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美国参议院通过措施,限制英伟达和 AMD 的人工智能芯片向中国出口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2日 08:28 1 admin
美国参议院通过措施,限制英伟达和 AMD 的人工智能芯片向中国出口

美国参议院在2025年10月10日晚通过了一项两党支持的立法,要求英伟达和AMD等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在向中国出口产品之前,必须优先满足美国国内客户的需求。这项法案作为年度国防政策法案的一部分获得通过,标志着华盛顿对中国技术遏制战略的进一步升级。然而,这一立法的通过恰恰发生在特朗普政府今年夏天与两家芯片巨头达成放松对华出口限制协议之后,这种政策方向的反复不仅暴露了美国对华科技政策内部的深刻分歧,也揭示了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强制实施优先权分配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

这项由印第安纳州共和党参议员吉姆·班克斯和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共同发起的立法,表面上旨在确保美国企业——包括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在购买最新人工智能芯片时不会被迫排在中国科技巨头之后。沃伦在声明中表示:"今天,参议院采取行动,确保美国客户在购买最新人工智能芯片时不会被迫排在中国科技巨头之后。"然而,美国科技界领袖和行业组织对该法案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它实际上会限制竞争并削弱创新能力。这种分歧反映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追求国家安全目标的过程中,政府干预市场配置资源的边界应该在哪里?当政治考量压倒商业逻辑时,谁将承担最终的代价?

政策摇摆背后的权力博弈

要理解这项立法的真实意义,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政策演变背景中。2025年夏天,特朗普政府与英伟达和AMD达成了一项引发争议的协议:两家公司可以恢复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但必须向美国政府支付相关销售收入的15%。这项协议在当时被描述为对出口限制的"放松",白宫确认了这一收入分享安排的存在。从理论上讲,这种方式既允许美国企业继续从中国市场获利,又让政府从中获得财政收入,同时保持对技术流向的一定控制。

然而,这项协议从一开始就面临质疑。税收政策中心的分析指出,这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出口税",尽管企业和政府都避免使用这一术语。这种做法在法律地位、执行机制和长期影响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特朗普政府试图在商业利益和战略遏制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但这种平衡点本身就充满争议。

仅仅几个月后,参议院就通过了一项实质上限制对华芯片出口的新立法。这种快速的政策反转表明,在对华科技政策上,美国政府内部存在深刻的理念分歧。一方面,以班克斯和沃伦为代表的国会议员强调国家安全和技术优势的维护,主张采取更严格的出口限制。另一方面,商务部门和部分白宫官员——包括人工智能顾问大卫·萨克斯——担心过于严格的限制会损害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分歧不仅仅是策略上的差异,更反映了对技术竞争本质的不同理解。

参议院投票显示这项立法获得了跨党派支持,这在当前高度极化的美国政治环境中并不常见。然而,这种跨党派共识并不意味着没有争议。民主党方面的支持主要来自对中国技术竞争的担忧和对国内产业保护的诉求,而共和党方面的支持则更多地与国家安全考量和对华强硬立场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作为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的一部分通过,这意味着它被框定为国家安全问题而非纯粹的贸易政策。

产业影响与实施困境

这项立法对英伟达和AMD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两家公司在参议院投票后股价均出现下跌,反映了投资者对其未来中国业务的担忧。中国市场对这两家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具体数字因出口管制而有所下降,但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增长最快的人工智能市场之一。强制优先供应美国客户意味着这些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订单履行将面临不确定性和延迟,这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和市场份额下降。

然而,该法案的实际执行面临诸多复杂问题。首先,如何定义"优先权"本身就存在模糊性。是所有美国订单都必须优先于所有中国订单?还是根据订单规模、时间或其他因素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在全球供应链高度整合的今天,一家"美国公司"可能在中国设有制造工厂,而一家"中国公司"可能为美国市场提供服务——这种复杂性如何处理?法案文本对这些操作细节语焉不详,给执行机构留下了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优先权配置是否真的符合美国企业的实际需求。科技行业的批评者指出,美国并不存在芯片短缺问题——至少不是由于对华出口造成的短缺。英伟达和AMD的生产能力受限主要是因为全球性的制造瓶颈和台积电等代工厂的产能限制,而非市场分配问题。强制实施优先权可能只是改变了排队顺序,而没有增加总供应量。在某些情况下,这甚至可能降低效率,因为企业无法根据商业逻辑优化生产和分销。

