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专场,会上发布,河北省清单式推进八个重点产业高质量...
2025-11-0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聚变真能五年点亮灯泡?“永远差50年”的能源魔咒,要被中国合肥的新项目打破了?
近期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的推进消息,让这个困扰人类数十年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答案藏在科研突破的细节里。同时美媒也对中国核研究高度关注,他们表示中国每年在核聚变的投入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而中国在核研究上的博士生数量是美国的十倍之多。
BEST全称为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该项目正于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加紧建设。从技术本质看,它可视为小型化托卡马克装置,但核聚变的技术路线从未局限于此。
除托卡马克与仿星器外,美国国家实验室研发的惯性约束路线颇具代表性,以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为核心,通过超强激光驱动靶丸实现聚变反应,开辟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
近年来,全球核聚变领域掀起创业热潮,科技巨头与跨界资本纷纷入局。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资助的Helion Energy,摒弃传统约束思路,核心采用“场反转位形(FRC)+脉冲磁压缩”技术,通过磁约束方式实现等离子体聚变;
腾讯将目光投向英国First Light Fusion,布局前沿技术;米哈游则跨界加码航天领域,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新能源前沿,持续关注核聚变技术进展。
谈及托卡马克技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是绕不开的标杆。这个由欧洲主导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汇聚了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美国等数十个国家及地区的力量,各方分工负责核心部件研发与生产,最终在欧洲完成组装。
这种跨国协作模式,集中了全球顶尖智慧,也成为核聚变技术迭代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在ITER项目中承担着关键角色,负责超导体矫正场、线圈、磁体馈线、电源及诊断等核心设备的研发。
据ITER项目官方反馈,中国交付的部件不仅完成速度领先,更以严苛的质量控制获得国际认可。值得关注的是,国内自主核聚变项目与ITER中国负责部分的进展常呈“前后脚”态势。
这种同步性背后,是科研团队技术经验、实验平台资源的深度共享,形成了“国际协作反哺自主研发”的良性循环。合肥BEST项目正是中国自主核聚变计划的关键一环,这与我国大型科研“小步慢跑、步步为营”的推进策略高度契合。
从“东方超环”(EAST)到BEST,再到规划中的工程堆,每个项目都设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以数年为周期稳步突破,通过持续积累最终向产业化目标迈进,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在航天、深地探测等重大科技领域已多次验证其有效性。
普通读者或许会困惑:核聚变领域“突破”新闻不断,为何始终未能实际发电?这源于托卡马克核聚变的三重核心门槛,三者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实现能量输出。
过往新闻中提及的“首次放电”“1亿摄氏度”“稳态运行百秒”,正是针对不同门槛的阶段性成果,单一指标突破并不等同于具备发电能力。
第一重门槛是温度控制。氘氚核聚变的最佳反应温度为1亿摄氏度,低于此温度反应效率会急剧下降,高于此温度则会导致等离子体稳定性失控。
因此“突破1亿摄氏度并稳定维持”是第一道必须跨越的难关,这也是各国实验装置首要攻克的指标。
第二重门槛是磁场约束。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如同奔腾的岩浆,没有任何实体材料能承受其高温高压,而等离子体的带电特性为磁场约束提供了可能,这一基于电磁学的原理虽源自基础物理,但实际应用中难度极大。
反应温度越高,所需磁场强度就越大,且必须通过实时精准调控,让等离子体按预设轨迹流动,避免其触碰装置壁导致能量损耗。第三重门槛是稳态运行。所谓“常脉冲稳态高约束”,要求同时实现“高温、强约束、长时间”三大目标。
2023年,EAST已实现上亿摄氏度高约束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这一成果不仅创造了国际纪录,更标志着我国已同时突破前两重门槛,为后续发电实验奠定了核心基础。
与EAST类似,BEST仍处于实验阶段。经过二十余年运行,EAST已触及设计上限,无法实现更高指标的突破,这正是BEST项目立项的核心原因,作为承前启后的实验装置,它将为下一代工程堆验证关键技术。
我国规划的下一步是CFETR,计划2030年建成,设计发电功率达200兆瓦至1吉瓦,这将是从“实验”到“实用”的关键跨越。
除温度、约束、稳态三大指标外,Q值是决定核聚变能否产业化的“生死线”。发电厂要实现商业价值,必须保证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否则即便能发电也不具备经济意义。
