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1890元机票改签要掏24400元?重买仅1800元,改签选项有啥用?

AI科技 2025年11月16日 11:02 0 admin

“1890元的国际机票,改签费竟要24400元”,当去哪儿网与海南航空的回应相继出炉,“舱位差价+手续费”的核算逻辑看似给出了答案,却让更多人陷入困惑:为什么改签费能远超原票价?平台与航司的规则衔接,到底该由谁来为大众的知情权兜底?

从“被动买单”到“规则可见”的艰难破冰

1890元机票改签要掏24400元?重买仅1800元,改签选项有啥用?

今案中最直观的冲突,莫过于“1890元原票价”与“24400元改签费”的悬殊差距。海南航空提到的“国际机票改签费=手续费+票价差”,在旧案中早已留下无数相似的权益痛点。小编翻查2023年8月澎湃新闻的报道发现,有用户购买1800元国际经济舱特价票,改签时被要求补2000元舱位差价+500元手续费,总价超原票价37%,当时航司给出的理由同样是“改签默认匹配高舱位”。

这层矛盾的本质,从来不是“费用高低”,而是“规则是否前置透明”。2014年前后,类似争议中,航司与平台常以“规则已标注”为由拒绝沟通,用户只能被动接受高额费用;而2023年的这起案例中,用户投诉后,航司在改签页面新增了“舱位选择”入口,让大众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今案中,平台与航司虽未直接降低费用,但明确了“需订单号核实费用构成”的路径,从“被动买单”到“规则可见”,这看似微小的进步,实则是无数用户用维权经历换来的破冰。

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格式条款需显著提示”的要求,我们能看到,今案的回应已比2018年某代理平台“折叠小字标注退改规则”的做法进步显著。当年有用户因未看到隐藏规则,支付1分钟后取消订单却损失全额票款4000元,而如今平台与航司至少明确了费用核算的核心维度,这种转变背后,是大众“知情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权益进阶。

从“互相推诿”到“协同核实”的机制完善

1890元机票改签要掏24400元?重买仅1800元,改签选项有啥用?

今案中另一重耐人寻味的冲突,是平台与航司的责任划分:去哪儿网称“费用全结算给航司,平台不额外收费”,海南航空则表示“第三方渠道规则可能包含代理费,需联系平台核实”。这种“各说各理”的回应模式,小编在2024年11月羊城晚报报道的案例中也看到过惊人相似的场景:珠海周先生通过去哪儿网购买4张国泰航空机票,支付后立即发现时间错误申请退改,平台称“航司已删除机票”,航司则表示“未收到平台撤销退改的申请”,最终周先生仅退到税费4992元,损失9240元。

这层矛盾的核心,是分销渠道与航司之间的“责任真空”。早年类似争议中,平台与航司往往互相推诿,用户维权时如同“踢皮球”,最终只能不了了之。但随着《电子商务法》第27条“平台需披露经营者信息”的落地,这种局面正在改变。2023年7月中国法院网报道的案例显示,某代理平台因未提供航司联系方式,被法院判决赔偿用户额外维权成本500元,正是这样的司法判例,推动着责任机制的完善。

今案中,虽然平台与航司仍有规则衔接的缝隙,但双方都明确了“需用户提供订单信息核实”的共同路径,这与早年“各执一词、拒绝配合”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从“互相推诿”到“协同核实”,机制的完善背后,是大众“求偿权”得到的更有力保障,也让我们看到:权益的实现,离不开规则对责任边界的清晰界定。

从“规则霸权”到“弹性优化”的行业觉醒

1890元机票改签要掏24400元?重买仅1800元,改签选项有啥用?

透过费用争议和责任划分,更深层的矛盾浮出水面:低价机票的“不退不签”“高额退改费”,是否属于“规则霸权”?大众购买低价产品,是否就意味着要放弃核心权益?今案中1890元的机票大概率属于特价舱位,而海南航空提到的“国际机票退改规则更严格”,在旧案中曾引发无数争议。2023年10月中国日报网报道,广州律师廖某购买1155元的首都航空低价机票,支付后5分钟发现错误申请退票,被扣1038元,仅退117元,当时航司的理由是“低价票不退不签是行业惯例”。

这层矛盾的本质,是“低价产品”与“公平权益”的权利义务失衡。早年,廉价航空甚至传统航司都将“不退不签”作为低价票的核心规则,美其名曰“成本控制”,实则是利用信息差剥夺大众的合理容错权。但随着维权案例的增多和监管的介入,行业正在觉醒。2024年1月光明网报道,东航、南航推出新规,国内航班错购、24小时内票价降价可免费退改,春秋航空等廉价航司也跟进调整部分规则。

今案虽仍是国际机票的高额改签费争议,但与2023年5月新华社报道的“商务旅客为紧急行程被迫支付3000元改签费”的案例相比,行业的态度已在转变:当年航司对紧急场景无任何特殊政策,而如今部分航司已针对留学生、商务客推出“签证延误免费退改”“提前30天退改免费”等弹性政策。从“一刀切的规则霸权”到“差异化的弹性优化”,行业的觉醒背后,是大众“公平交易权”得到的更多尊重,也让我们明白:低价不应成为权益缩水的借口,公平才是市场的核心底色。

梳理这些案例与今案的演进脉络,小编深深感受到:大众权益的保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矛盾爆发、一场场维权博弈中逐步推进的。从2014年的“被动买单”到2024年的“规则可见”,从“互相推诿”到“协同核实”,从“规则霸权”到“弹性优化”,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

1890元机票改签要掏24400元?重买仅1800元,改签选项有啥用?

今案的24400元改签费争议,或许最终会以“费用构成明确”或“部分减免”收尾,但它带来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再次提醒我们,权益的实现需要大众的警惕与维权,需要平台与航司的责任与担当,更需要规则的完善与落地。结合《民法典》第496条“格式条款需经同意生效”的规定,大众在购票时应留意规则提示,遇到争议时保留证据;而平台与航司更应主动透明费用构成、清晰划分责任边界,让每一笔交易都经得起推敲。

毕竟,航空出行不是一次性的消费,而是关乎无数人日常的民生领域。当规则越来越透明、责任越来越清晰、权益越来越有保障,每个人都能在出行中少一份错愕与无奈,多一份安心与踏实,这,正是每一次矛盾爆发与演进的最终意义,也是大众权益最朴素的期待。

#1890元机票改签费为何高达2.4万#

#上头条 聊热点#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