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这篇文章,是AI写的吗?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8日 21:50 0 admin
这篇文章,是AI写的吗?

文\一只呀 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这篇文章,是AI写的吗?

这也许是最近很多人心中最常见的疑问。打开公众号、短视频、小红书,几乎每一条推送都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这些内容不仅标题勾人、配图精致、文字流畅,甚至连语气都恰到好处。

在AI时代,内容的生产线几乎被彻底重构。AI让自媒体的门槛坍塌,也让竞争空前激烈。有人用AI批量做号、月入百万;有人被淹没在算法洪流里,辛苦写作却无人问津。

虽然AI参与创作不意味着作品质量低下,但对于每天被自媒体容包围的我们来说,或该去追问:AI生成的内容大量充斥于自媒体行业,我们还在乎它是否真实、是否有“人味”吗?

先来看一个2025年内容创作者的典型上午。

一名穿搭博主准备更新小红书笔记。她首先点开了Midjourney,输入提示词:“一位亚洲女性,秋日公园,针织衫配卡其长裤”,几秒之内,一组视觉大片跃然屏上。接着,她将选题抛给ChatGPT,瞬间得到了三条风格各异的文案草稿。她选择其一,再用DeepSeek进行润色。

这还没完。她将定稿文案复制进剪映的“AI配音”库,一分钟内生成了音频。最后,利用“图文成片”功能,刚才AI生成的所有素材,被自动合成一条流畅的短视频,只待她点击发布。

整个过程,可能不超过十分钟。传统自媒体内容制作,是一条线性流水线,依赖文案、设计、剪辑等专业角色的接力,而AI将这些环节都转化为一个由提示词驱动的统一任务,导致旧有的创作模式被彻底解构。

2025年的自媒体人已不再需要精通每一项技能,核心工作不再是亲手写作或绘画,而是向ChatGPT、Claude等大模型精准地下达生产任务,向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描述视觉需求,再指令Sora等视频生成工具或AI剪辑软件完成动态呈现。

总的来说,现在的内容生产,变成了“AI调度”。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创作变得毫无门槛。恰恰相反,旧的门槛降低,新的壁垒随之竖起,它虽然隐蔽,却在AI时代至关重要。这一门槛意味着,AI降低了劳动门槛,却抬高了认知门槛

它表现在描述的精度,决定了AI输出的高度。

面对同一个AI工具,指令“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案”得到的是陈词滥调。而指令“以一位北漂五年的青年视角,描写北京短暂而珍贵的秋天,融入地坛的银杏与对故乡的怀念,语调克制但暗含怅惘”,更大概率催生一篇如史铁生《我与地坛》那般动人的短文。

这两种提示词背后的差异,是创作者对内容的把控力和认知深度。虽然他本人无需像以往那样对每个字的书写亲力亲为,不过深刻的洞察、清晰的思维、独特的审美与概念融合能力,都对最终生成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概括来说,当代的自媒体创作者需要像导演调度演员一样,精准地调度AI的潜能。

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行业结构的剧烈分化。以前那些依靠标准化和流程化内容生产的中间层创作者,价值会被迅速稀释。而真正拥有优秀描述能力的那群人,则能将AI变成实现其独特创意的超级杠杆,一举跃升为更具竞争力的超级个体。

不过AI让内容从“稀缺”走向“过剩”,副作用也随之浮现。因为当生成内容充斥平台时,创作者的判断、内容的质量以及受众的感知,都会在无形中被侵蚀。

基于相似数据训练的AI模型,在回应相近的描述指令时,产出的东西难以避免趋于同质化。这导致平台上的内容看似海量,内核却高度雷同。而对于创作者而言,流量获取成本会急剧攀升。因为大量账号都能高速度生产“70分”的相似内容,在此之下,单个作品的注意力收益就会被大幅摊薄。

这意味着,整个自媒体价值链正在断裂。过去依赖流量广告的商业模式,它的前提是内容的相对稀缺和流量成本可控。如今,这个前提已不复存在。

对于普通自媒体受众来说,影响则更加深远

AI擅长生产标准化信息,这在无形中收窄了思想通道,使受众逐渐丧失接触多元思想的机会。更隐蔽的是,AI通过其无可挑剔的正确性和流畅性,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无需质疑的认知舒适区。它消除了传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感,长期如此,我们探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逐步退化。

随之而来的是思考惰性,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接受结构完整的现成结论,自身的独立思辨的能力就会逐渐丧失。

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长期浸泡在信息来源不明、虚实难分、真假难辨的内容生态中,他如何保持清醒的怀疑与独立的判断力?最终,这指向一种深刻的信任危机与认知孤独。当任何一段动人的文字、一篇严谨的分析都可能毫无“人”的痕迹时,我们与内容之间的情感连接将变得异常脆弱。甚至可能会陷入一种犬儒状态:

既然无法分辨,便选择不再相信任何东西。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接受算法的投喂。无论哪种情况,基于共同事实进行社会对话的基础都开始剧烈松动。

在此背景下,那些具有高度“人情味”、视角独特、甚至矛盾但真诚的内容变得极端稀缺。目前自媒体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个趋势:市场越来越愿意为“真实性”支付溢价。例如,一个记录真实创业挫折的账号,它所建立的信任深度,远非AI论述的“完美成功学”可比拟。再如,分享亲身实验数据的科普工作者,他的权威性也远超AI整合的二手信息。

对于平台和受众来说,都开始本能地追寻内容背后那个可验证、可共鸣的“人”。

因此,自媒体创作者的角色必须进行根本性重构。未来的创作者,无需回避AI,可以将它定位为处理信息的超级助理,用以完成资料检索、初稿生成和格式排版等基础工作。而他本人的核心职责,是专注于构建无法被自动化的核心资产,包括对特定领域的专业判断力,从真实生活中提炼的洞察,以及基于个人信任建立的品牌声誉。

对于平台和受众,新的契约也亟待形成。平台算法需要进化,从单纯优化点击率,转向识别并加权那些带有“人的痕迹”的内容。这可能体现为对真实信源的优先推荐,或建立原创的认证体系。

而作为用户,我们急需培养新的媒介素养。在高效获取AI整合信息的同时,去主动地甄别并支持那些提供真实见证与一手思考的创作者。

归根结底,AI带来的并非自媒体创作的终结,而是一次彻底的分工。它将人类智能推向一个更崇高的使命——基于真实世界的体验、挑战与思辨,进行洞察、创造与连接。算法的逻辑终将遍布世界的角落,但唯有真实的感受,甚至些许偏见的个人视角,才能代表我们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

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是AI写的吗?

这篇文章,是AI写的吗?

AI颠覆的不仅是内容行业,而是千行百业,

这篇文章,是AI写的吗?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