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又语出惊人了,他不希望华为成为世界的标准,而且还说美国打算从英伟达和AMD等公司在中国销售AI芯片的收入中,抽取15...
2025-08-16 0
2025年8月,一个被称为"工业牙齿"的金属正在重写全球科技版图。中国握着全球82.7%的钨产量和57%的储量,美国高端钨制品几乎全靠进口。
从F-35战机的发动机叶片到最尖端的芯片制造,从M1坦克的穿甲弹到激光器的核心部件,这个金属一旦断供,整个西方高科技产业都得停摆。
中国为何能握住如此关键的控制权?美欧的应对为何显得如此被动?
作者-常
说起钨,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还停留在白炽灯泡里那根细细的钨丝。
但在现代工业体系中,钨早已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业牙齿"。这个比喻一点都不夸张。
钨的熔点高达3422℃,这是什么概念?太阳表面温度也不过5500℃左右,而钨能在接近太阳表面一半的高温下保持固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硬度和密度。钨的密度是钢铁的2.5倍,硬度仅次于钻石。
这些极端的物理特性,让钨在高科技和军工领域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F-35战斗机的发动机叶片,必须在1600℃的高温下稳定工作,没有钨合金根本撑不住。M1主战坦克的穿甲弹,正是利用钨合金的超高密度,在高速撞击时产生毁灭性的穿透力。
不仅如此,全球最尖端的芯片制造工艺中,钨被用来制作连接各个晶体管的微型导线。这些导线细如发丝,但必须在高温高压下保持绝对稳定。
激光器、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的散热系统,甚至是太空探索中的关键部件,都离不开钨的身影。可以说,现代文明的技术高度,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这个金属的基础上。
问题在于,目前还没有找到能够完全替代钨的材料。科学家们尝试过各种合金和新材料,但在熔点、密度、机械强度的综合表现上,都远不及钨。
回收利用钨制品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高得惊人,而且回收率有限。这就意味着,谁控制了钨的供应,谁就掌握了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生杀大权。
82.7%这个数字,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在钨产业上默默布局。当时西方国家忙着追求更高的附加值,把这些"脏累差"的基础产业逐步外移。
中国抓住了这个机会。从最初的粗加工开始,一步步向产业链上游攀爬。挖矿、选矿、冶炼、深加工,每个环节都在稳扎稳打地积累技术和经验。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仅仅满足于做"世界工厂"的角色。在钨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从2010年开始,中国在钨的深加工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高纯度钨粉的制备、钨合金的精密加工、钨制品的表面处理,这些关键技术逐步实现自主可控。
与此同时,中国的钨储量优势也在不断巩固。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和开发,中国已探明的钨储量占全球的57%,远超其他国家。
更重要的是,中国构建了从资源开发到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原料供应,连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3年,中国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这标志着对钨资源管理的战略升级。
2024年,《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正式出台,明确了钨矿开采总量的严格控制标准。不是不允许开采,而是要有序开发,避免无序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
到了2025年,中国开始实施全链条穿透式监管。这套监管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仅管原材料出口,连中间品、半成品、高端制品都纳入了统一管理。
这样一来,想通过第三国转口来规避管制的路径就被彻底堵死了。越南买了中国的钨原料,再加工成中间产品卖给美国?不行,中间产品也在监管范围内。墨西哥进口中国的钨制品,再贴牌出口?同样不行,整个链条都在监控之下。
相比之下,美国2023年的钨产量只有1200吨,还不到中国的零头。而且美国的钨矿品位普遍较低,开采成本居高不下。即使全力投入,要想建立独立的钨供应链,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金投入,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场博弈的戏剧性在于,美国原本是"卡脖子"的高手。
从芯片到软件,从航空发动机到精密仪器,美国习惯了用技术优势来制约对手。但在钨这个问题上,角色完全颠倒了。
美国对钨的整体依赖度超过35%,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太夸张。但魔鬼藏在细节里,在高端钨制品领域,美国的对外依赖度接近100%。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F-35的生产线、芯片工厂的扩建、新一代导弹系统的研发,都可能因为钨供应的波动而被迫中断。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白宫启动了所谓的"关键矿产战略项目",计划投入数百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钨矿资源。
勘探队伍被派往非洲、南美、甚至北极地区。但现实比想象的要残酷得多。刚果(金)虽然有钨矿资源,但政局动荡,基础设施薄弱,开发难度极大。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成本问题。重建一个独立的钨供应链,保守估计需要投资1000亿美元以上,而且还不包括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成本。
美国还尝试过"曲线救国"的策略,通过越南、墨西哥等国家间接采购中国的钨产品。但中国的全链条监管政策让这条路也走不通。原材料、中间品、成品,每个环节都在监控范围内。
最尴尬的是政策层面的对比。美国对其他贸易伙伴动辄发出"最后通牒",威胁加征高额关税。但对中国,却不得不一再妥协,甚至主动延长关税暂停措施。
这种反差让国际社会看得很清楚:在钨这个问题上,美国确实被卡住了。法国媒体用"酸溜溜"来形容欧洲的心态,其实很准确。既羡慕中国的战略前瞻,又无奈于自己的被动局面。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主要模式是"效率优先"。哪里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哪里有资源就从哪里采购,市场配置被推到了极致。
但钨事件揭示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当关键资源的供应被少数国家控制时,所谓的"自由贸易"就变成了不对等的依赖。
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做法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资源禀赋可以转化为战略优势,但前提是要有长远眼光和坚持不懈的投入。
智利的锂、刚果的钴、南非的铂族金属,这些国家都拥有关键资源,但大多停留在原料出口的层面。如何从"卖资源"升级到"控标准",中国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
当然,掌握主动权并不意味着要搞零和博弈。中国在钨资源管理上强调的是"有序开发、合理利用",而不是"断供威胁"。
真正的目标是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这个秩序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供应者,而是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的共同制定者。
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权力格局的重新分配。钨事件可能只是这轮重新分配的开始,更深刻的变化还在后面。
钨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实力与智慧的故事。从"卖资源"到"控标准",从"跟着跑"到"领着走",这种转变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升级。
当然,掌握主动权不是为了"卡脖子",而是为了在平等基础上开展合作。毕竟,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复杂,需要的是更多合作而非对抗。
相关文章
[熊猫]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又语出惊人了,他不希望华为成为世界的标准,而且还说美国打算从英伟达和AMD等公司在中国销售AI芯片的收入中,抽取15...
2025-08-16 0
前言2025年8月,一个被称为"工业牙齿"的金属正在重写全球科技版图。中国握着全球82.7%的钨产量和57%的储量,美国高端钨制品几乎全靠进口。从F-...
2025-08-16 0
在全球最大的水电站——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后,又一个意义深远的工程也要开始了。注册资本达到950亿元新藏铁路有限公司,已经在不经意间成立了,一条...
2025-08-16 0
近日,努比亚旗下电竞品牌红魔正式在全球市场推出其最新紧凑型游戏平板——红魔Astra。此次发售覆盖美国、欧洲等多个地区。红魔Astra于上月全球首发,...
2025-08-16 0
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州钛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基于AI上下文感知的动态密钥保护方法及系统”的专利,...
2025-08-16 0
文 | 融中财经2025年,一场由技术聚变催生的生产力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重构中国经济版图。AI撕裂数据与实体的边界,量子计算探索物理规则的边缘,绿...
2025-08-16 0
8月14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英国卡迪夫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约翰·皮克特正式受聘为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
2025-08-16 0
【亿邦原创】日前,东南亚跨境电商平台Shopee母公司SEA(冬海集团)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公司GAAP(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总收入...
2025-08-16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