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AI科技 2025年10月18日 21:46 0 admin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的记忆常常被快节奏裹挟。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新的设备、新的体验,也让上一代的记忆被轻轻掩盖。


可当我们偶然翻出一台旧手机,听到久违的提示音,或看到模糊的合影时,那些被屏幕记录的瞬间又会突然鲜活起来:原来,科技并不只是功能的进步,也藏着生活的温度。


最近,vivo在品牌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做了一件有趣的事。


它没有直白讲述技术跃迁,也没有主动展示品牌成就,而是邀请用户一起回望过去三十年的生活片段——从拨号电话、学习机,到智能手机、视频通话。


那些与通信、影像相关的日常记忆,被重新拼在一起,成了一场关于时代、家庭与成长的共同回忆。


这场共叙并非单向的。相反,当品牌放下话筒,与用户一起回望,时间就不再属于某一方——它变成了一段关于科技与生活、品牌与人的双向叙事。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战略锚点

将用户生命故事

转化为品牌情感资产


最打动人的“资产”,往往不是参数、不是榜单,而是一段能被反复想起的生活片段。vivo在三十周年推出的纪念短片《请回答1995》,正是以这样的叙事方式展开的。


它的起笔很克制:并不直接铺陈品牌叙事,而是回到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里,让“通讯与影像”的更迭,悄悄与每个人的成长对齐。


品牌的角色因此从“讲述者”退到“陪看者”与“记录者”,把可被代入的生活切片,转成了可被记住的品牌意义。这支TVC之所以特别,在于它以家庭叙事为轴,将个人的成长记忆与社会的时间线交织在一起。


不同角色的视角,构成了一个微缩的时代样本:哥哥的青春与责任、妹妹的表达与牵挂、母亲的等待与从容——每一段都藏着一个关于科技如何进入生活的故事。


正是这些看似寻常的片段,让vivo三十年的品牌历程,从品牌时间变成了共同生活的时间。


1 、 家庭角色视角:可代入的记忆切片


镜头跟随三个角色的成长轨迹,不仅串起了三十年的生活方式,也映照出科技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转变。


哥哥视角:成长被看见,责任被理解


影片以哥哥的故事开场。他是那个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双休制”带回家庭的孩子,看着电视机里的香港回归新闻,也第一次使用步步高学习机。


那时的科技,象征着好奇与探索,是连接外部世界的窗口。随着时间推移,他踏入社会、参军、成家:通讯方式从有线到无线,记录方式从相机到手机。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而每一次科技的升级,都与他的身份转变同步:从少年到青年,从被照顾的人到承担责任的人。vivo让品牌自然出现在成长的背景里,在欢笑、离别、重逢的时刻,成为见证者。


这让科技不再只是性能的更新,而是情感的延展。


妹妹视角:表达方式变了,情感依然热烈


妹妹的故事更细腻。她的青春藏在那个时候的耳机里:用音乐表达心事,用短信或语音告诉哥哥“要照顾好自己”。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后来,沟通的形式也变成了视频,但表达的心意并没有改变,只是更直接、更温柔。影片里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她在早上的视频通话中笑着说“妈,最近怎么样啊”,屏幕那头的母亲也笑着回应。


这看似寻常的对话,恰恰是数字时代情感的缩影。科技让牵挂有了形态,让“我在想你”不再需要等待。vivo的镜头选择很聪明:不强调品牌有多突出,而是让每一个具微的人的情绪都能被看见。这正是品牌的温度所在。


妈妈视角:从等待到主动参与的温柔转变


母亲的叙事,是整支片子颇具温情的一条线。这些年,她把家里抽屉里散落的老照片、旧录像一点点收起,放进手机里重新归档。那些曾经发黄、模糊的片段,被一张张重新拍下、整理好:旧时光因此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种变化不在于掌握技术,更像是能“安心”地参与数字时代的改变。母亲的那句话:“儿子总提的那个 AI,听起来还挺温暖的”——她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走进了被科技温柔照亮的生活里。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vivo在这一笔上,没有把她塑造成被时代“追赶”的人,而是一个能平静使用科技、温柔拥抱生活的个体。它让“会用”变成“享受用”,让“技术”重新回到“生活”。


