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忍不住想转发?营销号泛滥的背后,是一场针对性的“认知误导”

AI科技 2025年10月07日 19:31 0 admin

2024年,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79亿,短视频用户超10亿。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年最新调查,约有72.3%的中老年用户曾收看过养生、情感、社会新闻等短视频内容,其中近六成表示“难以分辨真假”。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据抖音安全中心发布的月度报告,仅2024年上半年,平台已拦截并下架超2400万条涉谣视频——营销号泛滥,已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垃圾,而是深度渗透进家庭、社会认知结构的隐秘力量。

忍不住想转发?营销号泛滥的背后,是一场针对性的“认知误导”

健康焦虑与“伪权威”的精准打击

每一个刷短视频的长辈,几乎都收到过“震惊!两种食物一起吃等于服毒”“绿豆汤喝多等于慢性自杀”这类内容。

人民日报数据实验室抽样分析,2024年最受中老年群体转发的内容中,健康养生类占比高达48.7%。

这些视频往往配以惊悚画面和音乐,“专家”“博士”现身说法,夹杂半真半假的医学知识,极大地降低了受众的判断门槛。

忍不住想转发?营销号泛滥的背后,是一场针对性的“认知误导”

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标签推送更多类似内容,形成信息茧房

上海交大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份调研指出,70%以上的银发用户在一周内至少收到过5条以上“健康恐吓”类短视频。

这些内容并不需要复杂的医学原理,而是用极端对立的逻辑、简单粗暴的执行建议,直接满足长辈对健康的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

忍不住想转发?营销号泛滥的背后,是一场针对性的“认知误导”

情感绑架与“家庭裂痕”

情感道德绑架型内容同样高度泛滥。不转发不是中国人、孝顺子女必转,或者“你家女儿23岁还没结婚,父母要操碎心了”……

这类短视频往往把极端情绪放大到家族、民族甚至国家高度,每一句都像是专为中老年人定制的道德试卷。

据腾讯新闻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代际沟通与短视频内容调查》,约有41%的受访者表示,曾因短视频里的“情感鸡汤”“道德绑架”内容,在家庭群里与父母发生过激烈争执。

忍不住想转发?营销号泛滥的背后,是一场针对性的“认知误导”

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让家长们持续被灌输“正确的废话”。其本质是一种情绪操控——用温情、孝道、家国情怀,触发长辈的情感共振,强化他们“为你好”的正当性,进一步固化认知分歧

营销号制造的并非简单的信息噪音,而是系统性的信息陷阱。

最新的《全球数字素养指数报告》显示,中国60岁以上网民的信息辨别能力指数仅为年轻群体的55%。这一显著差距,为“反智营销号”提供了可乘之机。

忍不住想转发?营销号泛滥的背后,是一场针对性的“认知误导”

“幕后黑手浮现”“国人必看”“美国慌了”……这些国际局势阴谋论,拼接模糊画面、曲解历史、杜撰“内部消息”,构筑出一个黑暗、动荡、危机四伏的假象世界。

短视频平台上的“推送算法”则成为放大器,用户每点一次喜欢、每停留一次屏幕,平台就会强化同类内容的推送,让谣言和阴谋论在信息茧房里循环自洽,形成难以撼动的“认知防线”。

伪科学、猎奇内容同样盛行。“千年古墓发现手机”“90%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类型的视频,用高科技词汇包装伪科学,让长辈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秘密钥匙”。数据表明,2024年上半年,微博、抖音等平台共监测到伪科学谣言超1600万条。

忍不住想转发?营销号泛滥的背后,是一场针对性的“认知误导”

认知教育的“缺失地带”

数字时代的认知鸿沟,并未因信息普及而自动弥合。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跟踪调查发现,95%的中老年互联网用户在初次接触短视频内容时,极易把平台上的“内容形式”误认为“权威信源”。

他们将对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信任无缝迁移至短视频平台,导致对“自媒体”内容的天然信赖。

这种信任一旦被营销号利用,便会形成极强的信息盲信和传播惯性。年轻一代多次尝试使用“辟谣链接”或“冷静劝说”方式阻止家长转发无效信息,却往往陷入家庭争吵或冷战。认知鸿沟进一步扩大,形成情感隔阂。

忍不住想转发?营销号泛滥的背后,是一场针对性的“认知误导”

健康焦虑、情感绑架、阴谋论、伪科学,每一种内容类型都在精准击打受众最脆弱的心理防线。

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便利,如果没有匹配的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只会让社会陷入更深的信息泥沼。营销号的产业化、专业化趋势仍在加剧。

这场混杂着情感、利益和技术的认知攻防,要求我们在每一次“转发”前,都问自己一句:信息可靠吗?谁在受益?唯有如此,才能守住家庭、社会和个人的认知清明。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