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思想周刊|增强应用人工智能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6日 11:14 0 aa

新重庆-重庆日报 张耕晨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对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增强应用人工智能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为新时代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提供了战略指引。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从风险应对、技术支撑、规则塑造和人才驱动四个维度,系统提升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安全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创新智能协同应用,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坚持以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为牵引,加强人工智能在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的实战应用,注重风险感知智能化与决策处置协同化双轮驱动,推动风险应对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一方面,强化智能感知,实现风险精准预警。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智能监控等传感设备和信息技术,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动态感知网络,提升对边境管控、关键基础设施防护、网络空间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的自动识别与精准预警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大数据平台,依托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与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强化对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实时解析、动态关联与深度挖掘,为国家安全风险应对提供及时、准确的一手信息。另一方面,优化协同处置,提升应急响应效能。建立人机协同、精准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打造“智能研判+专家决策”的协同模式,运用人工智能情景推演技术开展多维度态势仿真,为国家安全风险研判和决策处置提供科学支撑。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建立人工智能调度平台,实现应急资源的动态优化与精准配置。加强人机协同训练和实战演练,持续优化处置流程交互体验,确保重大风险事件处置有力有序有效。

筑牢自主可控根基,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推动自立自强与安全可控有机统一,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能力,确保其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应用安全可靠、高效赋能,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坚实技术保障。一方面,坚持自主创新,掌握发展主动。牢牢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自主权,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聚焦人工智能芯片、基础算法框架、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构建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培育智能原生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协同创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双向赋能。另一方面,着眼安全可控,防范潜在风险。构建覆盖数据、算法、模型的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推进数据安全技术应用,保障数据要素合规流动,确保应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建立健全算法审计、模型评估与监测处置机制,防范模型的黑箱、幻觉、算法歧视等带来的风险,提升技术应用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始终在安全、可靠、可控的轨道上运行。

统筹国内国际大局,提升规则塑造能力。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不断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一方面,完善国内规则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专门立法,建立健全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重点完善市场准入、应用监管、责任认定等制度,明确各方权责边界。加强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安全治理等标准研制与实施。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与敏捷治理,强化伦理规范建设,优化人工智能相关安全评估和备案管理制度,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始终服务于国家利益与公共安全。另一方面,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深度参与联合国、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多边机制下的规则磋商,聚焦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焦点,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数据跨境流动等关键议题上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包容普惠的国际治理体系。加强与各国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对话合作,善于将我国优势技术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持续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深化专群结合路径,锻造人才驱动能力。人才是人工智能时代赢得国家安全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既要通过专业化培育壮大高端人才“主力军”,也要通过社会化教育夯实全民安全“基础盘”,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源泉。一方面,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推进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学等交叉学科建设,设立人工智能安全专业方向,培养兼具战略思维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重点行业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项目合作和挂职锻炼促进政产学研人才流动。完善符合人工智能人才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确保高端人才供给与国家安全需求精准对接、动态匹配。另一方面,提升全民安全素养。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安全通识教育,广泛覆盖社会各群体并纳入干部培训体系。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节点为契机,创新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互动体验等活动,广泛普及人工智能安全知识与风险应对技能。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治理机制,拓宽举报渠道、开展模拟攻防演练,推动全社会从“被动知晓”转向“主动参与、自觉防护”。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研究人员、渝北区委宣传部干部)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