2 、 时代符号视角:跨代际的记忆锚点


《请回答1995》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回忆,它还像一段“时代的缩影”。影片把时间从家庭内部拉远,让每一件真实的事件都成为穿越三十年的情感锚点。它让我们意识到,品牌与时代的关系,从来不是平行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在生活的每一次变化中互为注脚。


① 产品是时间的标记


90年代,亮红色座机成为家里的主角,我们第一次能够听到远方的声音。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当智能手机出现,屏幕里的影像开始替代语言,成为生活的主要表达。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到了2025年,母亲和女儿并肩坐在演唱会现场,用同一部手机记录舞台的光。


在这些画面里,手机不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时代的标记:记录着每一次技术更迭,也记录着每一代人对“连接”的不同理解。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② 事件是记忆的回响


影片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讲技术史,而是用生活去对照时代。


1995年的双休日、1997年的香港回归、2013年前往另一座城市的大学、5G的出现、AI让旧照片重现清晰……


还有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综艺:家有儿女、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每个节点都是“记忆的锚点”。它提醒我们:时代不是在远处发生的,而是在家庭日常的纹理里被感知的。一个家庭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的三十年。技术的变化只是外壳,真正的核心是我们如何共同经历了这些变化。


vivo在这支片子里,没有去讲“技术升级”,而是讲“时间与人之间的共鸣”。它把三十年间无数家庭的生活片段,织成了一张共享的记忆网。让那些关于成长、团圆与变化的个人故事,汇聚成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影片结尾的一句“陪伴,就是最好的答案”,可以理解为一种品牌立场。在持续陪伴用户的过程中,vivo完成了自我的转化:从制造产品,到记录生活;从传递功能价值,到沉淀情感价值。


它真正做的,是把用户的生命故事,转化为品牌的情感资产,让“科技”不再被定义为冰冷的进步,而成为可以被感知、被记住的时间。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叙事破壁

以三维叙事矩阵

构建品牌情感共同体


在纪念三十年的传播中,vivo没有选择单一主角叙事,而是邀请三位风格迥异的B站创作者,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讲述“看见vivo”。三条叙事线彼此平行,却在情感上汇聚成一个命题:vivo让讲述权回到人们手中,让“品牌的故事”成为“大家的故事”。


1 、 拉宏桑:年轻化“破圈”——在轻松解构中建立认同


短片从一句荒诞的玩笑开场:“第一次进大厂,面试就把HR扛了起来。”拉宏桑的幽默让vivo大厂的光环瞬间褪去,也让观众放下了距离。


被“录用”为蓝科技空间站的导览员后,她带观众穿过一条“时空长廊”:从1996年的步步高电话,到2009年的青花瓷音乐手机,再到2017年的全面屏X20。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每个产品节点都被重新讲成“人话”:有的是工程师为一张演唱会画面反复调焦的细节,有的是品控团队一票否决的严苛标准。


品牌叙事就这样被转译成轻松的日常表达,让观众在笑声中看到品牌对产品的一丝不苟。结尾,她笑着说:“小时候家里用步步高电话机,现在妈妈在用vivo X200 Ultra。”一句话,把品牌三十年的发展重新落回家庭与记忆,也让“要强”变成了可共情的温度。


2 、 大象放映室:价值观“扎根”——用深度纪实筑牢信任


如果说拉宏桑让人“笑着靠近”,那大象放映室则让人静下来看。视频从一句旁白开始:“过去四年来,中国手机市场国产销量第一是谁?不是小米,也不是华为,而是已经连续取得四连冠的vivo”。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点探寻的锋芒。


于是,镜头顺着时间线展开:从1995年步步高的家用电话机,到2009年vivo品牌的诞生,再到如今的蓝科技体系,三十年间它始终没有喧闹,却一次次站上行业前列。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故事的核心是“选择”。面对供应商危机,它宁愿买下滞销库存、自己承担风险;面对流量竞赛,它拒绝铺天盖地宣传,只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和研发上。这种“反常识”的坚持,成了vivo最鲜明的底色。


影片的结尾,vivo创始人沈炜说:“以清醒的平常心、滚烫的用户热爱、坚定的利他共赢赢得信任。”这句朴素的表达,也让人理解了vivo的低调:它不是不说话,而是用时间去证明。


3 、 影视飓风:科技与人文“融合”——从关注功能到注重情感


如果说拉宏桑让人“笑着靠近”,大象放映室让人“静下来看”,那影视飓风则让人“回头去看”。节目从一句玩笑开始——“难道只有新的数码产品才有趣吗?”


