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美媒承认:硅谷陷入对中国的羡慕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5日 06:39 0 aa

在社交媒体帖子、播客、采访和时事通讯中,美国科技界精英对中国的基建建设速度、制造业实力以及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创新能力赞叹不已。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痛惜美国陈旧的基础设施、繁琐的监管体系,以及这个连螺丝钉、无人机乃至其生产设备都难以制造的经济体。

美媒承认:硅谷陷入对中国的羡慕

一些人呼吁启动“美国的DeepSeek项目”,发布充满“中国元素”的产业宣言。“当中国全速前进,高速运送货物、人员和信息时,我们可能正被困在过去。”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安德烈森-霍罗威茨公司近期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警告。

在硅谷领袖和关注政策的民主党人当中弥漫着一种对中国的好奇、焦虑与羡慕情绪。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的固有认知正被重新评估。

中国企业如今突然成为研究效率与规模的典型;中国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体制也不再被看成不利因素,而被视为高效执行的典范。

将中国视为巨无霸的叙事是对复杂现实的简化反应。然而,其盛行揭示了美国人深层的心理状态——这个国家正艰难适应一个不再以自己为唯一技术进步来源的世界。

“对于美国精英来说,美国没有创造未来,而是别的国家在创造未来,这个现实是很难接受的,”硅谷科技作家阿夫拉·王(音)表示,“这不仅仅关乎技术,更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

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科技领域。当美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中国的桥梁、高铁和城市天际线视频时,那些对美国无力建造住房和高铁感到沮丧的所谓“丰饶派民主党人”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

新近产生的对中国的崇拜既凸显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之少,也反映出许多人对本国的幻灭。将中国视为一面镜子,美国比几十年来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科技领袖们的警惕并非毫无道理。美国旧有的“创新-制造-出口”模式在制造业大量外包后已经崩塌。如今,中国日益承接起昔日美国的“制造-生产”模式。在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紧张地缘政治环境中,制造能力已成为兼具战略意义与生存价值的关键能力。

挑战不止于传统制造业。人工智能与硬件的融合至关重要。

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表示:“如今的机器是软件的硬件形态,是人工智能的实体化体现。汽车不再只是钢铁和玻璃——它是有轮子的机器人。”他承认,中国在“所有实体制造相关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在硬件与人工智能融合制造方面占据巨大优势。

硅谷开始关注中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美国公司正争相研发比人类更“智能”的机器。然而,若硅谷深入研究中国,就会发现,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并不痴迷于通用人工智能,中国企业家更关注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服务、设备和制造业领域。

前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与同事赛琳娜·许(音)在《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中呼吁,硅谷应减少对通用人工智能的痴迷,向中国同行学习,将人工智能融入日常生活。

美国科技领袖夸大中国的能力或威胁,部分原因是为了施压华盛顿,让政府对中国同行实施关税和监管限制,并争取联邦资金支持。

然而,硅谷关于中国的讨论往往忽视了本国的矛盾:一些呼吁美国复兴的领袖,同时也在支持着破坏复兴的政策——削减大学资金、收紧技术移民签证,以及发动贸易战破坏与加拿大、墨西哥等盟友的供应链。

在美国还在争论如何重建之际,中国正加大对研发的支持。

硅谷对中国的羡慕,归根结底更多反映的是美国自身的状态,折射出这个国家在失去自信后的挣扎。

来源:“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

作者: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编辑:胡梁

【声明:本号为服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的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