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双11”擦亮眼!京东淘宝抖音小红书“混战”开启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3日 11:38 0 admin

“双节”的热闹还未走远,“双11”的大幕已迫不及待拉开。

打开手机会发现,老牌电商瓜分市场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抖音、小红书凭借兴趣电商强势入场,各大网红主播也纷纷争抢流量——消费市场的“天”,确实变了。

可平台的热情,似乎并未完全点燃屏幕另一端的“金主”。大家的购物车虽然满满,下单的手却多了丝犹豫;好物推送虽然密集,点开的欲望却多了份理性。

每年,年货节、女神节、618、七夕节、国庆大促、双11、双12以及平台周年庆等各路由头的促销接二连三。当打折促销眼花缭乱,无论是消费者爱商品,还是平台爱顾客,都应爱得“真实在”。

“双11”期间,同款护肤品在京东自营店价格多变:

“双11”擦亮眼!京东淘宝抖音小红书“混战”开启

10月10日下午2时

“双11”擦亮眼!京东淘宝抖音小红书“混战”开启

10月17日上午10时

“双11”擦亮眼!京东淘宝抖音小红书“混战”开启

10月22日上午10时

买还是不买?

她的购物车“有点鸡肋”

转凉的空气,让刚从南方度假回来的刘莉想起置办些暖冬用品。她原以为11月尚远,可点开购物软件,满屏的预售广告扑面而来——原来,“双11”到了。

“今年‘双11’战线拉得太长了,感觉和国庆假期无缝衔接上了。”刘莉是一名资深网购爱好者,曾经熬夜等待“剁手时刻”清空购物车的她,这两年已经没有了抢购的冲动,“各平台几乎每月都有满减活动,直播间平时也有优惠折扣,根本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等到‘双11’囤货。”

京东10月9日、抖音10月9日、小红书10月11日、淘宝10月15日开始启动“双11”,各大平台网红直播甚至在“双节”期间已经宣传大促开启……如果打折促销经常做,“双11”战线拉得越来越长,它就会越来越可有可无。

不过王玲的感受,不仅“鸡肋”,还“有点郁闷”。10月初,她在京东商城选了一款护肤品,想着等“双11”活动开始后入手,但没想到价格居然上调了。“加入购物车时是1115元,但10月17日想起来可以购买时,价格却悄然变成了1500多元,隔了几天又变成了1400多元。”她反复比较,正品规格相同,只不过赠品不同,但很多赠品并不是她想要的。“但今年京东双11主打的是官方直降、促销玩法大幅简化,这些措辞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令人心寒。”

一些网红主播的宣传文案更具吸引力,但消费者也越来越懂得其中的猫腻。一位从事电商行业近10年的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全网最低价”就是噱头。“有厂家的货品专门为直播间破价生产,全网只此一个品类,当然是‘最低价’。或者同款规格的产品‘换张皮’,全新包装、全新搭配,再附加一堆五花八门的赠品,亮相在其他网红主播或者其他平台售卖,价格甚至有可能更低。”

AI还是人工?

对面的客服“总在周旋”

发现价格变化时,王玲所能想到的是咨询京东客服,“目前这款商品有‘双11’优惠吗?为什么比之前还要贵呢?”但她得到的是“AI”的答非所问,选择转人工客服之后,虽然消息显示已读,但对方除了发来一连串囤货攻略,再无其他。

与王玲的“涨价遭遇”相反的是,张梅在京东商城购买的商品降价了,但让已下单的她感觉“吃了哑巴亏”,“新包到手还没焐热,连续两日直降近600元,第一次价保成功200元,但第二次不可以价保,损失300多元。”

她开启了与客服的“拉锯战”,第一轮就遭遇“踢皮球”,品牌京东自营客服让她联系京东官方客服。“每次面对的都是不同客服,需要再三复述事情内容。”张梅感觉很窝火,“第一个客服确切答复不可以价保,也没有退让空间;第二个客服表示可以赔偿100元京豆,‘咬定’没有其他补偿。”

当她觉得“价保无望”时,第三个客服很爽快地同意申请提高京豆补偿数额,但表示“得两日后线上回复”。让张梅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不同客服给出的答复不同,让步的空间不同?是在试探消费者的心理底线吗?”

首先是“智能客服”的无效对话,再是“铁面客服”的讲规定、兜圈子,最后是“柔性客服”的让步、灭火……这是一场平台与消费者的“博弈”,看着京豆的到账,张梅并没有维权成功的喜悦。

数日之后,同是在“双11”活动促销期间,当张梅再看这款包时,价格又回调了200多元,突然有种被算法拿捏的不适。

线上还是线下?

更多消费者“追寻务实”

今年的“双11”,热度如何?从阶段性的平台战报来看,“双11”依旧在释放消费潜力。

截至10月20日18时,京东超5.2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00%,超3300个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天猫“双11”预售开启,首小时35个品牌成交破亿,1802个品牌成交翻倍;截至10月14日,抖音电商“双11”搜索销售额同比增长74%,超1.6万个品牌销售额同比翻倍,销售额破千万店铺数量同比增长4倍。

然而,在一片“增长”的喧闹之下,一个关键转变更值得品味:曾经争先恐后“晒战报”的电商平台们,近两年已颇有默契地不再公布消费成交数据。转而用各类“同比增长”与细分赛道数据“晒实力”。

这份“谨慎”,恰恰映照出当下消费理性的回归。对消费者而言,问题的核心不再是“在哪买”“何时买”的选择,而是对消费本质的重新审视——不再全然追随平台节奏,而是在线上的货比三家与线下的真实体验中,在促销囤货的算法中与日常按需的从容里,追寻着更务实的生活。

当下,消费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年轻消费群体开始逛烟火气十足的批发市场,他们推着露营车去“淘货”,他们推崇“特种兵式旅游”,思考如何花最少的钱,看最多的风景,享受美好的生活。

精打细算的风,必然也会吹变消费市场格局。他们不再追捧“国际大牌”,国货品牌、小众品牌在直播间大火,各种折扣店、特卖模式也越来越受欢迎。同时,也倒逼电商平台开始转变,想办法提升服务、扶持商家,留住好物、好品、好店才能留住消费者。

“双11”的价值并非一时热度,更在于沉淀一个更理性、更蓬勃、更健康的消费生态。消费者的“买得乐意”,与商家平台的“赚得其所”欣然奔赴,共同激发出消费市场持久而活跃的升级动力。(文中人名为化名)(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