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飞天到6次出舱2025年金秋,神舟二十号乘组透过空间站舷窗向祖国挥手时,指令长陈冬的手套上还沾着出舱任务残留的“太空尘埃”这是他第三次飞天,也是第...
2025-10-15 1
2025年金秋,神舟二十号乘组透过空间站舷窗向祖国挥手时,指令长陈冬的手套上还沾着出舱任务残留的“太空尘埃”
这是他第三次飞天,也是第六次走出舱门,累计飞行时间突破1000小时,成了中国目前在太空待得最久、出舱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你可能不知道,2016年陈冬第一次上太空时,还带着点“新人的激动”。
当时他和景海鹏搭档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刚进入轨道就忍不住对着舷窗外的地球喊“爽”,连景海鹏都笑着提醒他“先把设备检查完”。
那次他们在太空待了33天,是当时中国载人飞行最长纪录;而现在,神舟二十号单趟任务就长达6个月,陈冬要带领乘组完成3次出舱、12项空间实验,还要应对空间站9种不同构型的切换
从“紧张到喊出声”到“从容应对复杂任务”,陈冬的变化,恰是中国航天任务常态化的缩影。
2021年是个关键节点:神舟十二号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驻空间站,开启了“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在此之前,中国航天员最多在太空待33天,而从那之后,“半年驻留”成了常态。短短几年里,空间站就像个“太空驿站”,先后接待了9个乘组,还完成了6次“太空会师”
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左)与陈中瑞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工作
最让人印象深的是2024年,神舟十八号和十九号乘组在天宫碰面,70后的指令长、80后的航天飞行工程师、90后的载荷专家挤在核心舱里握手,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跨代际的太空交接班”。
截至2025年,已有23名中国航天员、27人次进入太空。
以前说起“上太空”,大家会觉得是“遥不可及的壮举”;
现在呢?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休整几个月,可能又会投入下一批任务训练,就像航天人常说的:“以前是‘十年磨一剑’,现在是‘剑剑连轴转’,这才是航天强国该有的样子。”
要是倒回20年前,想当航天员只有一条路——先当空军飞行员。
我国首批航天员全是空军现役飞行员,清一色的男性,核心任务是把飞船开上天。但现在去空间站,得靠“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的“三驾马车”组合,各司其职又配合默契。
这种变化是逼出来的:空间站里要做材料科学实验、修机械臂、搞生态研究,光会开飞船根本不够。
2020年第三批航天员入队时,直接招了7名工程技术人员当“飞行工程师”,4名科学家当“载荷专家”,打破了飞行员“垄断”的局面。
到了第四批更开放,不仅从陆海空三军选飞行员,还第一次从港澳挑了2名载荷专家,等于把航天人才网撒得更宽了。
刘洋、王亚平这两位女航天员的出现更具标志性。
第二批航天员里她们的加入,证明女性完全能适应太空环境——王亚平在空间站给全国学生上物理课,刘洋两次飞天完成复杂出舱任务,都打破了“太空是男人的领地”的旧观念。
常有人说“考清华容易,当航天员难”,这话真不是夸张。
2024年第四批航天员选拔时,全国报名的有上万人,最后只选了10个,录取率比清华还低10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搞出的“全能考核体系”,从身体到心理、从专业到素质,层层筛选下来比“沙里淘金”还严。
先看最基础的身体选拔:身高要在1.65-1.75米之间(太高进不了飞船舱门,太矮操作设备不方便),体重55-70公斤,血压、心肺功能必须是“顶级水平”。
还有个特别严的指标:前庭功能,就是抗眩晕能力。
选拔时会让候选人坐在“转椅”上,转45秒后突然停下,还要立刻回答数学题——普通人转10秒就晕得吐,能通过的都是“天生抗晕体质”。
更关键的是,选拔标准还在跟着任务“升级”。以前选短期飞行航天员,重点看“抗过载能力”(比如离心机模拟8个G的压力,相当于8倍体重压在身上);