CFETR的设计目标Q值为10,即输出能量是输入能量的10倍,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能说人类初步掌握了核聚变发电技术。
10的Q值目标极具挑战性。作为对比,ITER项目及美国主流核聚变项目的初期Q值目标仅为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CFETR的目标设定已领先国际主流水平。
BEST项目的核心定位,正是为Q值突破积累数据,根据官方通稿,BEST将于2025年通电,2027年实现首次核聚变发电演示,目标是“点亮第一盏灯”,为CFETR的Q值攻关提供关键实验数据。
而要实现真正的廉价供电,行业部分研究预测Q值需进一步提升至50左右,才能覆盖设备成本与运营成本。
由此可见,即便CFETR工程堆如期建成,也只是核聚变产业化的“中途站”,而非终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永远差50年”的说法正在被打破。
从EAST的千秒稳态到BEST的提前建设,从跨国协作到自主突破,技术迭代的节奏已明显加快,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近期BEST项目的进展更印证了这种加速态势,2025年10月,杜瓦底座成功安装,这一节点比原计划提前完成。
作为聚变装置的“地基屏障”,这个大型真空部件能将核心反应区的高温与地面环境彻底隔绝,其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偏差需控制在毫米级,此次顺利安装标志着项目已突破关键工程瓶颈,为后续设备组装铺平了道路。
从技术原理到实际应用,核聚变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其颠覆性的发电模式。目前火电、核电等主流发电方式,本质都是通过“烧开水”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能量转换效率受限于热力学定律。
而核聚变有望实现“直发电”:通过收集反应产生的阿尔法粒子,或让等离子体流直接切割线圈产生感生电流,彻底摆脱对“蒸汽涡轮”的依赖,这种模式如同“钢铁侠胸前的小太阳”,能量转换效率将实现量级提升。
更重要的是,核聚变的安全性与清洁性远超现有能源。与核裂变不同,核聚变没有临界质量限制,不会发生核泄漏事故;
反应产物为氦气,无放射性废料。这种“零碳、安全、无限”的能源特性,使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终极解决方案。
当然,梦想照进现实仍需时间。从BEST的发电演示到CFETR的Q值达标,再到商业化电站的建成运营,至少还需数十年的技术攻关。
但当我们看到杜瓦底座精准落位、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稳定流转时,就该明白:“永远的50年”早已不是魔咒,而是人类用智慧与坚持一步步缩短的距离。那盏由核聚变点亮的灯,终将在不远的将来照亮世界。
相关文章
今天下午,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专场,会上发布,河北省清单式推进八个重点产业高质量...
2025-11-0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聚变真能五年点亮灯泡?“永远差50年”的能源魔咒,要被中国合肥的新项目打破了?近期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
2025-11-07 1
近期,兰州国际陆港凭借“一带一路”枢纽优势和“零距离”高效服务,成功吸引58家优质企业落户,填补了园区内部分产业空白,形成了“电商+物流”协同发展...
2025-11-07 2
当全球还在为石油资源博弈、为能源安全焦虑时,中国在甘肃戈壁滩的一个动作,悄悄改写了人类能源竞争的底层逻辑。中科院官宣的钍基熔盐实验堆突破,不是孤立的技...
2025-11-07 2
半导体这块儿,现在全球都盯着呢,尤其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光刻机。话说回来,这东西基本上被荷兰的ASML和日本几家公司垄断着,ASML在深紫外光刻机上占...
2025-11-07 2
4日,新黄河记者从山东省水利厅了解到,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公布2025年度山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平台认定名单,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
2025-11-07 2
根据建设通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甘肃天水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中标22个项目,最新斩获的项目为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项目...
2025-11-07 2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跨越4200公里,耗时不到7分钟,远程机器人视网膜下注射手术完成。11月2日,在国产5G眼科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由中山大学...
2025-11-07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