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三大运营商均支持eSIM!你的下一张SIM卡,何必是张“卡”?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5日 04:04 0 admin

近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先后官宣,已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这意味着,那张我们熟悉了几十年、需要用卡针小心翼翼取出的微小芯片,在中国市场迎来了“隐形”形态的出现。

从一张信用卡大小的“身份巨无霸”,到藏匿于无形的“数字卡”,SIM卡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瘦身”与进化?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数字生活?

一张定义“你是谁”的移动身份证

要理解SIM卡为何物,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20世纪80-90年代。在那个移动电话还是“大哥大”的早期年代,手机和号码是一体的,无法分离。如果你想换一部手机,就意味着必须更换一个号码,这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开始构思一种能够将用户身份与通信设备分离开来的解决方案。1991年,全球第一张SIM卡由德国捷德公司研制成功。SIM的全称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因为它一直以卡片形式存在,所以我们都习惯叫它SIM卡,但实际上,SIM卡是一个装有CPU(微处理器)的芯片卡。除了CPU之外,SIM卡上面还有程序存储器ROM、工作存储器RAM、数据存储器EEPROM,以及串行通信单元。所以说,SIM卡,其实就是一台微型计算机。

三大运营商均支持eSIM!你的下一张SIM卡,何必是张“卡”?

▲左:全尺寸SIM卡 右:银行卡(图源:网络)


最初的SIM卡,其形态与我们今天所见的截然不同。它的大小和一张标准的银行卡一样,被称为“全尺寸SIM卡”(Full-size SIM)。在那个年代,手机内部空间还相当宽裕,“大哥大”们有足够的“胸怀”容纳这张硕大的卡片。用户更换手机时,只需将这张“身份证”从旧手机中拔出,插入新手机,即可完成号码和关键信息的迁移。这在当时是一个创新性的发明,它确立了移动通信领域“机卡分离”的基本原则,极大地促进了手机的普及和流通。

三大运营商均支持eSIM!你的下一张SIM卡,何必是张“卡”?

▲Mini SIM卡(红框内)(图源:网络)

不久,随着手机设计开始追求便携与小巧,信用卡大小的SIM卡显得过于臃肿。于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标准SIM卡”(Mini-SIM)应运而生。实际上,它只是将全尺寸SIM卡的芯片部分连同一小块塑料基板裁切下来。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10年前后,Mini-SIM卡在功能机时代使用了长达十余年,成为一代人关于手机卡的集体记忆。

一场手机主导的“瘦身”新体验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局势再次改变。手机内部“寸土寸金”,更大的电池、更强的处理器、更多的传感器……所有元器件都在争夺着内部空间。此时,那张看似不起眼的SIM卡,成了硬件工程师们眼中“可以动刀”的对象。

三大运营商均支持eSIM!你的下一张SIM卡,何必是张“卡”?

▲剪卡器(图源:网络)

2010年,随着iPhone4的亮相,一个新名词进入公众视野——Micro-SIM卡。它比Mini-SIM卡又缩小了一圈,通过削去芯片周围多余的塑料封装,为手机节省了内部空间。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行业震动,许多用户为了使用这款手机,不得不去营业厅换卡,甚至自己动手“剪卡”,一时间催生了“剪卡器”这种小工具的热销。

三大运营商均支持eSIM!你的下一张SIM卡,何必是张“卡”?

▲从左到右:Mini SIM、Micro SIM、Nano SIM(图源:网络)

当业界刚刚适应Micro-SIM的标准时,苹果公司再次挥动了“手术刀”。2011年,苹果公司提出Nano-SIM卡标准,经过2012年的一番竞争(战胜了诺基亚、RIM、摩托罗拉联合提交的方案)。Nano-SIM卡最早被应用在iPhone5与iPad mini。

从Mini-SIM到Micro-SIM,再到Nano-SIM的变化,本质上是智能设备集成化、精密化趋势的必然结果。物理SIM卡的形态在不断缩小,但其核心功能并未改变。然而,这种不断缩小的物理形态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1.物理插拔的麻烦:频繁换卡或出国旅行时,不仅需要卡针,还要小心保管微小的卡片,极易丢失或损坏。

2.占用物理空间:即使是Nano-SIM卡,也需要一个卡槽、一个弹出机构,这对于追求极致轻薄和一体化的设备(如智能手表、AR眼镜)而言,依然是设计上的累赘。

3.限制了连接的灵活性:一机一卡(或双卡)的模式,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有时无法满足用户便捷切换运营商网络或一个设备同时管理多个号码的需求。

Nano-SIM卡带来了更小的尺寸。这一次,它几乎只保留了核心的金属芯片部分,塑料边框已薄如蝉翼。物理SIM卡的“瘦身”之路已走到尽头。

当连接变为“空中下载”

这便引出了我们故事的主角——eSIM。eSIM,全称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它并非没有实体,而是将传统SIM卡的功能直接集成、焊接在设备的主板上,成为设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尺寸比Nano-SIM还要小数十倍,接近于一颗元器件。

三大运营商均支持eSIM!你的下一张SIM卡,何必是张“卡”?

(图源:网络)

eSIM的变化在于,它是一颗“可编程”的SIM芯片。用户的身份信息不再固化在塑料卡片中,而是通过网络,“空中下载”(Over-the-Air, OTA)到这颗嵌入式芯片中。这改变了SIM卡的传统模式。

对用户而言,使用eSIM后换号会更加方便。用户通过网上申请即可,既不用去线下实体营业厅,也省去了SIM卡邮寄的麻烦。这种方式被一些分析机构称为“空中写卡”。通过这种“空中写卡”的方式,用户可以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和运营商。

对设备制造商而言, eSIM带来了设计的解放。它省去了物理卡槽,不仅节约了宝贵的内部空间,还能让设备拥有更好的一体性和防水防尘性能。这对于智能手表、健身手环、车载系统、工业传感器等小型化、密封化的物联网设备尤其关键。

对运营商而言,虽然短期内减少了实体卡的发行成本,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服务模式的转型。从线下销售转向线上数字化服务,竞争将更加透明和激烈。

此次我国三大运营商正式获得eSIM手机业务的商用试验批复,正是为手机“无卡化”的未来铺平了道路。虽然eSIM在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领域早有应用,但在占据绝对主力的手机终端上开放,意味着“eSIM时代”的序幕正式拉开。

三大运营商均支持eSIM!你的下一张SIM卡,何必是张“卡”?

(图源:央视网)

从银行卡大小的“巨无霸”,到Mini、Micro、Nano的不断“瘦身”,再到eSIM的“嵌入”,手机SIM卡三十余年的发展史,是一部精彩的技术微缩史。它见证了移动通信的爆发,也折射出消费电子产品对集成与便捷的极致追求。今天,随着我国运营商的正式入局,那个连接万物于无形的“空中下载”时代,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参考资料:

1.央视网丨eSIM手机,来了!

2.“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丨一文看懂SIM卡

3.通信产业网丨手机eSIM试商用落定:谁受益?影响谁?挑战是什么?

撰文:记者 段大卫

编辑:段大卫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