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百位外宾参访上海工程,非洲工程师点赞:“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6日 21:16 0 aa
百位外宾参访上海工程,非洲工程师点赞:“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百位外宾参访上海工程,非洲工程师点赞:“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

今天,在上海出席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的上百位外宾“兵分四路”,参加了由上海市科协承办的“工程能力工作坊”活动。这项活动紧扣大会主题“工程塑造绿色未来”,聚焦城市更新、资源再生、智能建造、航空制造、海洋装备、轨道交通、绿色能源等7个领域,分为4条参访路线:城市根茎——地下轨交与城市山林之旅、环境之友——城市绿能引擎解码之旅、逐梦蓝天——未来空港与航空制造探访之旅、蓝海工坊——长兴海洋装备探索之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跟随外宾,踏上“地下轨交与城市山林之旅”,参访了上海轨道交通路网运营调度指挥大楼、轨道交通23号线景联路站、上海大歌剧院等地。“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非常高,克服了上海软土地基带来的困难。”上午参访结束后,尼日利亚工程师协会原主席卡希姆·阿里告诉记者。

展示世界最大轨交网技术成果

“欢迎大家从世界各地齐聚上海,参观在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23号线一期工程景联路站及相连区间,设置了4个展示点,请观摩我们的设计建造技术成果。期待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共同为全球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添砖加瓦。”37位外宾上午抵达在建的景联路站后,申通地铁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陆晨致欢迎辞,随后由中铁五局海外事业部员工介绍技术成果。

百位外宾参访上海工程,非洲工程师点赞:“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

外国工程师参观上海轨道交通技术成果展。

上海城区施工空间小、地质复杂、地下管网密集,却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世界最大的背后,蕴含着哪些创新技术?

据介绍,第一类是应对特殊环境的车站建造技术。近年来,明挖法车站施工在上海中心城区面临越来越严苛的环境制约,对暗挖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此,上海工程师团队攻关“饱和软土敏感环境暗挖地铁车站建造技术”,提出了在城区复杂环境中采用机械掘进法或超长、特大断面管幕法修建地下车站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已用于14号线静安寺站、桂桥路站等站点建设。

第二类技术打造出地下区间施工的“数智盾构2.0”。传统盾构机由操作员凭经验控制,比如调整掘进方向、协调拼装隧道管片,一旦操作有误差,就可能导致隧道错台渗漏。而“数智盾构2.0”装有“智能大脑”,能实时调节掘进压力,自动控制同步注浆和油脂,不用人手动操作。其管片拼装机也升级为智能机器人,能做到毫米级精准拼装,比传统人工拼装精准得多。再配上运输材料的无人驾驶电机车,新一代国产盾构机实现了自主掘进、自动拼装、物流自动运输三大核心作业的全流程自主运行。

听完讲解后,多位外宾围着中铁五局项目副总工程师周浩提问:“23号线隧道断面的直径是多少?”“盾构机每天掘进量是多少?”“隧道管片拼装精度为何能达到毫米级?”周浩一一作了解答。

百位外宾参访上海工程,非洲工程师点赞:“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

外国工程师参观在建的23号线景联路站。

轨道交通参访的第二站——上海轨道交通路网运营调度指挥大楼也给外宾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大楼由大数据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和应急处置中心组成,具备对全网列车运行、电力供应、车站设备运行、预警响应、抢险力量等进行集中监控和全局协调的功能。

走进调度指挥中心区域,这里面积约2300平方米,多块巨大的屏幕映入眼帘,上面显示着实时变化的各种数据、21条线路的运营状态、多个地铁站的人流画面……一些外宾边听讲解,边拿起手机,拍下这个中心全局掌控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的智能化场景。

上海青年工程师感慨自己幸运

今天下午,各国嘉宾来到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正在建设的上海大歌剧院,令他们啧啧称赞。这座在建的歌剧院堪称工程与艺术融合的典范,其外形像一柄打开的中国扇,最具标志性的区域是处于中心扇轴处的双螺旋楼梯。

百位外宾参访上海工程,非洲工程师点赞:“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

外宾参访团在上海大歌剧院的双螺旋楼梯前合影。

“这里就是双螺旋楼梯,我们可以从一个方向走上去,登上观景平台,再从另一个方向走下来,体现建筑设计师的一个理念——连接天与地。”上海建工大歌剧院项目工程师赵宇超向外宾介绍。他身后的巨型楼梯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曲线,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美轮美奂。

交流过程中,外国工程师最感兴趣的是楼梯采用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和双螺旋自由曲面混凝土厚壳。上海建工四建集团解释,为实现最大悬挑15米、截面高度仅725毫米的“史无前例”结构,公司选用了强度高达165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在上海大歌剧院建设前,这种材料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十分有限,从未在建筑中用作主要承重结构材料。在缺乏前人经验的情况下,上海建工自主研发了全部施工工艺和测试方法。为确保安全性,在建设前和建成后,都做了大量实验。

打造双螺旋自由曲面混凝土厚壳,也是一项极限工程挑战。建筑工程师都知道,双曲面结构的施工难度非常大,而且双螺旋楼梯的双曲面结构不只是美观的造型,还是核心承重结构,所以对施工精度要求极高。“我读博士时是专门研究曲面结构的,但在工程实战中还是觉得很困难。”赵宇超说,“好在有数字建造技术,我们利用这种技术对曲面进行参数优化、自动深化和精度控制,最终解决了楼梯复杂曲面结构的施工可行性,还节约了非常可观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听完讲解,外宾们走上这座饱含上海工程师智慧和心血的楼梯,登上观景平台,陆家嘴“三件套”、卢浦大桥和徐汇西岸风光尽收眼底。“太美了!”他们纷纷用手机拍下美景,或合影“打卡”留念,把上海工程之美珍藏在相册和记忆里。

百位外宾参访上海工程,非洲工程师点赞:“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

外宾在上海大歌剧院的观景平台上拍照。

“作为一名青年工程师,我很幸运能参与这么有挑战性的文化工程,今天还能向这么多外宾介绍我们的成果。”赵宇超感慨道。2019年12月,上海大歌剧院开工,还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的小赵作为上海建工实习生参加了开工仪式。如今,他和同事们已将设计图纸变成现实,预计今年底全面竣工。通过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工程能力工作坊”活动,上海工程师团队向世界展现了他们的创新实力。

原标题:《百位外宾参访上海工程,非洲工程师点赞:“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

栏目主编:黄海华 图片来源:李茂君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