现在要驻留半年甚至未来登月,就得解决新问题。比如太空里没有重力,血液会往头上涌,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他们就发明了“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选拔技术”:
让候选人躺在倾斜床上,头低脚高保持30分钟,同时监测眼底血管变化,能扛住的才算合格。
还有心理选拔,比身体选拔更“磨人”。
候选人要在封闭舱里待72小时,里面只有一台电脑、一堆任务手册,没有手机、没有家人联系,还要模拟“设备故障”
比如突然响起警报,屏幕显示“氧气泄漏”,看候选人能不能冷静下来按流程处理。
2024年有个候选人就是因为慌了神,错按了紧急按钮,直接被淘汰。
后来还建了“心理素质评价模型”,连候选人的情绪稳定性、团队协作意识都能量化评分,比如在小组任务里“抢话太多”或“不发言”,都会被扣分。
第四批选拔时还加了个“新考点”:噪声敏感性测试。空间站里机器24小时运转,噪音大概60分贝(相当于普通办公室的声音),但要连续听半年,要是对噪音敏感,很容易失眠、焦虑。
选拔时会让候选人戴耳机听60分贝的机器声,持续2小时,同时做注意力测试,能保持专注的才算过关。
这些看似“琐碎”的标准,实则是用科学把风险降到最低——毕竟每次飞天,都是“把命交给系统,把系统交给自己”,容不得半点马虎。
航天员能在太空“开挂”,全靠地面把功夫练透。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训练体系,简直是“把太空搬进地球”:想练出舱?建模拟失重水池,让航天员背着百斤装备在水里泡8小时;
想熟悉空间站?用虚拟现实系统,闭着眼都能摸到每个开关。
现在的训练早就不是“死记手册”了。
第三批航天员陈中瑞刚入队时,得一年内啃完30多门新课,连热力学、轨道力学都得吃透,
还得改掉当飞行员时的操作习惯——以前凭肌肉记忆能干活,现在每步操作都要和乘组核对,差一毫米都不行。
更绝的是,为了登月,航天员还得去野外搞地质考察,学看岩石、练钻探,毕竟未来要在月球上采样,总不能对着月岩“两眼一抹黑”。
2025年载人登月训练模拟器建好后,新的训练又开始了:学开“梦舟”飞船、练1/6重力下走路、操控月球车……
这些看似“超前”的准备,都是为了那句“望月千年,行则将至”。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从空间站到月球,中国航天员的每步训练,都是在给航天强国铺路。
中国航天,九天揽月
相关文章
3次飞天到6次出舱2025年金秋,神舟二十号乘组透过空间站舷窗向祖国挥手时,指令长陈冬的手套上还沾着出舱任务残留的“太空尘埃”这是他第三次飞天,也是第...
2025-10-15 1
文 | 锌刻度,作者 | 黎炫岐,编辑 | 李 季长视频平台又又又被网友“骂”了。近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截图称,自己的腾讯视频VIP账号因登录设...
2025-10-15 1
10月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进入尾声。其中从主论坛到各分会场,“数智时代下的中国学研究”成为嘉宾共同关注点之一。当AI开始阅读古籍,机遇是否大于...
2025-10-15 1
中时财经原创出品记者:张丽敏编辑:周雪松制图:乔寒云不管是谁最早发明了“双11”电商节,现在都变成各家平台争夺市场的重要布局节点,由此,2025 年的...
2025-10-15 1
证券日报网讯 得润电子10月15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高速连接器目前主要应用于计算机、通讯、数据中心等领域;公司具体业务情况请以公司公...
2025-10-15 1
明年下半年部署。作者 | ZeR0编辑 | 漠影芯东西10月14日报道,甲骨文与AMD今日宣布,甲骨文云基础设施(OCI)将成为首个由AMD Inst...
2025-10-15 2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10-15 12
IT之家 10 月 15 日消息,凯华 Kailh 昨日发布了新款磁效应轴体 —— 紫焰磁轴,这一轴体采用自润滑的 POK 材质轴芯,同时强调稳定耐用...
2025-10-15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