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专访英国学者德龙:我的研究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国AI|世界中国学大会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5日 20:06 1 aa
专访英国学者德龙:我的研究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国AI|世界中国学大会专访英国学者德龙:我的研究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国AI|世界中国学大会

10月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进入尾声。其中从主论坛到各分会场,“数智时代下的中国学研究”成为嘉宾共同关注点之一。

当AI开始阅读古籍,机遇是否大于挑战?面对海量生成式内容,学者该如何辨别与自处?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德龙(Donald Sturgeon)。

在人文和技术间架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的研究领域有两个关键词——“中国学”“人工智能”,能否稍作分享?

德龙:二十多年来,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运用数字方法处理中文历史文本。在此期间,“数字人文”已从一个新兴前沿发展成了备受瞩目且被广泛讨论的学科。

目前,我在杜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一个团队,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古代中国的典籍进行文本摘要、多语言翻译和文化背景语境阐释。从根本来说,我们想在人文和技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中国学研究是否需要一种“人机协同”的新范式?

德龙:事实上,我们早就来到了机器与人类协作的阶段。它并非随着大语言模型才出现,而是一个已持续数十年的进程。

早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首批人文与历史数据库就已建成,其中也包括中国近现代文献。几十年来,学者始终都在运用这些数字资源,包括传统文献研究者。

所以我们早已身处“人机协同”之中,只是当下的协作形式正在发生新的变革。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是什么促使您投身于中国学相关研究,并开始应用人工智能的?

德龙:我最初是对汉语产生兴趣,而后被中国哲学,尤其是墨家学派吸引。墨家典籍中关于语言与逻辑的论述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思想。

其实,我本科的专业是数学,之后在北京进行了三年的普通话学习,硕士阶段就转向了哲学。

这看似跨界,实则不然。哲学与数学,尤其在语言哲学领域,联系非常紧密。我认为许多语言哲学理论都从数学和逻辑学中汲取了灵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如何看待开放科学(如开源中国AI模型)在重建信任、促进文明间对话方面的角色?

德龙:我注意到,近期中国发布的一些大型语言模型,正在国际上产生切实的影响。这让全球学界意识到,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确实令人惊叹,值得密切关注。

这种开放姿态很重要,它有望弥合认知鸿沟,成为推动双向交流与深度协作的催化剂。

而我的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源模型,其中中国AI开源模型带来的帮助尤为显著。因此,我不仅乐见其成,还希望这股“开放浪潮”能够持续。

保持批判、积极实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向全球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AI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

德龙:目前很难界定AI的局限,因为它的发展速度太快——去年还难以实现的任务,今年可能就迎刃而解。也许今天我认定无法攻克的问题,一两年后就会有答案。

就利用AI处理中国古籍内容而言,我的体验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就算某些方面不完美,但仍有解决方法。例如针对眼下普遍存在的AI“幻觉”问题,我们可以设置检索基准,要求AI仅基于指定文献作答,来有效提升其准确性。

不过,AI虽擅长转述、总结和引用,仍存在一个明显短板:逻辑推理能力,比如从已知事实中推导出新结论。这是当前最优模型的普遍弱点,也是全球计算机科学家持续攻关的方向。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对于下一代研究中国学的青年学者,您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德龙:我的核心建议是:保持批判、积极实验。

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AI能生成大量看似合理实则是在胡说八道的内容,假新闻、错误信息......这些挑战无处不在。

因此,青年学者必须学会两件事:一是清醒认识技术的局限,二是掌握有效使用它的方法。

这并不容易,技术迭代极快,新模型、新工具层出不穷。我们不仅需要理解技术原理,更要判断:哪个工具可靠?哪种方法适合我的研究?如何取得最优结果?

不仅是对青年学者,这对我来说同样是个挑战。

原标题:《专访英国学者德龙:我的研究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国AI|世界中国学大会》

栏目主编:王珍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晓语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