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上海海底数据中心上线!目标PUE1.5,海洋生态成不确定项

排行榜 2025年11月02日 03:26 2 aa

全球首个大规模海底数据中心已经在上海临港特区正式投入运营了。

这事是Gizmodo报道的,这个实验性设施花了2.26亿美元,核心思路就是用海水当天然散热器,再靠海上风电供电,想解决数据中心行业又费电又费水的难题。

现在人工智能需要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数据中心的规模也得跟着涨。

上海海底数据中心上线!目标PUE1.5,海洋生态成不确定项

麦肯锡有份研究报告说,传统数据中心功率通常是几十兆瓦,而用来做AI训练的新一代设施,功率预计能到千兆瓦级别。

这么大的规模,电用得更多不说,水的消耗也成了大问题。

传统数据中心靠热交换系统降温,得用大量淡水,不少缺水地区因为这个问题,水资源紧张的情况更严重了。

我之前听做IDC运维的朋友聊过,他们夏天光冷却用水的开销就特别大,所以刚听说上海这个海底项目时,还觉得这想法挺巧妙的。

这个上海项目的总功率容量是24兆瓦,《连线》杂志报道过,它超过95%的电力都来自海上风力涡轮机。

从表面看,这设计确实像个完美方案,既不用淡水冷却,电又是清洁能源,刚好能契合碳中和运营的需求。

上海海底数据中心上线!目标PUE1.5,海洋生态成不确定项

但后来发现,海洋可不是随便能用的“大冰箱”,里面生活着大量生物,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可能会被影响。

海水冷却看着省事儿,海洋生物可遭不住

海洋科学家对这个项目的环境影响其实特别担忧。

他们提出,就算海水温度只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触发复杂的生态连锁反应。

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有毒藻类,温度升高会给这些有害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些藻类一旦大量繁殖,会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有些藻类还会产生有毒化合物,对整个海洋食物链造成破坏。

我之前看过一部海洋纪录片,里面拍过藻类爆发后的海域,水面上一片绿油油的,水下全是死鱼,那场面看着就挺揪心的。

上海海底数据中心上线!目标PUE1.5,海洋生态成不确定项

入侵物种的传播也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海水温度变化后,可能会给原本无法在该地区生存的外来物种创造适宜条件,这些外来物种没有天敌,会破坏本土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且这种生物入侵一旦发生,往往很难逆转,造成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可能会持续数十年。

2022年有一项关于水下数据中心的科学研究,里面还警告了一种更严重的情况,海洋热浪这类极端天气事件,要是和数据中心的热排放叠加在一起,可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海水中的溶解氧水平可能会急剧下降,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海洋生物死亡事件。

美国有家叫NetworkOcean的初创公司,之前也想在旧金山湾搞类似的尝试,计划部署装载GPU服务器的小型胶囊。

但这个项目因为没拿到必要的监管许可,一直面临阻力。

上海海底数据中心上线!目标PUE1.5,海洋生态成不确定项

《连线》杂志的调查显示,这家公司在实施项目时,“没有寻求,更不用说获得主要监管机构的任何许可”。

美国的环境科学家也向媒体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就算是微小的温度变化,也可能引发有毒藻类大量繁殖,还会伤害野生动物。

这家公司连基本的监管流程都不走,项目推进不下去也在情理之中。

同样是推进海底数据中心,中国和美国的态度却差了不少。

这种监管环境的差异,也让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复杂。

中美监管态度差太多,技术还藏着不少坑

据《科学美国人》报道,中国的这个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已经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评估,还获得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技术认证。

上海海底数据中心上线!目标PUE1.5,海洋生态成不确定项

能看出来,中国政府对这类创新技术持积极态度,这背后也有对数据中心能效提升的迫切需求。

中国在数据中心能效方面还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

官方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的平均用电效率已降至1.56左右并趋于稳定,而中国计划到2025年底,将本国数据中心的平均PUE值降至1.5。

PUE值越低,说明数据中心越省电,这个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像海底数据中心这样的创新冷却技术。

相比之下,美国的监管环境就谨慎多了,特别强调对新技术潜在环境影响的全面评估。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创新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出现分化,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全球海洋保护标准统一性的讨论。

我觉得,中国支持创新的思路是对的,但也不能忽视潜在的生态风险;美国的谨慎虽然能规避部分风险,却可能会拖慢技术落地的速度,两边其实都需要在创新和保护之间找平衡。

上海海底数据中心上线!目标PUE1.5,海洋生态成不确定项

除了监管问题,海底数据中心技术的长远发展还面临不少技术和经济挑战。

海洋环境的腐蚀性对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成本提出了很高要求。

盐雾、高湿度和海水渗透,都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率上升,进而影响数据中心的整体经济效益。

本来想靠节省冷却成本来提升效益,结果设备维护成本一涨,这笔账就不好算了。

而且海底设施的维护和升级,比陆基数据中心复杂得多。

当服务器需要更换或者系统需要升级时,海底作业的成本和技术难度都远高于传统设施。

有做设备维护的朋友跟我说,海底设备的维护费用比陆地上高不少,有时候还得租用专业的水下作业设备,光这些开销就占了运营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网络连接的稳定性也是个关键问题。

上海海底数据中心上线!目标PUE1.5,海洋生态成不确定项

海底电缆虽然技术成熟,但相比陆地光纤网络,它的铺设成本更高,维护难度也更大。

对于那些需要极低延迟的应用场景,比如金融领域的实时交易,海底数据中心可能没办法提供最优的服务质量。

其实除了海底数据中心,行业里还有其他解决能耗问题的方案。

比如现在常用的浸没式液冷技术,它的PUE值能降到1.1以下,维护难度也比海底项目低,在超算和AI领域已经有了不少应用案例。

还有一些陆基数据中心,通过配套建设光伏电站或者风电站,同样能实现碳中和运营,而且建设和维护成本更可控,适合大规模推广。

如此看来,海底数据中心也不是解决数据中心能耗问题的唯一选择。

从全球视角来看,海底数据中心技术确实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的一次重要尝试。

随着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陆基数据中心模式面临的可持续性挑战越来越大,而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热汇,理论上确实有承担冷却任务的巨大潜力。

但技术创新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一点是肯定的。

上海海底数据中心上线!目标PUE1.5,海洋生态成不确定项

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可能需要开发更先进的热管理技术,建立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还得制定国际性的海洋数据中心监管框架。

上海这个项目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海底数据中心,它的运营表现和环境影响数据,会给整个行业提供宝贵的实证经验。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个实验都已经成为数据中心产业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里程碑。

我觉得,只要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技术,海底数据中心说不定真能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的重要形态之一。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