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手表30秒心电+AI,能“嗅到”心脏结构隐患?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05日 09:21 3 aa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2025年年会上,一项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CarDS实验室的研究显示:把智能手表的单导联心电(ECG)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能够在门诊人群中识别泵血能力减弱、瓣膜受损、心肌增厚等“结构性心脏病”,将可穿戴设备的潜力从“心律异常”拓展到“结构异常”的早筛场景。研究团队称,这是首个以智能手表单导联ECG为基础、验证多类结构性心脏病的前瞻性研究。

从“心律”走向“结构”:训练、验证与真实场景测试

研究思路并非直接用手表数据起步,而是先以耶鲁大学医学院内大样本12导联ECG训练AI,再让模型“学会”从单导联中发现“结构线索”。据披露,团队使用了266054条12导联ECG、来自110006名成人建立算法,并在四家社区医院的44591名成人与巴西ELSA-Brasil队列3014人上做外部验证;其后在600名门诊受试者身上,以智能手表采集30秒单导联ECG进行前瞻性测试,同日接受超声心动以超声检查为准并作为对照。为贴近真实可穿戴场景,训练阶段特意加入“噪声”,提升模型对手表信号的耐受性。

从结果看,模型在医院设备获取的“单导联”数据上,区分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的标准化评分约92%;在真实手表数据上,算法对‘有无结构性心脏病’的综合区分能力良好(AUC≈0.88,满分1.0)。在关键筛查指标上,模型对阳性病例的识别率(敏感度)达86%,对阴性的排除能力以99%阴性预测值呈现——意味着“排除”较为可靠,“阳性”仍需超声确证。

从使用场景看,这一进展被视为可穿戴医疗的“范式扩展”。长期以来,主流智能手表的心电功能更侧重于发现房颤等心律失常;而结构性心脏病通常依赖设备与人力投入更高的超声检查。研究作者指出,如果算法进一步在多中心、多设备与多族群中获得验证,“随身ECG+AI”的低门槛筛查有望把潜在高危人群更早带到超声与专科路径上

尚属初步研究,临床落地仍需多重验证

需要强调的是,美国心脏协会公开信息明确,这是一项在学术年会上发布的会议摘要,尚未经过同行评审;前瞻性研究中真正确诊为结构性心脏病的受试者比例不高,存在假阳性等局限。因此,无论从统计学稳定性、设备通用性,还是人群公平性角度,都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支撑。就临床定位而言,该算法不能替代超声,更适合作为“早筛—转诊”的分诊工具。

放在更大的技术脉络里,医学界正尝试把AI与“低成本、易获取”的生理信号结合,用于结构性心脏病的早期甄别。今年更早些时候,学界也曾报道以常规12导联ECG+AI引导超声进行人群级筛查的方案,显示出在分诊效率与准确性上的潜力,印证了“AI筛查→超声确诊”的路径正在形成。

在可穿戴设备普及的时代,难点不在于“有没有数据”,而在于“能否从稀疏信号中读出结构线索”。这项研究以“12导联训练→单导联迁移→手表前瞻验证”的路线走通了第一步。下一步,答案要交给更严苛的多中心试验与同行评议,也要交给卫生经济学:当“随身筛查”真正进入社区与基层,它能否以可承受的成本,换来更早的诊断与更少的心衰住院。


说明:本文关键信息与数据来源于美国心脏协会公开新闻稿,属于会议阶段成果,不等同于临床指南或监管批准的诊断工具。



中国网电商中国综合

编辑:ST

联系邮箱:ds@china.com.cn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