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个事情呢?大家请看:这几天网上又流传着一个“军事冷知识”——说美国的F-117隐身战机为了防止雷达波照进驾驶舱,居然考虑过在舱内灌满一氧化碳,让飞...
2025-10-23 0
怎么个事情呢?大家请看:
这几天网上又流传着一个“军事冷知识”——说美国的F-117隐身战机为了防止雷达波照进驾驶舱,居然考虑过在舱内灌满一氧化碳,让飞行员泡在“隐身煤气”里飞。传闻还煞有介事地引用“F-117之父”班·里奇(Ben Rich)的话,说飞行员头部的雷达反射面积(RCS)相当于整架飞机的200倍。然后“臭鼬工厂”团队脑洞大开,打算靠一氧化碳来吸收雷达波。
——结果方案一提出,试飞员们当场谢绝:“隐身没隐成,倒是先送命了。”
这一段听起来确实够炸裂,但问题是——它压根不是Ben Rich说的,也不在《Skunk Works》这本书里。
实际上,《Skunk Works》整本书都没有出现“carbon monoxide”或“CO gas”的字样;里奇谈到的是座舱罩的“透明导电膜(ITO coating)”,一种能反射雷达波又让可见光通过的薄膜——这是真正让飞行员“隐身”的技术,不是靠灌煤气。
W君为什么知道呢?原因很简单啊,W君自己有这本书。
军事段子手们写段子往往会三句真话加一句假话。这句假话通常没有什么逻辑性,但往往会很炸裂或者很带劲,完全颠覆人类正常认知。
其实,这个消息是一个缝合怪,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Ben Rich出的这本书、第二是F-117隐身技术、第三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隐身解决方案。
其实,这个段子还不是中国人编的,来自于2006年左右的美国网络。但当年的版本是F-22和F-117的试飞员James E. Brown口述,说了这么一个“秘密”。
还有更玄乎的在某个美国军事论坛上有人说说:“试飞员报告称,在隐身机驾驶舱充满一氧化碳后,雷达波衰减了30分贝以上。”
听起来仿佛是真实实验记录,但问题是——没有任何一篇论文、报告、采访或洛克希德内部备忘录能支持这个数字。它唯一的来源,就是一个匿名的论坛帖子。
那么为什么这种消息“一眼假”呢?这件事倒不是一氧化碳(煤气)有毒这种公共常识,而是在于这种方法本身就不靠谱。
雷达波是一种电磁波,是一种能量传播形式。它不是子弹,也不是能被“挡住”的光线,而是一种频率在数十MHz到百GHz之间的交变电磁场。
它能被反射、吸收或折射,取决于目标表面的电磁特性:介电常数、导电率、磁导率。如果希望依靠气体来削弱电磁波或者吸收电磁波。那么其中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其实是“介电常数”。
简单说一下:介电常数通常是指绝对介电常数 ε,它描述材料在电场中的位移场大小(D=εE)。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通常把它与真空作比,所以在工程中会引入相对介电常数 εᵣ
这里面要说一下,真空的绝对介电常数是 ε₀=8.8541878128⁻¹² F/m,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数值。
这个数值用起来很麻烦所以在引入了εᵣ后就可以用更大的数值进行计算,后期再用ε₀修正一下甚至最后的计算可以约掉ε₀。
对气体而言,这个数值几乎等于 1,例如:空气约 1.00059,一氧化碳约 1.0026。换句话说,它们与真空几乎没有区别——而且一氧化碳和空气也几乎没有区别。
如果介电常数几乎没差,那“吸波”从何谈起?
这就要提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碰撞诱导吸收和辐射(Collision-Induced Absorption and Emission,简称 CIA/E)。
在光谱学中,碰撞诱导吸收与发射是指气体分子之间的非弹性碰撞在瞬间改变了分子的量子态,导致其出现新的吸收或发射谱线。
这种非弹性碰撞可能引发分子内部的量子跃迁,也可能让两个分子短暂结合成一种瞬态“超分子复合物”,其光谱特征与原分子完全不同。
不过,这个理论中有一个词汇不能忽略——“碰撞”,当分子之间“碰撞”才可以“诱导”电磁波的吸收和辐射。所以,这个东西叫做CIA/E
那么怎么就“碰撞”了呢?靠温度或者是密度!给座舱温度加热到几千度不可的,飞机本身就受不了对吧?那么就只能加压了。加压的作用在于只有当气体分子之间的平均自由程足够短、碰撞频率高到能破坏分子原有能级结构时,碰撞诱导吸收(CIA)才会出现。
这意味着气体必须被压缩得极其致密,让分子之间几乎挤在一起、每秒发生数十亿次非弹性碰撞,才能在电磁波作用下产生显著的能量耗散。
那么具体的压力得有多大才能保证在基本常温(25摄氏度)下产生CIA/E呢?
