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AI+阅读”“学校大脑”从试点突破迈向人机协同

排行榜 2025年10月02日 23:02 0 aa
“AI+阅读”“学校大脑”从试点突破迈向人机协同“AI+阅读”“学校大脑”从试点突破迈向人机协同

由南方都市报社主办、南方报业AIGC创作培训基地深圳联创中心承办的“AI教育圳行动”系列沙龙第二场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举行。

试点突破迈向人机协同!深圳这区如何以AI驱动教育变革?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建设大规模优质均衡教育生态?深入推进“All in AI”战略的深圳市龙岗区,如今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人工智能赋能区域教育转型之路?

近日,由南方都市报社主办、南方报业AIGC创作培训基地深圳联创中心承办的“AI教育圳行动”系列沙龙第二场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成功举行。来自区域教育管理者、教研专家、一线校长与科技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从各自研究的教育场景中的“小切口”,深入探讨如何实现AI驱动教育结构性变革的“深突破”,系统展示了龙岗区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的顶层设计、实践探索与未来愿景。

试点突破

从技术应用到育人生态的系统重塑

龙岗区的AI教育实践,已从最初的技术工具应用,逐步走向教学模式创新与育人生态重构的深水区。目前,龙岗区多所人工智能试验校已探索出各具特色的“AI+教育”创新路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于两年前启动“学校大脑”建设,已落地多项智能教育场景:累计采集6000余次课堂数据,实现教学行为可视化诊断;开发覆盖一至八年级的校本人工智能课程;实现数学、英语、物理作业智能批改留痕,批改效率提升30倍;6000余篇作文实现一分钟全班批阅与写作思维AI辅导;同时,生成个性化学习手册,助力学生构建知识图谱,实现减负增效。

龙岗区千林山小学以“AI+阅读”为突破口,构建从智能阅读、创意写作到综合评价的全链条育人路径。该校今年发布了深圳首个指向儿童创意写作的模块化智能体——“爱乐故事大王”。尤为重要的是,该智能体的设计中还融入了价值观引导、教学法支撑、学习支架与数据管理四大核心要素,形成“评价—激励—反馈—修改—完善”的闭环学习过程。

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云和学校全面提升师生智能化素养,学子在各级各类科创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该校推行个性化学习手册,为学生构建学习画像;建立“五育并举”成长评价系统,用AI采集学生多维度数据;创新应用AI智慧体育,智能化操场可实时采集38000多人次运动数据。

作为深圳市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实验校,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已实现100%AI交互系统覆盖,累计采集20000多节课堂数据,正从技术应用迈向育人生态的系统性重塑。该校以“模式创新—场景突破—生态重构”三阶路径,着力培养师生的“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通过开发16个融合AI与真实场景的STEAM项目,学生以“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方式,从AI工具使用、编程控制到3D建模与硬件集成,在项目实践中全面锻炼数字化创新素养。

战略引领

从顶层设计到区域协同的系统推进

作为深圳市教育规模最大的行政区,龙岗区将人工智能视为推动区域教育变革的核心生产力,立足于建设大规模优质均衡教育生态的实际需求,结合龙岗教育的资源优势、创新积累,走出了一条“教育导航、创新驱动、技术支持、产教融合、系统推进、成本可控”的转型之路。

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资源部部长夏承波指出,为解决“数据孤岛”现象,区域层面亟须构建统一的数据基座,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为精准教学和多元评价提供支撑。夏承波介绍,在顶层设计上,龙岗区教育局已明确“局级统筹、试点突破、验证推广”的发展路径。通过在区级层面构建基础应用平台,打通数据壁垒,为学校提供“基础底座”,有效缓解单个学校在人力、资金和数据整合方面的压力。在推进机制上,龙岗区采取“实验校先行、教科院指导、全区推广”的模式,鼓励各校结合自身特色,在阅读、科创、体育、评价等具体场景中的“小切口”来实现AI驱动教育结构性变革的“深突破”,待成熟后由区级平台进行规模化复制,确保创新成果的可持续性与可推广性。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市面上的AI产品与场景不匹配是普遍痛点,难以有“大而全”的解决方案能覆盖所有需求。对此,龙岗区的破局之道是“小切口、深应用”,鼓励学校和企业聚焦特定场景,进行深度共创。

龙岗区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对接平台,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政企校协同打造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龙岗区教育局今年春季开启与飞象星球的合作,遴选出18所人工智能项目实验校,在多个“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开展常态化应用实践。

北京飞象星球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和隆旭强调,科技企业必须“懂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正如飞象星球一直所践行的,将过往十多年的教育沉淀和技术积累有效结合,通过邀请教研专家“共创”,迭代模型以符合本地教学标准等,提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普惠化解决方案。

抢占先机

引领AI教育新赛道的“龙岗智慧”

在全国竞相布局“AI+教育”的今天,“有模式、有技术、有人才”的创新之都深圳,如何解决当下痛点,打造“AI+教育”先锋城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书记黄志指出:一方面,个别教师对新技术存在抵触心理,担心AI会取代自身角色;另一方面,教师的AI素养存在代际差异。她强调,学校领导者的关键角色是引导教师“运用AI去育人”,而非简单地“学会使用AI”,要帮助教师走出舒适圈,将AI内化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工具。

龙外(集团)云和学校副校长欧阳丽萍指出,当前AI技术尚存在瓶颈,难以完全满足复杂多变的教学需求。例如,AI作业批改可能“缺乏温度”,且难以完全替代资深教师的专业判断。她强调,AI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

麓城外国语小学副校长黄帼夫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谈到,教师对技术的接纳度取决于其能否切实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并提升教学效能。她认为,AI并非替代教师的工具,而是通过数据化诊断、学情分析与高频错题提取等功能实现教学增效。AI支持下的无痕批改系统,其意义不在于取代教师批阅环节,而在于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使教学反馈更具可视化与针对性。

千林山小学校长宋冰提醒:AI对话不等于学习,技术应用必须回归教育本身。他强调,在开发和应用AI智能体时,必须高度重视价值观导向、教学法支撑、学习支架设计与数据管理,警惕“好看不实用”的陷阱,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创新思维发展。

夏承波介绍,龙岗区教科院积极响应“AIl in Al”战略,在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培训,培训已覆盖全区三万多名教师。许多龙岗教师已能熟练使用AI大模型辅助教学。在数据方面,教科院已将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科研课题等场景数字化,积累了大量数据。还开发面向教研员和校长的AI智能体,通过互动明确需求,用数据支撑教育决策。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龙岗区“试点突破、验证推广”的模式,以及倡导“做小模型、做深应用”的理念,为人工智能时代建设大规模优质均衡教育生态提供了可行路径。

采写:南都记者 王童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