
YU7是为那些无法容忍平庸的人,那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也是为那些双肩扛着责任、内心仍有远方的人,那些清晨送孩子上学、顺路也给自己买束花的妈妈,那些周末带着全家去露营、也在后备箱里为自己备一套钓具的爸爸,那些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内心没有星辰大海的人所设计的。
我特别想说,小米YU7,就是我们小米工程师们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一封最深情、最硬核的情书。
YU7一上市有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三年前大胆冒险的决策,是我们过去三年所有的努力。
这里,我想跟大家说一说一位YU7车主跟我讲的故事:
他们家宝宝出生以后,他就成为了别人。有一天晚上下班,他突然感到很失落,独自在车上待了半个小时。在忙碌的工作与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他好像慢慢地失去了自己。
一年多来,他为每一位家人都费尽了心力,唯独没有给自己买过任何一件东西,哪怕一件t恤。他看完YU7的发布会,被深深地打动了,当晚就说服了家人给自己买了一辆YU7。
也许YU7的奇迹就来自于这里,从最后的底牌到全新的奇迹。
YU7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换个思路,大胆地去试一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从SU7到SU7 Ultra,再到YU7,小米汽车用一系列扎实的成绩改变了大家对一家手机公司造车的质疑。同时,中国的汽车行业也正在经历巨大的改变。在高端汽车市场上,国产汽车已全面崛起。
四、每个人,都有机会“逆天改命”
近年来,小米所经历的深刻改变悄然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比如我的好朋友陈年,他是凡客创始人,经常在我的直播间蹭流量,号称榜一大哥。
去年小米SU7的发布会是我在造车三年交出的第一份答卷。这对我非常重要,我特意邀请陈年参加。他说自己来不了,正在大连写小说,已经闭关一年多时间,除了偶尔出去吃饭外,几乎不出门。我听完之后确实有些惊讶,也确实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他。
他告诉我,凡客当年创业时亏损很大,最后欠了10多亿。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每天早晨起床第一想的就是还债,这样还了整整10年时间。在3年前终于全部还清。
在还清的那一刻,他彻底累了。当他告诉我的时候,那一瞬间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说我懂。
没想到SU7发布会那天,他还是来了。SU7的发布会非常成功,当晚不少朋友一起聚餐,气氛非常热烈,唯独他格外安静,没怎么说话。
半年后陈年突然邀请我们见面,我们约定的是第二天晚上9点。见面后我才知道他特意从杭州乘坐火车赶来。我一直没有反应过来,他在大连写小说,书写得怎么样了?
这时他才告诉我,去年3月份看完SU7的发布会后,他受到很大触动,4月份他把公司全部搬到杭州,自己带队全面转型直播电商。
我随口问了一句,整个公司搬迁到杭州,动静很大,搬了多少人?他说三四个人。我突然理解了他当时的状态,曾经1万多人的凡客,实际上已经归零。
我印象中的陈年书生气很重,我有些为他担心,他能够胜任直播电商吗?何况陈年兄弟这个年纪,还能从零开始吗?
他很有信心地告诉我,在su7发布的那个晚上,心中沉寂很久的东西突然被点燃了。他说雷军可以改变自己,跨行造车,我也可以。
在那个刹那,我脑子里立刻冒出这样的一句话:果然,55岁,正是闯的年纪。
今年年初他又来找我。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凡客已经做到抖音男装前三,据说还经常排到第一位,这个我没核实过。凡客公司非常发达,听说有好几百号人。陈年,这位我认识了28年的朋友,这次我真心佩服。
过去的5年,无论是对小米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场彻底的蜕变。我们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坚定地迈向了智能制造的新战场,从手机和消费电子出发,开创了人车家全生态的新局面。
这一路的改变远不止于造车、芯片和高端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用5年脚踏实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与灵魂。
5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从迷茫到蜕变,有时候隔着千山万水,有时候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只要持续努力,不断成长,每个人和每个团队都有机会逆天改命。
谢谢大家,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PS.【笔记侠·曹德旺心法营】将于11月7日举办!
曹老将掏心窝分享40年商海沉淀的经营心法与人生哲学,帮你拨开迷雾,抓住本质。
欢迎点击微信小店链接,咨询课程详情,迈向更高格局!
相关文章
在手机影像不断突破边界的今天,OPPO始终走在玩法创新的前沿。从复刻经典胶片风格到大师模式的专业调校,OPPO持续为用户拓展影像表达的可能性。随着Fi...
2025-09-26 0
内容来源:2025年9月25日,雷军年度演讲。分享嘉宾: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EO 。注:未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高级笔记...
2025-09-26 0
说起中韩家电这两大玩家,LG和海尔总让人联想到那种你追我赶的较量。LG起步早,技术底子厚,海尔则是后起之秀,靠着务实劲头一步步爬上来。2025年上半年...
2025-09-26 0
不止影像能打,vivo X300系列的颜值和手感也直接戳中审美点,这波“把自然装进口袋”的设计,怕是要让选择困难症犯了。作为X数字系列Pro版首款大屏...
2025-09-26 0
9月25日,国内科技圈和汽车圈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就是2025雷军年度演讲以及小米17系列发布会。毫不夸张的说,以小米公司目前的影响力来看,不仅...
2025-09-26 0
快科技9月25日消息,今天小米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小米平板8,售价2199元起。小米平板8采用11.2英寸高清高刷护眼屏,3.2K超清分辨率...
2025-09-26 0
酷狗概念版最近发布了5.0全新版本,不仅在视觉界面、会员福利、听歌体验上进行了全面革新,还推出了独特的“痛文化”互动玩法,并联合多家知名品牌,将线上音...
2025-09-25 0
文|ho侯神编辑|ho侯神以前咱们总觉得“眼见为实”,视频通话里那张熟悉的脸,就很有安全感,可现在,AI换脸技术把这层安全感撕得稀碎。骗子不用再躲在阴...
2025-09-2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