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特斯拉变“话痨”?Grok 4号称博士水平,下周见真章!

AI科技 2025年07月11日 17:40 0 admin

马斯克又来给汽车行业扔炸弹了——这次不是降价割韭菜,也不是发新车画大饼,而是要给你的特斯拉装个“能唠嗑的博士”。xAI刚推出的Grok 4,号称“所有科目干翻博士”,转头马斯克就在X上拍板:“下周就塞进特斯拉车里”。

特斯拉变“话痨”?Grok 4号称博士水平,下周见真章!

先别急着畅想“开车时让AI帮你写PPT”,这事儿细想全是知识点:一个能分析图像、回答问题、还被马斯克夸上天的AI,塞进每天载你上下班的铁盒子里,到底是解放双手的黑科技,还是让你从此不敢在车里说悄悄话的“移动监控+话痨”?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这Grok上车,到底是马斯克的又一个“颠覆”,还是又一场“跳票前的预热”?

一、Grok是啥?马斯克为啥急着往特斯拉里塞?

先给不懂行的朋友科普下:Grok不是马斯克新养的宠物狗,是他旗下xAI公司的“亲儿子”——一个对标ChatGPT、Gemini的AI大模型。刚发布的Grok 4,被马斯克吹上了天:“所有科目表现优于博士水平”。这话听着玄乎,咱翻译成人话:就是考试比博士厉害。但问题来了——博士会开车吗?考试厉害的AI,塞进车里能干嘛?

特斯拉变“话痨”?Grok 4号称博士水平,下周见真章!

马斯克急着让Grok上车,绝不是为了让你开车时问“1+1等于几”。特斯拉的核心命门是啥?数据。之前靠自动驾驶收集路况数据,现在加个Grok,相当于给数据收集装了个“超级麦克风+摄像头”。以后你开车时说“前面那辆比亚迪别加塞”,Grok不仅能听懂,还能分析这司机的驾驶习惯;你在车里吐槽“油价又涨了”,它能结合你在X平台的发言(毕竟X被xAI收购了),给你画个“用户画像”;甚至你皱眉叹气,它通过车内摄像头分析你的情绪,转头就推送“解压音乐”。

说白了,Grok是马斯克“生态闭环”的关键一环:左手X平台抓社交数据,右手特斯拉抓出行数据,中间用Grok把两者打通。以后你的车不只是车,是马斯克收集你生活习惯、情绪波动、消费偏好的“移动终端”。这野心,比把人送上火星还野——毕竟火星太远,而你的车,每天都在他眼皮子底下。

二、“博士水平”的AI在车里,会是啥尴尬场面?

马斯克说Grok 4“优于博士水平”,但咱得搞清楚:是“学术博士”还是“生活博士”?就像你家扫地机器人考试能得100分,但遇到地毯毛还是会卡住。Grok在车里,大概率会上演这些“博士翻车现场”:

场景一:导航到厕所,先听10分钟生理课
你开车尿急,喊“Grok,导航到最近的厕所”。博士AI可能先礼貌回应:“好的,主人。人体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成人每天排尿量约1-2升……根据你的车速和当前路况,最近的厕所距离3.2公里,预计8分钟到达。需要讲解膀胱的储尿机制吗?”等它讲完,你可能已经尿裤子了。

场景二:遇到加塞,它开始分析“交通流流体力学”
早高峰堵车,旁边车突然加塞,你气得拍方向盘:“会不会开车啊!”Grok可能认真分析:“检测到前方车辆横向加速度0.3g,属于中等风险加塞行为。根据交通流流体力学模型,此时你应保持车距1.5倍车身长度,同时开启转向灯……对了,根据该车车牌号关联的X用户数据,车主昨天刚发过‘堵车真烦’的帖子,可能情绪不太稳定哦。”你:“我只想让你帮我骂他!”

场景三:语音指令变成“阅读理解大赛”
你说“打开空调24度”,Grok可能反问:“是摄氏度还是华氏度?需要开启AC制冷还是仅通风?根据你上周的使用习惯,你通常喜欢23.5度,是否调整为个性化温度?另外,检测到你今天穿了毛衣,可能体感温度偏低,需要帮你打开座椅加热吗?”等你把需求说清楚,已经热得满头大汗——这哪是AI助手,这是“十万个为什么”本问。

所以别被“博士水平”忽悠了,学术能力≠实用能力。就像高考状元未必会修灯泡,Grok在试卷上能赢博士,不代表在车里能当好“副驾”。真正的智能,是“你不用说太多,它就懂你要啥”,而不是“你说了一句,它回你十句学术名词”。

