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风云卫星,中国人的“看天”杰作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9日 04:38 1 admin
风云卫星,中国人的“看天”杰作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在以前,人们靠天吃饭,观天识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但天象和自然现象的关联,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并不足以让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充满自信。

从使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到运用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收集气象数据,再到建立气象观测站、发射气象卫星并建立完善精细模拟大气系统的数字模型,“风云变幻”逐渐变得可以预见。

由“观天”到“智算”,人们走了几千年。而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的“风云”系列卫星,是目前中国人在“看天”这件事上的最高杰作。

风云卫星,中国人的“看天”杰作

▲ 厂房中的卫星(颜鹏飞 摄)

自主造星观风云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频发,从防灾减灾和保障国民经济良好发展来看,我们需要气象卫星。是借,是买,还是自己造?许多国家的气象卫星允许别国接收信息,但一旦政策有变,局面就会相当被动。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关怀。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次年2月,他亲自批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

目前来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由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组成的全球气象卫星监测网,是为全球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研究和生态治理提供海量数据的必要前提。这也是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规划方向。

我国风云极轨系列卫星以奇数命名,如风云一号、风云三号,在距地约800~1000公里的高度围绕地球南北极飞行,侧重于全球大气要素的精密观测、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环境监测、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风云地球静止轨道系列卫星以偶数命名,如风云二号、风云四号,位于赤道上空约36000公里,与地球自转同步,对全球固定区域进行连续观测,侧重于固定区域的高频次观测,用于短时、临近天气监测(如台风、暴雨、强对流),以及持续的环境和灾害监测。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7年6月10日,风云二号A星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轨运行的时代。

此后几十年,“风云”不断壮大,逐渐发展成为多星在轨、组网观测、统筹运行、互为备份的大家族,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及时高效、丰富可靠的数据支撑。

截至目前,我国共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22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在轨运行,是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4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之路”越走越宽

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是我国第一代气象卫星,它们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功勋卓著,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存在观测能力单一、载荷能力待提升等短板。为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对卫星观测数据越来越高的要求,风云卫星换代升级被提上日程。

2008年5月27日,风云三号A星发射成功;2016年12月11日,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我国第二代气象卫星开始陆续登上舞台。

航天科技集团王金华说,这次升级换代不是添添补补的小打小闹,而是跨代升级。

从风云一号到风云三号,是从二维到三维的蜕变。不同于只能看云顶的风云一号卫星,风云三号通过红外分光计等载荷,可以像做CT一样,获取大气从地面到高空的温湿压三维结构。此外,风云三号还搭载了十余种仪器,可定量测量臭氧、气溶胶、温室气体、海面风场等多种环境要素。

“风云三号还具备微波探测能力,可实现全球全天候观测。”航天科技集团邵益凯介绍。

从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是观测效率、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再突破。以获取一张全圆盘图为例,风云二号大概需要半小时,而风云四号仅需15分钟。风云四号采用三维成像技术,通道数从风云二号的5个增加到14个以上,图像分辨率大幅提升,如同从“标清电视”进入“高清乃至超高清电视”时代。

截至目前,风云三号已完成3个批次的研制生产和发射任务。01批为试验星,包含风云三号A星、B星;02批为业务星,包含风云三号C星、D星;03批为业务进阶星,分别是风云三号E星、G星、F星、H星。而04批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收官之作,包含一颗倾斜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和一颗太阳同步晨昏轨道卫星,将与高轨气象卫星配合,首次实现我国高低轨协同观测的在轨验证,支撑第三代气象卫星智慧观测和体系发展。

“风云四号目前完成了A星、B星的组网发射,后续还有更多型号进行补充。”邵益凯说,“风云卫星为我国气象预报及时地提供了丰富、精细、精准的卫星气象观测资料。自气象卫星业务运行后,影响我国的台风无一漏报。”

从给大气“拍照”到给大气“做CT”,风云气象卫星一步步提升着我国的精准预报能力。与此同时,它也将中国数据与服务分享给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未来,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护航全球防灾减灾的过程中,风云卫星将把这条“风云之路”越走越宽,为增进人类福祉源源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文/记者 任长胜

编辑/孙喆

审核/贺喜梅

监制/索阿娣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