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潮评丨AI时代,大国工匠为何更显珍贵?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2日 21:41 0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潮评丨AI时代,大国工匠为何更显珍贵?

图源:视觉中国

关于“工匠”和“工匠精神”,当下的观点很多。一些人认为,在AI时代,“大国工匠”已经过时了。不久前,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闭幕,200名高技能人才获“大国工匠”称号,其中浙江新增9名。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今天,这一消息格外引人深思:当下,机器能搞精密加工,智能系统能优化生产,我们为何仍需“大国工匠”?

答案恰恰在于AI的局限:它能复制技艺,却复制不了人类指尖的温度和匠心。到了AI时代,“大国工匠”不光没被替代,反倒因为人独有的创造力、情感温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本事,成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技能底座”。

要知道,人工智能擅长标准化、高效率的重复工作,但工业文明的精髓,往往藏在“不标准”的细节里。杭州汽轮机厂的镗工高级技师吴国林,光听镗刀和金属摩擦的细微声响,就能判断加工精度。新获评“大国工匠”的北仑港老电工张中华,靠着万用表笔尖的精准点触,瞬间使港机设备“心脏”恢复跳动。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绝技,正是AI跨不过去的“最后一毫米”,也是人类工匠独有的看家本领。

浙江推行的“一人一策”工匠培养计划,印证了这种不可替代性。该计划不设统一标准,为每位工匠量身定制成长路径:有的专注非遗竹编技艺创新,有的攻关高端装备精密制造,有的深耕智能制造与传统工艺融合。这种个性化培养模式,本质上是在保护人类独有的经验直觉,而这份直觉,多诞生在机器无法触及的模糊地带。

因此,当今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出顺应时代的转型特征,课程从技能训练转向素养培育,增加设计思维、跨文化交流等软技能课程。教学从课堂中心转向工厂中心,推行“车间即课堂”的沉浸式学习,并且建立以实际项目成果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这些变革都在指向同一目标,即培养“能处理复杂问题、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复合型工匠。

具体来说,AI时代的大国工匠,“不可替代”体现在三个地方:一是创新上,工匠能把模糊的想法变成落地的技术方案,比如杭州制扇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把传统折扇和AR技术结合,搞出了“数字折扇”;二是情感上,手工做出来的温度,机器学不会,就像龙泉青瓷大师的手作茶盏,釉水流动的偶然让每一件都成了孤品;三是应急上,遇到突发情况,工匠的直觉和经验往往能化解危机,有时设备出故障,老工匠光听声音,就找出了AI没能识别到的隐患。

大国工匠在AI时代的珍贵性,更体现在其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升华。这种精神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包含精益求精的态度、突破创新的勇气和服务社会的情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需要工匠精神作为软支撑。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其“一人一策”培养模式与职教改革,正是为了筑牢这一支撑。在AI时代,大国工匠不是过时的存在,而是创新的源泉,最终让中国制造既有数字精度,更有人文温度。

有人担忧AI会取代人类工匠,但历史证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新的工匠需求。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手艺人转型为机械工程师。进入信息时代,也有初级白领进化为数据分析师。AI时代同样需要能驾驭智能装备、融合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的新工匠。他们既是技术进步的受益者,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再好的机器,也需优秀的人来操作。所以,AI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国工匠。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