历史上还真有人研究过:
在常温常压下,空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约是 68 纳米,一氧化碳分子也在同一个量级。
以 X 波段雷达波(10 GHz)为例,其波长是 3 厘米——也就是说,雷达波在气体中传播时,它的一个波长要跨过 约 50 万个分子间距。对电磁场而言,这样的气体几乎就是连续的真空,
分子之间偶尔发生的那点“碰撞”,根本不足以产生任何可测的能量损耗。
让分子真正“撞”出吸收效应,得把气体压到分子间距缩短百倍乃至千倍。
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种实验条件:
1972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 J. C. Andrews 在 Australian Journal of Physics 上发表了论文《Microwave Absorption in Compressed Carbon Monoxide and Nitrous Oxide》。他用谐振腔测量CO和N₂O在9.75 GHz下的微波吸收系数,把CO压到670 bar(约660倍大气压)。
结果发现,吸收确实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强,但即使在这种条件下,1米厚的高压CO对10 GHz雷达波的衰减也不到0.1 dB。——哪怕你把整个驾驶舱当成高压反应釜,飞行员也得先被压成肉饼,而雷达波依然稳稳穿过去。
当时这个研究是做什么的呢?
其实与隐身飞机八竿子打不着。J. C. Andrews进行的是天文学研究,用来分析恒星、气态行星大气的。
事情的真相就来了,或许是Ben Rich正和某人闲聊,谈到了这篇论文,提到了一氧化碳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吸收X波段的雷达波。而 James E. Brown 只听到半句话,就脑补出了一个“领导要让飞行员泡在煤气里的隐身实验”,于是大吃一惊并强烈反对。而Rich也没拿这个来自于西弗吉尼亚州布鲁菲尔德煤矿工人的儿子当回事。
但对于试飞员James E. Brown来说,这可就是一个拯救了数十位F-117飞行员生命于水火的精彩故事,在他的生活中可能会讲上那么一两次。
这就是对F-117和一氧化碳的故事的最合理解释了。
大致的事情就是这样,不过没想到现在还有人提这种段子。更多的人还会为此津津乐道。
是美国人疯了,还是军迷傻了?其实,类似于“隐形飞机驾驶舱灌煤气”这样的段子,其实就是军事圈里的《知音》体……很多人喜欢军事,只是猎奇,并没有什么逻辑,这一点,中外都一样。
相关文章
怎么个事情呢?大家请看:这几天网上又流传着一个“军事冷知识”——说美国的F-117隐身战机为了防止雷达波照进驾驶舱,居然考虑过在舱内灌满一氧化碳,让飞...
2025-10-23 0
来源:台海网秋冬时节吃什么?江南的大闸蟹腹满膏腴,自然是“秋日宴”的重头戏;可以吸着吃的果冻橙挂满川南枝头,成为打工人补充维C的上佳之选;乌兰察布的玉...
2025-10-23 0
南派资讯:10月23日,Unity中国今日在北外滩Unite 2025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团结引擎1.7.3版本,推出Unity生态首个完整的全局动态...
2025-10-23 0
■“沂河新区出海记”系列报道①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临沂借亚马逊打造北方跨境电商新高地在临沂客户端讯一场计划招募20家企业的跨境电商培训,吸引了...
2025-10-23 0
据大象新闻报道,在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展台中央,一颗重达156.47克拉的人工培育钻石原石引发关注。无独有偶,据中国证券报21日报道,...
2025-10-23 0
2025年,全球格局迎来了一场标志性的震荡。中国对稀土及相关物项实施全面出口管制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国际社会掀起滔天巨浪。此时的美国,正...
2025-10-23 0
快科技10月23日消息,小米官方正式宣布,REDMI电视X 2026系列新品将在今晚发布,是REDMI首款高阶分区Mini LED电视。其实小米电视这...
2025-10-23 0
金融界2025年7月23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淮安庄子电气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直流电动阀门驱动板”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31371...
2025-10-23 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