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中国科学家一招解决氢能难题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02日 12:13 3 aa

你看到的关于“氢能96%是烧煤造的”以及“中国科学家一项技术突破让日欧卡脖子”的文章,其核心观点和论据存在明显的以偏概全和夸大其词。为了帮助你更客观地理解氢能,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澄清事实。

中国科学家一招解决氢能难题

澄清一:氢能的来源并非只有煤炭

文章中“96%的氢气来自烧煤”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与当前的能源转型趋势不符。

· 传统的制氢方式:在过去及目前的一部分氢气生产中,确实主要依赖化石能源。除了煤制氢(也称“灰氢”),天然气重整制氢也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方式。

· 未来的方向是“绿氢”:文章忽略了氢能发展的关键趋势——“绿氢” ,即利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这正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点方向。

· 成本正在迅速下降:得益于技术进步,绿氢的成本在不断降低。据报道,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与2020年相比已下降了近50%,在一些风光资源富集地区,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中国科学家一招解决氢能难题

澄清二:如何看待中国的氢能技术


文章将一项具体的催化剂技术突破描述为“让日欧卡脖子”,这种说法不够严谨。

· 技术突破是事实:中国科学家在氢能技术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是肯定的。例如,在储运环节,我国已在零下253℃的液氢液化技术和自主液氢储罐方面实现突破,有效降低了成本和重量。

· 但产业挑战同样存在:需要清醒认识到,氢能产业链的一些核心零部件和材料(如质子交换膜、高强度缠绕碳纤维、催化剂等)目前仍部分依赖进口。同时,在燃料电池电堆的耐久性等性能指标上,与国际一流水平仍存在差距。

· 全球竞争与合作:氢能是全球性的赛道,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布局。将技术进步简单描述为“卡别人脖子”不符合当今国际合作共赢的主流。

中国科学家一招解决氢能难题

️ 澄清三:氢能的安全与成本

文章中对氢燃料电池“洁癖”和安全隐患的描绘,也容易引发误解。

· 安全性是可控的:氢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这是客观事实。但在相对开放的环境及有效的储存装置保障下,氢气不存在明显燃爆的风险。通过严格的生产规范、合理的泄压设计、完备的浓度报警和防雷设施等,可以有效保障氢能生产、储运和使用的安全。

· 成本是核心瓶颈:目前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昂的成本。这既包括车辆本身的制造成本(燃料电池系统造价高昂),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如加氢站)的成本。

总结

总的来说,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发展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长期过程。我们既不必因其当前的困难而全盘否定,也不应因某项单一突破就过度乐观。理性看待技术进步,同时关注其在降低成本、完善基础设施和构建完整产业链方面的务实进展,才能更好地把握氢能的未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