美国科技行业组织对该法案的反对还基于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担忧。半导体行业协会等机构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会扰乱全球市场机制,削弱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当美国公司被要求优先服务国内市场时,国际客户可能转向其他供应商——无论是韩国的三星、台湾的台积电,还是正在快速成长的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商。长期来看,这可能加速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去美国化,反而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

此外,该立法还引发了与国际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通常反对歧视性的出口限制,尽管国家安全例外条款为某些措施提供了空间。然而,将所有对华出口都框定为国家安全问题的做法可能面临法律挑战,尤其是来自中国和其他贸易伙伴的挑战。这种单边主义做法也可能为其他国家采取类似的保护主义措施开创先例,最终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进一步碎片化。

中国方面的反应也值得关注。就在参议院通过该法案的同时,中国海关加强了对英伟达人工智能芯片进口的检查,派遣执法队伍打击走私并调查数据安全问题。这被广泛解读为对美国限制措施的报复性回应。中国还宣布了对稀土出口的新限制,而稀土是半导体制造的关键原材料。这种相互升级的限制措施正在推动全球技术供应链向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分化,这一趋势的长期后果可能远超任何单一政策措施的影响。

未来走向与战略反思

尽管参议院已经通过了这项立法,但其成为法律的道路仍然不确定。法案现在需要众议院的审议和表决,而众议院可能会对其进行修改。即使两院版本达成一致,也需要总统签字才能生效。考虑到该法案与特朗普政府夏季达成的协议存在冲突,白宫的态度将是关键因素。白宫人工智能顾问萨克斯已经明确表示反对该法案的某些条款,这暗示着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之间可能的僵局。

即使法案最终成为法律,其实施效果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半导体产业的全球性和复杂性意味着,任何单一国家的政策都难以完全控制技术的流向。英伟达和AMD可能会通过调整产品线、修改芯片规格或建立更复杂的分销渠道来应对新规则。历史经验表明,出口管制往往会激励目标国家加快自主研发,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大规模投资部分正是对美国限制措施的回应。

这一事件凸显了美国对华科技政策面临的根本困境。一方面,维护技术优势和防止敏感技术被用于军事目的是合理的国家安全关切。另一方面,过度的限制可能损害美国企业的商业利益、抑制创新并疏远国际合作伙伴。寻找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点极其困难,而且不同利益相关方对最优平衡点的判断存在巨大差异。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最近的表态耐人寻味。他在播客访谈中提到了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关于人工智能投资的讲话,强调了大规模投资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性。黄仁勋还在其他场合表示,美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并没有大幅领先中国,限制芯片销售最终会促使中国开发者创建自己的替代方案。这一评估与某些政策制定者的假设相矛盾,也引发了关于当前战略是否有效的深入讨论。

从更广阔的战略视角看,芯片优先权立法只是美中科技竞争的一个缩影。这场竞争正在从单纯的技术领先演变为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对抗,涵盖从基础研究到制造能力,从人才培养到市场应用的各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点施压的策略都可能产生有限的效果,甚至引发意想不到的反作用。更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加强美国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基础研究投资、教育体系改革、移民政策优化和产业政策协调——而不是过度依赖对竞争对手的限制。

2022年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代表了这种更综合的战略思维,通过数百亿美元的投资支持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和研发。然而,该法案的实施进度慢于预期,而且面临着潜在的政治风险。建设性的产业政策需要长期稳定的政治承诺和跨党派支持,而这在当前的美国政治环境中越来越难以实现。

参议院通过的芯片优先权立法还引发了关于经济安全化的更广泛讨论。将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框定为国家安全问题,虽然在政治上有吸引力,但也带来了风险。它模糊了安全关切与保护主义之间的界限,为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提供了理由,并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采取类似的措施。在一个高度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这种趋势的最终结果可能是所有人都更不安全、更不繁荣。

对于全球科技产业而言,美国的政策不确定性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重大风险因素。当企业无法预测几个月后的政策环境时,长期投资和战略规划变得极其困难。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促使更多企业采取风险对冲策略,包括供应链多元化、技术平台多样化和市场分散化。讽刺的是,这正是美国政策试图阻止的去美国化趋势。

最终,芯片优先权立法的命运和影响将取决于多重因素的互动:国会两院的协调、白宫的立场、产业的反应、中国的对策以及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格局。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清楚地表明,美中科技竞争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的阶段,而简单的限制措施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战略思维的质量、政策制定的智慧和国际协调的能力,将比任何单一技术优势更为重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