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刷到的猫狗视频全是 AI 做的,连教授批学生都是假的,我还能信啥?

AI科技 2025年11月09日 11:46 0 admin

“猫打碎花瓶跑了,狗被冤枉得举爪喊冤 —— 这视频我刚笑完,就看到‘疑似 AI 创作’的提示!” 最近刷短视频,总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前一秒为感人剧情流泪,后一秒就发现是 AI 瞎编的;刚为 “硬核教授” 点赞,转头就知道人是算法生成的。现在刷到任何视频,第一反应不是 “好精彩”,而是 “这不会是假的吧?” 互联网的信任,怎么突然就碎成这样了?

刷到的猫狗视频全是 AI 做的,连教授批学生都是假的,我还能信啥?

先说说让我第一次 “破防” 的猫狗视频。那天刷到一条,画面里橘猫把花瓶扒到地上,“哐当” 一声后溜得没影,主人冲出来,对着旁边一脸无辜的金毛一顿骂。金毛急得站起来,爪子扒拉着主人裤腿,那委屈的小眼神,配上 “嗷嗷” 的叫声,谁看了都得说句 “狗太冤了”。我当时笑得不行,还转发给朋友吐槽 “猫届奸臣,狗届老实人”。

可划到评论区,一条留言让我后背一凉:“别笑了,你看猫跑的动作多僵硬,狗的爪子关节都不对,这是 AI 做的!” 再看平台角落,果然有行小字 ——“疑似 AI 生成内容”。我反复倒放视频,越看越不对劲:猫跳开的轨迹像卡帧,狗的表情虽然 “委屈”,但眼睛里没有光,就像个精致的木偶。那一刻突然觉得很荒谬:我刚才的情绪,居然是对着一堆代码生成的像素波动的?

刷到的猫狗视频全是 AI 做的,连教授批学生都是假的,我还能信啥?

本以为这只是偶然,没想到接下来两周,我像开了 “AI 打假盲盒”,刷到的假视频一个比一个离谱。前几天抖音上超火的 “教授批学生用 AI 写作业” 视频,你肯定刷到过:国外教授站在讲台上,气得手拍黑板,说 “你们这代人连作业都要靠 AI,以后还能干嘛?” 国内一堆蓝 V 转发,配文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态度”,评论区里老师纷纷转发给学生,网友们也跟着喊 “说得好!”

结果呢?有网友扒出,这个 “教授” 查无此人,黑板上的板书是乱涂的,连两只手的姿势都透着诡异 —— 根本就是 AI 生成的!更讽刺的是,TikTok 上全是同款 “教授怒批 AI” 视频,只不过换了发型和衣服。我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个 “义正言辞” 的假人,突然觉得很魔幻:我们为 “坚守教育底线” 感动,可感动的对象,连真实存在都算不上。

刷到的猫狗视频全是 AI 做的,连教授批学生都是假的,我还能信啥?

还有个更绝的 ——TikTok 上 210 万点赞的 “疯马撞车” 视频。画面里马在路上横冲直撞,踩碎汽车玻璃时的裂纹、撞上门板的震动,连镜头抖动的幅度都特别真实,我盯着每一帧看,愣是没找出破绽。直到点进作者主页,发现满屏都是 “疯牛撞店”“野猪闯超市” 的视频,画风一模一样,才敢确定:这又是 AI 的 “杰作”。评论区里,有人说 “我差点报警”,有人骂 “作者怎么不标注是假的”,还有人无奈地说 “现在连动物视频都不敢信了”。

其实我不是反感 AI 视频本身。就像之前 “秦朗暑假作业摆拍” 事件,你要是标注清楚 “这是演的”,大家看个乐子也没话说。可现在的问题是,太多 AI 视频藏着掖着,不主动声明,把假的当真的骗流量。比如那些 “感人故事”:AI 生成的 “留守儿童盼父母回家”,画面里孩子哭红的眼睛、破旧的屋子,细节做得比真视频还真,一堆人在评论区捐钱捐物,结果发现连孩子都是算法捏的;还有 “消防员救猫” 的视频,火的特效、消防员的动作都很逼真,可实际上,当地根本没发生过这场火灾。

刷到的猫狗视频全是 AI 做的,连教授批学生都是假的,我还能信啥?

最可怕的是,这种 “真假难辨” 正在消耗我们的情感。以前刷到 “猫狗互动”“动物救人” 的视频,会觉得 “世界真美好”,因为知道这些是偶然发生的真实瞬间,这种 “不可复制性” 才让它们珍贵。可现在,AI 能批量生产 “温馨剧情”:要 “猫救狗” 就有猫救狗,要 “狗护主” 就有狗护主,甚至能定制 “下雨天流浪猫躲进快递盒” 这种戳泪点的场景。当 “奇迹” 变成流水线产品,我们的感动就变得特别廉价 —— 下次再看到真的感人事件,会不会也下意识觉得 “这是 AI 做的”?

更麻烦的是,AI 假视频还在扰乱信息判断。比如地震时,有人用 AI 生成 “废墟下的孩子” 图片,配文 “求救援”,不明真相的人转发扩散,不仅占用救援资源,还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忽视;之前有个 “老人被诈骗” 的 AI 视频,画面里老人哭诉 “被骗了养老钱”,细节做得太真,导致很多人信以为真,去攻击视频里 “诈骗者” 的原型,最后发现原型只是个普通路人,平白遭受网暴。

刷到的猫狗视频全是 AI 做的,连教授批学生都是假的,我还能信啥?

现在刷短视频,我已经养成了 “职业病”:看到人物,先看手指关节对不对(AI 常把手指做多或做少);看到动物,观察动作是不是流畅;看到新闻类视频,先去搜关键词 “有没有官方报道”。有次刷到英国演员西蒙・佩吉吐槽 “现在猫狗视频全是 AI,我连看个治愈内容都难”,我特别有共鸣 —— 可转念又想:这个 “西蒙・佩吉”,会不会也是 AI 做的?我去他 Instagram 主页查,没找到这段视频;谷歌搜索,也没相关报道。那一刻,我彻底懵了:连 “批判 AI 假视频” 的视频,都可能是假的,我还能信谁?

有人说 “管它真假,看得开心就行”,可我做不到。当我们习惯了 “看到的都是编的”,就会慢慢失去对真实的感知:看到有人求助,会想 “是不是装的”;看到正能量事件,会怀疑 “是不是摆拍”。长此以往,互联网就会变成一个 “信任荒漠”—— 不是我们不想信,而是不敢信,也不知道该信什么。

刷到的猫狗视频全是 AI 做的,连教授批学生都是假的,我还能信啥?

以前总说 “眼见为实”,可现在,眼睛也会骗人。AI 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把互联网的 “真相积木” 推倒了,却没想着扶起来。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多一分警惕:看到离谱的视频,别忙着转发;遇到 “大新闻”,先等官方消息。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平台和创作者能有点底线 ——AI 能做视频,但不能做 “骗人的视频”;流量很重要,但不能把大众的信任当筹码。

毕竟,互联网的意义,是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让我们在一堆假东西里,慢慢变成 “怀疑一切的人”。下次刷到让你心动的视频,你会先查证,还是继续 “沉浸式感动”?来评论区说说你的选择吧!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