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科技副总”与常州双向奔赴,打通产业升级“科创圈”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29日 11:55 0 admin

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10月23日,在常州经开区杉元科技的生产车间内,一套新研发的设备前,来自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马慧姝正与工程师们专注交流。他有着多重特殊身份——既是高校学者,也是2025年江苏省“科技副总”拟选派人员。

“虽然名单刚刚公示,但马博士早已成为我们技术团队的一员。”企业负责人表示,在正式入选之前,马慧姝就已多次深入企业,凭借自身科研积累,帮助企业简化了设备工艺测试流程,并攻克了关键部件的研制难题。“以前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层面,如今能运用所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我感到格外振奋。”江苏杉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培育说道。

“科技副总”与常州双向奔赴,打通产业升级“科创圈”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公示了2025年度“科技副总”拟选派名单,常州经开区共有16名像马慧姝这样的科技人才入选。“科技副总”是江苏省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的柔性引才机制,旨在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二者之间似乎隔着一堵‘隐形墙’。”常州经开区科技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蒋洁艳指出,“一边是企业需求‘悬而未决’,一边是高校成果‘束之高阁’,科技成果转化常常卡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破解这一“断点”?“科技副总”项目应运而生,成为连接两端的关键桥梁。据介绍,“科技副总”既非纯粹的企业高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顾问。他们带着最新科研成果走进车间,也带着企业实际需求返回实验室,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起双向奔赴的通道。

“科技副总”与常州双向奔赴,打通产业升级“科创圈”

“引进一位‘科技副总’,打通一个科创圈。”蒋洁艳说,“科技副总”作为“科技军师”,为企业接入活跃的“科创圈”,推动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紧密“拧成一股绳”,构建起需求牵引、协同攻关、成果共享的创新闭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上一届“科技副总”,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的刘汉忠教授在常州自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挂职期间,有效助力企业提升了主打产品——三辊研磨机的智能化水平,为抢占更多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常州自力主要生产用于油墨、涂料、人造革等领域的设备,其中三辊研磨机、珠磨机及各类搅拌机是核心产品。面对“仅靠自身研发团队难以实现技术突破”的困境,常州经开区科技和投资促进局及时对接,为企业找来了刘汉忠这位“帮手”。在成功链接南京工程学院优质科研资源后,企业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借力发力”的关键转变,不仅优化了三辊研磨机的结构设计,研制出精密压力检测系统,实现了辊筒间压力的精确检测;同时开发了配套电控系统,借助先进解耦控制算法,使辊筒间压力得以快速稳定,满足了实际研磨过程中对恒定挤压力的工艺需求。

常州大学教师朱梦冰主要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她所在的有机光电研究团队科研实力雄厚。担任“科技副总”后,朱梦冰带领团队与常州威斯敦粘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深度开展“高效率有机光伏材料的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有效解决了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科技副总”与常州双向奔赴,打通产业升级“科创圈”

多年来,“科技副总”机制已在常州经开区结出丰硕成果——累计从全国15家高校院所选聘53名科技人才,到51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共计实施合作项目50多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多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入选的16位‘科技副总’不论在规模还是领域覆盖上,均创下历史新高。”蒋洁艳说,他们分别来自南京大学、常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专业广泛覆盖至前沿材料、新型电力、高端装备等领域,将为区内产业发展提供更精准、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科技副总”机制的催化下,常州经开区的创新生态日益浓厚。除了积极引进“科技副总”,该区还依托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等品牌活动,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并在具身智能、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加强布局。一个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这里加速形成。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