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调查:几块钱代工的化妆品,线上如何靠“一锤子买卖”牟利?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04日 12:14 3 aa

日前,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开展化妆品电子标签试点工作的通知》,自2026年2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等地试点通过电子标签方式标注化妆品中文标签。试点工作进入倒计时,但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仍存在注销产品违规销售、备案信息与宣传功效不符、代加工门槛低等乱象。

乱象

标签宣传“两张皮” 备案注销仍在售

“舒缓修护、去黄提亮、保湿补水、抗衰淡纹……”电商平台上,一款多效臻颜精华油在产品信息中打出多个功效。但记者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搜索备案信息,发现该产品的备案在2024年7月29日已注销。据了解,注销原因为该产品非法添加了禁用着色剂,违反了化妆品相关法规。根据监管要求,备案注销后该产品不得再生产、销售。然而,该产品至今仍在电商平台上销售。

调查:几块钱代工的化妆品,线上如何靠“一锤子买卖”牟利?

有消费者发现,实际收到的包装显示成分与网页宣传内容不符。实际包装的成分为矿油、棕榈酸乙基己酯、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等,而网页宣传的成分,则为白池花籽油、酸橙果皮油、霍霍巴籽油、红木籽油等。

调查:几块钱代工的化妆品,线上如何靠“一锤子买卖”牟利?

“院线研发,专攻痘印、痘坑、红敏肌”……电商平台上,一款精粹芦荟精华原胶宣称可以祛痘消印、补水保湿、修护晒红、调衡水油,但根据备案编号,记者查到备案信息中,功效宣称只包括“保湿”。

调查:几块钱代工的化妆品,线上如何靠“一锤子买卖”牟利?调查:几块钱代工的化妆品,线上如何靠“一锤子买卖”牟利?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类“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并非个例。

电商平台上,一款头部护理洗发露宣称防脱率99.9%,客服表示,“这款洗发水富含进口防脱成分,有效固发育发,在改善毛囊状况的同时,可以轻松去除头屑,让头皮蓬松健康”“帮您稳固发根减少掉发,激活毛囊让头发噌噌地长,还能去屑止痒,让头皮清爽舒服”。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功效检测时,对方发来一份检测报告,但仔细一看,内容为微生物检验和理化检验,并没有“防脱发”相关的功效检测。

调查:几块钱代工的化妆品,线上如何靠“一锤子买卖”牟利?

记者询问客服该产品是否有“国妆特字”,对方发来的却是普通化妆品的备案编号。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功效宣称中包括“清洁、保湿、芳香、控油和护发”,并不包括“防脱发”。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化妆品分为特殊化妆品和普通化妆品。国家对特殊化妆品实行注册管理,对普通化妆品实行备案管理。《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则规定,普通化妆品不得宣称特殊化妆品相关功效。

调查:几块钱代工的化妆品,线上如何靠“一锤子买卖”牟利?

“特殊化妆品的功效宣称主要集中在染发、烫发、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新功效这六大类,且每类功效都有明确的释义界定。”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表示,这些功效宣称必须经过科学验证,提供充分的依据,并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注册审批后才能标注,未经注册擅自宣称特殊功效均属违法。

链条

代工检测“一条龙” 生产宣传藏猫腻

五花八门的化妆品背后,暗藏隐秘的利益链。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从事化妆品代加工的企业四处招揽生意。记者以咨询业务为由,联系了业务员小刘(化名)。

“特殊化妆品注册申请周期长、成本高,很多企业不愿投入。”小刘透露,特殊化妆品注册周期可能需要一年多,价格也动辄数万元,而普通化妆品备案仅需20天左右,基础检测费用约2000元。保湿、舒缓、抗皱等功效检测,单项只要800元,每增加一项也就再加100元。