Tim带着观众走进一场三十年的时光旅行:从BB机、大哥大,到步步高音乐手机,那些曾经沉重、笨拙、充满噪声的设备,再次被唤醒,也唤起了人们对“第一次连接”的记忆。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故事在后半段转向当下。影视飓风与vivo共同发起“30年手机影像征集”,7600万份影像如潮水般汇聚而来:孩子的笑、恋人的手、母亲的目光,每一个瞬间都让“记录”有了温度。


vivo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在节目中说:“影像的开端是记录,但终极目标是温度,是情感的留存。”这一句像是对整个项目的注脚:三十年间,vivo不只在更新产品,更在用镜头保存人与人之间最柔软的情感。


三条叙事线,看似各走一端,却在情感上汇聚成同一个方向。拉宏桑让人笑着靠近,讲的是品牌的亲和;大象放映室让人静下来看,讲的是品牌的信任;影视飓风让人回头去看,讲的是品牌的温度。


vivo没有在三十周年讲自己的故事,而是让不同的人:年轻人、评论者、用户——去讲述他们与vivo共同的时间。在这种“共叙”里,品牌从叙述者退为倾听者,从技术制造者变成情感的记录者。这正是vivo最独特的地方:它不追逐声量,而是让陪伴成为答案。用三十年的真实故事,构筑起一个属于每个人的情感共同体。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传播升维

从圈层共鸣到社会情绪共振


这场三十周年的传播,更像是一场关于“记忆与共鸣”的实验。


vivo选择从一个多维的生态出发:纪录片种下情绪的原点,三位UP主延展出不同的叙事触角,随后用户UGC将这些故事重新拼贴成集体的回声。在B站这个以内容深度和情感共振著称的平台上,品牌第一次不再“输出”,而是与观众一起“唤醒”。每一次评论与转发,都是一段被重新激活的个人记忆,也是一种“参与式传播”的温柔完成。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短短一天内,《请回答1995》拿下B站全站热门第一,截止目前累积播放量超1000万,点赞量突破70万,投币量超6.7万。微博话题#这是1995年想象中的2025吗 的阅读量更是超过4000万次,讨论量超4.5万。这些数据映射了一场跨越代际的集体“回应”。每一次点赞,都是用户与品牌之间一次关于时间的对话。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央媒的加入更是让品牌故事嵌入到了更广阔的社会语境里。vivo三十年的成长,不仅被视作品牌的成功样本,更被看作中国通讯技术与生活方式变迁的缩影。它的叙事由此获得公共性:品牌的时间轴,延伸进了时代的时间轴;个人的成长记忆,汇入了集体的时代情绪。


vivo的三十年:当品牌记忆与用户生命故事重叠


更重要的,是vivo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形象跃迁。


它不再只是那个以技术领先和销量见长的“强品牌”,而是那个始终在用户身边、懂他们真实需求的有温度的品牌。它知道盲人用户需要“看见功能”,外卖员需要“超大音量”,银发族需要“语音拨号”,年轻人想“拍好演唱会”。这种洞察力来自倾听,也来自共情。品牌因此从“卖产品”走向“懂生活”,从技术自信走向人文自觉。


可以说,vivo的三十周年,不只是一次品牌纪年,而是一场对“关系”的重构。它让品牌与用户从买卖关系,转变为共同书写记忆的伙伴关系。真正高明的品牌策略,不是让人记住logo,而是让人记起自己生命中某一刻的光。


通过这一系统性的内容布局,vivo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周期的意义沉淀——用户的成长史,成为了品牌的情感资产;品牌的叙事,又反过来赋予了用户生活的温度。


它所赢得的,不止是市场份额的持续领先,更是代代用户心中的那句确定回答:“陪伴,就是最好的答案。”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