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破谜题、立新标,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交出“中国方案”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7日 01:48 0 aa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结直肠癌的转移路径正被破译,外科手术的精度也在迈向新高度。10月25日,在第十届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上,一系列来自中国学者的原创研究成果,交出了一份结直肠癌精准诊疗的“中国方案”。

破译肿瘤转移路径,AI驱动精准诊疗新范式

诊疗的精准化,离不开对疾病本质的洞察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在基础研究领域,四川大学消化外科研究所所长、华西医院胃肠外科学科主任周总光教授团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基因组进化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结直肠癌全身转移的三种不同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线性转移”认知。

破谜题、立新标,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交出“中国方案”

10月25日,四川大学消化外科研究所所长、华西医院胃肠外科学科主任周总光教授做学术分享。主办方供图

“我们发现,结直肠癌的转移并非只有‘先肝后肺’这一条路。”周总光说,其研究明确了“分支转移”“有序转移”和“离散转移”三种模式。这为结直肠癌转移的精准预测与干预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比如对于“分支转移”中可能携带不同驱动基因的迟发性转移灶,术后需考虑对转移灶进行额外的基因组检测以指导治疗;而快速进展的肝转移灶,则应优先考虑手术切除。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正为精准诊疗注入新动力。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振宁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在AI领域的系列成果。他们构建的“Pesto”基础模型,能通过CT影像生成结构化报告,辅助临床决策。此外,团队开发的AI模型能高精度预测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的疗效,并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肿瘤与基质交界区域免疫细胞的多少是关键。

破谜题、立新标,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交出“中国方案”

10月25日,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振宁做学术分享。主办方供图

“AI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还告诉我们‘为什么’。”王振宁教授认为,这一发现为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线索,展现了AI在驱动科研创新和指导精准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

创新术式保肛减痛,MDT重塑临床实践路径

前沿科学的发现最终要服务于临床实践的优化。在外科手术领域,微创技术正向着更精准、更保功能的方向深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团队分享了REAL研究结果。“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机器人手术能显著提高保肛率,降低并发症,并在3年无病生存率方面展现优势。”许剑民教授表示。

破谜题、立新标,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交出“中国方案”

10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做学术分享。主办方供图

而对于保肛手术中最棘手的“吻合口漏”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教授分享了“延迟愈合吻合术”的创新应对策略。“我们的目标是‘保肛、不漏、免造口’。”郑民华教授表示,通过精准评估血供、改良传统术式,让吻合口在体外延迟愈合,能有效降低风险,避免预防性造口,从而在根除肿瘤的同时,极大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破谜题、立新标,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交出“中国方案”

10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做学术分享。主办方供图

技术的进步需要先进的诊疗模式作为载体。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蔡三军教授强调,多学科诊疗(MDT)在为患者制订诊疗方案的过程中不可或缺。“MDT是从经验性、规范性到精准化治疗的必经之路。”蔡三军认为,一个高效的MDT团队不仅讨论方案,更肩负着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和规范推广的重任。

破谜题、立新标,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学术会议交出“中国方案”

10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蔡三军做学术分享。主办方供图

“过去20余年间,在国家癌症中心及全国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从21世纪初的30.5%提升至2021年的43.7%,改善了数以千万计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为全球肿瘤防控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王振宁教授总结,“相信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中国结直肠癌精准诊疗必将迈向更高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强动能。”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