“如果想做美白产品,可将产品命名为‘至尊焕颜亮肤液’,仅备案‘保湿’功效,通过主播口述或详情页暗示美白效果,只要不直接标注美白,一般不会被查。”小刘称,目前一种线上销售渠道是专门为各个达人提供货物,由于需要给达人一些抽成,所以往往会将成本压得很低。这种情况下,包材比料体更贵是很常见的事。

“线上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生意,消费者在线上购买一个产品,花费几十元,已经使用了很久,就算觉得效果不理想,大多也不会考虑退货或者找商家处理,最终不了了之。”小刘谈到,很多时候家里也不会只有一种护肤品,所以买回去如果发现不好用,一般也不会太在意,很可能直接放上一两年,等到过期就丢掉。

小刘告诉记者,化妆品代加工可以提供从生产包装到备案检测的“一条龙”服务,“无需客户操心,我们都能做,最后算总价就行。”以护肤霜为例,代加工起订量为5000支,客户可根据预算定制产品品质,“单支成本从几元到几十元的都能做。”

事实上,国家对化妆品功效宣称有严格规定。根据《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不同功效化妆品需要提供相应的科学证据。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祛痘、滋养、修护等产品,必须通过人体功效评价试验来证明效果。而像抗皱、紧致等功效,则可以选择人体功效评价试验、消费者使用测试或实验室试验中的一种方式来验证。

但在小刘看来,多数检测门槛并不高,实验室数据相对可控,基本能通过。“这两年许多小厂为了生存,疯狂压低价格,质量也就无从保证。”小刘表示,市场上有单片售价两三毛钱的面膜,其膜布和包装成本就已占去大部分,原料只能使用最便宜的,根本达不到补水效果,甚至可能损伤皮肤。

而一些标榜“95%复刻大牌产品”的代加工,往往也只是从外观上模仿,核心成分添加量远低于正品。部分企业甚至以“为一线品牌代加工”为噱头,借机抬高代加工价格,但在实际生产中,用料并不相同。

对策

电子标签求破局 跨部门协同执法

“相比起电商平台而言,一些私域直播或者微商渠道可操作空间更大。”另一名来自化妆品代加工企业的业务员小郑(化名)告诉记者,如果通过这些渠道小范围销售,只要不出现“长生不老”之类的离谱言论,一般很少有人细究,全靠自己宣传。“有的靠着剧本做情感主播,或者反差人设带货,也能卖出去不少化妆品,只不过这种基本是走低价路线,做‘一锤子买卖’。”

小郑表示,代加工产品除了“妆字号”以外,还有“械字号”。“比如面膜,之前所谓的‘械字号’主要用于医美项目,后来好多人觉得‘械字号’听起来似乎更专业,认为修复能力更强,所以也很受欢迎。”小郑坦言,从代加工的角度来说,“械字号”和“妆字号”功效上未必有太大差异,通常只是噱头不同而已。

记者发现,市面上的确有不少主打“械字号”的“医美级”面膜,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此前在官网上曾发文表态:所谓“械字号面膜”,其实是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传词语,不得含有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因此,不存在“械字号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

面对行业乱象,监管部门正以化妆品电子标签试点为突破口,尝试构建多维度监管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发展。根据《化妆品电子标签试点工作要求》,试点企业通过电子标签系统,将产品标签信息生成电子标签二维码和电子标签展示内容,同时要求“电子标签的展示内容真实、准确并与化妆品注册备案的相关内容一致”,从技术上杜绝“备案注销仍销售”“宣传与备案不符”等问题。

这并非化妆品电子标签首次落地。2024年9月,在国家药监局指导下,海南开始试点实施离岛免税化妆品电子标签。部分企业先后有195个批件的免税产品使用了电子标签。由于纸质标签字数变少、尺寸减小,仅半年公司就节省了约60万元的成本,标签制作和粘贴用时减少30%。

不过,仅仅依靠电子标签显然还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下一步,跨部门协同执法力度也亟待加大,共同对虚假宣传、非法添加、伪造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重拳打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宗媛媛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