三、你的隐私,可能要被“唠嗑”唠走了

特斯拉的数据收集能力,早就被各国盯着。之前有车主发现,即使关闭自动驾驶,车内摄像头也在偷偷录像;现在再加个Grok,等于给监控装了个“分析大脑”。你在车里的每句话、每个表情、甚至哼的歌,都可能被Grok打包发给马斯克。

举个例子:你开车时接电话,跟朋友吐槽“老板太傻X,想跳槽”。Grok听到了,结合你在X上点赞的“职场跳槽攻略”,转头就给你推送“高薪岗位推荐”;你跟老婆打电话说“结婚纪念日想送个包”,中控屏可能直接弹出“爱马仕最新款报价”;更狠的是,如果你在车里吵架,Grok分析你的情绪波动,可能把“用户情绪不稳定”的标签发给保险公司,下次续保保费直接上涨——毕竟“情绪不稳定的司机,出险概率更高”。

马斯克说“Grok尊重隐私”,但看看他的X平台:用户私信都能被他看,还有啥隐私可言?之前特斯拉被曝“员工私自分享车主行车视频”,现在加个AI,等于把“人工偷窥”升级成“智能分析+精准推送”。以后你在车里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变成广告、保险、甚至老板的“小报告”——这哪是“智能副驾”,这是马斯克安在你车里的“顺风耳”+“大数据间谍”。

四、车企们要慌了:AI军备竞赛开始了

马斯克这步棋一下,其他车企估计连夜开会。比亚迪:“咱也得搞个AI大模型塞进车里!”蔚来:“马上联系科大讯飞,定制‘蔚来版ChatGPT’!”小鹏:“把语音助手‘小P’升级成‘博士P’!”

但问题是,不是谁都有马斯克的“钞能力”和“数据基础”。特斯拉有几亿辆在路上跑的车,每天收集海量路况、驾驶习惯数据;还有X平台的社交数据,能让Grok理解人类语言的“弦外之音”(比如你说“这天气真热”,它知道你想开窗,而不是真的问天气)。其他车企呢?要么买现成的AI模型(比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但“别人家的孩子”终究不如“亲儿子”听话;要么自己研发,烧钱不说,数据量根本跟不上——没有足够多的“开车唠嗑”数据,AI怎么学懂“司机的黑话”?

最后行业可能变成“AI军备竞赛”:车企们比着吹“我们的AI多聪明”,消费者被迫为这些“半成品AI”买单。你买辆20万的车,可能有5万是“AI智商税”——实际用起来,还不如手机导航好用。

五、普通人该期待还是警惕?这几个坑得注意

说了这么多,Grok上车就全是坑?倒也不是。真要能实现“自然语音交互”,还是挺香的:比如你说“帮我给老婆发消息说晚点回家,顺便订个她爱吃的火锅”,Grok能一气呵成;比如自动驾驶时遇到突发情况,你喊“快躲开那只猫”,它能秒懂并反应。这些场景确实能提升体验,但前提是——马斯克别吹过头,Grok别掉链子。

作为普通人,咱得擦亮眼睛,注意这几个坑:

第一,“下周上车”可能是“下下周的下周”
马斯克的“下周”是玄学概念。之前说“4680电池明年量产”,结果“明年复明年”;说“Cybertruck年底交付”,拖了三年才勉强交车。这次Grok上车,说不定到时候来句“技术调整,推迟到下个季度”,你也没脾气。

第二,“博士水平”可能是“考试水平”
别期待Grok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它可能在“量子力学”上比博士厉害,但在“怎么在小区里找到空车位”上,可能还不如你妈。AI的“聪明”是分场景的,别被“博士”俩字忽悠瘸了。

第三,隐私授权一定要看清楚
如果Grok真上车了,车企肯定会让你签“隐私授权协议”。别像点外卖一样直接“同意”,仔细看看:它能不能收集你的语音?能不能分析你的表情?数据会不会共享给第三方?遇到“不同意就不让用”的霸王条款,宁愿不用这功能——毕竟,你的隐私比“能唠嗑的AI”值钱多了。

结语:马斯克的野心,比Grok的“博士水平”更值得关注

说到底,Grok上车不是简单的“给汽车加个AI助手”,是马斯克想把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智能终端”的关键一步。以后你的车不仅能载你,还能“懂你”——懂你的习惯、你的情绪、你的需求,甚至比你老婆还懂你。但这种“懂”,是福是祸?

或许不久后,当你坐进特斯拉,Grok会热情打招呼:“主人,今天想听我讲相对论,还是吐槽马斯克又跳票了?”你看着中控屏上那个“博士水平”的AI,突然有点恍惚:到底是你在开车,还是车在“开”你?

不管怎样,马斯克又成功让我们讨论他了——这大概就是他最厉害的“AI”: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装进他的“生态闭环”里。至于Grok下周能不能真上车?咱搬个小板凳等着,反正马斯克的瓜,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