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粉们注意啦!据彭博社当地时间 16 日的报道,苹果正在悄悄酝酿新一代 MacBook Pro,这次的升级堪称 “颠覆性”——OLED 显示屏、触摸屏...
2025-10-17 0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美国初创公司Reflect Orbital抛出在近地轨道部署25万颗巨型反射卫星的计划,宣称要靠太空强光破解夜间太阳能发电难题时,全球科学界的反对声浪几乎掀翻屋顶。
25万颗卫星组成的太空镜阵带来的不仅是可能摧毁原始生态的人工光照,更让在轨的中国航天器直面碰撞风险。
这究竟是打着能源创新旗号的太空圈地,还是美国霸权在地球之外的又一次扩张?中国空间站与天文观测为何首当其冲?
这份野心勃勃的计划早已摆上台面:2026年先发射直径18米的测试卫星Earendil-1,2030年部署4000颗直径54米的卫星,最终目标是在625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密集排布25万颗反射卫星。
按照公司设想,这些卫星将以7.5公里/秒的速度绕地球运行,通过精准控制的反射镜将阳光聚焦到地面电厂,实现24小时太阳能发电。
但天体物理学家伊桑·西格尔的计算早已戳破这份幻想:在625公里高度,54米卫星仅能产生0.04瓦/平方米的光强,18米测试卫星更是低至0.004瓦/平方米,而电厂发电至少需要200瓦/平方米,这意味着单个电厂就得动用5000颗54米卫星协同工作。
更致命的是轨道动力学的制约,卫星90分钟绕地球一周,在地面特定位置1000公里范围内停留不超过3.5分钟,要实现持续照明需数千颗卫星形成精密协调网络。
即便按最乐观的25万颗卫星部署,整个系统也只能同时为80个地点提供相当于正午阳光20%的光照,仅相当于新增16个太阳能电厂的夜间产能,与其投入的技术成本相比堪称得不偿失。
这场看似科技向善的尝试,实则藏着对地球生态的致命威胁。
地球上所有生命经过数十亿年进化,早已适应自然昼夜循环,而太空反射镜产生的高强度定向光束,比城市光污染的破坏力强百倍。
生态学研究证实,夜间人工光照已导致北美每年10亿只候鸟因迷失方向死亡,而太空强光可能波及中国三江源、西双版纳等原始生态区。
这些区域是亚洲象、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也是长江黄河的生态屏障,光照紊乱可能打破食物链平衡。
农业领域的风险更直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实验显示,不规律强光会导致小麦抽穗期紊乱,减产幅度可达15%-20%,而全球约20%的小麦产区依赖自然光照周期,这对粮食安全的冲击难以估量。
大气污染的隐患同样触目惊心,目前每天已有1-2颗星链卫星坠入大气层,释放大量铝金属。
25万颗反射卫星含有的银、铝等反射材料规模空前,其脱轨后释放的金属污染物,可能改变高层大气的化学结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指出,这些金属颗粒可能成为云凝结核,干扰中国南方季风区的降水模式,导致雨季旱涝异常,而该区域承载了中国40%的农业产能。
对中国而言,最直接的威胁来自航天器安全,近地轨道本就日趋拥挤,中国空间站自2021年以来已累计规避太空碎片超20次。
2025年9月神舟二十号乘组还专门出舱安装碎片防护装置,可见空间安全防护已成为常态化任务。
Reflect Orbital的25万颗卫星将使近地轨道物体数量激增,每颗卫星每年遭遇数百次微流星体撞击,产生的碎片会让碰撞风险陡增30倍。
天文学家警告,一旦引发凯斯勒综合症,即连锁反应式碰撞产生的碎片布满轨道,中国的神舟飞船、天舟货运飞船乃至探月探火任务的地面测控通道都可能被阻断,直接影响航天事业发展。
中国的天文研究也将遭受重创,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有数据支撑,地面望远镜对深空天体的观测依赖极低的背景光环境。
而卫星强光会使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观测信噪比下降90%,原本能探测的系外行星信号将彻底淹没在光污染中。
即便是射电领域的FAST天眼,也可能受卫星通信信号干扰,25万颗卫星的通信网络会挤占1.2-1.5GHz的关键频段,而这正是脉冲星研究的核心频段,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将受冲击。
这场危机的背后,是美国对太空规则的漠视与霸权野心,当前国际太空法律框架对大规模商业卫星星座缺乏约束,近地轨道成了谁先占谁得的无序地带。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仅关注频谱分配,对环境影响毫无监管。
而中国在2025年联合国空间可持续性论坛上明确提出,需建立卫星部署环境评估机制和轨道协调规则。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高级总监陈静更强调星座运营必须预留轨道层隔离,配置主动避碰能力,但这些合理诉求遭美国等国家阻挠。
这种双重标准并非首次:2021年星链卫星两次靠近中国空间站,美国均未及时通报避障信息,暴露其太空霸权优先的逻辑。
更讽刺的是,人类早已拥有更安全的夜间能源解决方案。
中国在储能领域的实践给出了最佳答案:截至2024年底,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突破5700万千瓦,占全球40%,配合7376万千瓦的新型储能设施,已构建起短时快响应+长时稳基荷的立体调节体系。
宁德时代的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可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单位成本仅为太空反射计划的1/20,且完全不会产生生态风险。
这些技术不仅支撑中国新能源消纳率提升至96%,更可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范本。
科学界早已达成共识:Reflect Orbital的计划既无技术可行性,又存在不可逆转的生态风险,本质是美国商业资本与霸权思维结合的产物。
中国始终主张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当中国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技术稳步推进能源转型时,美国却在透支近地轨道资源,这种短视行为终将反噬全球。
太空不应成为霸权的游乐场,更不应成为地球的光污染源,25万颗卫星的计划不是创新,而是对人类共同家园的冒险。
唯有坚守多边治理规则,选择安全可持续的技术路径,才能让太空真正服务于全人类,而不是成为少数国家的霸权工具,这既是中国的立场,更是全球的共同期待。
相关文章
果粉们注意啦!据彭博社当地时间 16 日的报道,苹果正在悄悄酝酿新一代 MacBook Pro,这次的升级堪称 “颠覆性”——OLED 显示屏、触摸屏...
2025-10-17 0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当美国初创公司Reflect Orbital抛出在近地轨道部署25万颗巨型反射卫星的计划,宣称要靠太空强光破解夜间太...
2025-10-17 0
2025年10月15日,深圳会展中心办了场挺受关注的展,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也就是大家说的湾芯展。我特意去逛了逛,新凯来的展台前围了不少...
2025-10-17 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几百米的井下实现一键采煤、5G远程视频通话,对煤炭生产全流程进行监控,机械手代替了人工劳动……近年来,这些更聪明的煤矿在山西越...
2025-10-17 0
最新消息!通苏嘉甬高铁苏南特大桥160米连续梁钢管拱历时三个月,顺利完成跨中大节段钢管拱整体提升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新突破苏南特大桥是通苏嘉甬铁路控制性...
2025-10-17 0
你知道十月底这阵子手机圈有多热闹吗?一加突然抛出个王炸,说要在最近一口气发两款新机。一加15和Ace6这俩兄弟,说是双旗舰定位,其实站柜台的老李头就嘀...
2025-10-17 0
9月21日,由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与广东省科学院琶洲科普小镇联合举办的南沙区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玩转科技,智创未来”在琶洲科普小镇圆满落幕。本...
2025-10-17 0
最近这波双11促销真是来得猛,连一向价格坚挺的华为都坐不住了。Mate X6直接降了两千,12+256GB版本干到10999元,顶配1TB也才1399...
2025-10-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