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03日 14:18 3 admin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弟球

马斯克又开始了他的新一轮"颠覆游戏"。豪言要把机器人单价压到2万美元,这个价格比很多家庭一年的保姆费还便宜。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战让全球机器人产业链猝不及防。

中国企业没有选择正面硬刚,而是暗中锁定了几个关键技术节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战争,一个万亿级市场的争夺战。马斯克能否能成功?中国企业又将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挑战?

马斯克的"翻身仗"

马斯克的机器人野心并非一日之功。回到2022年,特斯拉发布第一代Optimus机器人时,表现可谓惨不忍睹。当时这个机器人走路像个醉汉,动作迟缓生硬,被网友嘲讽为"钢铁木偶"。有评论家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马斯克这次可能要栽跟头了。但马斯克向来不是轻言放弃的人。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三年时间里,特斯拉默默进行技术攻关。今年10月的财报会上,马斯克用了大量时间介绍机器人业务,而不是电动车。他宣布Optimus V3版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发布,更惊人的是目标年产量——100万台!从被嘲笑到年产百万台,这转变让业内震惊。

马斯克的底气来自两方面:一是上海超级工厂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二是Dojo超级计算机为AI训练提供的算力支持。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特斯拉已经与宁波中磁、汇川技术等中国供应商敲定合作,这些动作表明马斯克已经开始构建机器人的供应链体系。

马斯克的目标是将Optimus单价压至2万美元,这个价格点相当于普通家用车的三分之一,一旦实现将彻底颠覆市场成本结构。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特斯拉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电动车成本的历史。

中国厂商的"暗棋":不做整机玩单点突破

面对马斯克来势汹汹的进攻,中国企业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没有一家中国公司宣称要和特斯拉正面竞争整机市场,他们更聪明地选择了"单点爆破"策略。

宇树科技专注于工业场景应用,他们的H1机器人能扛起15公斤的货物连续工作8小时,在物流仓库的测试中表现优异。这家公司不谈情感交互,只做最实用的场景。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智元机器人则把注意力放在算法上,开发了"具身大模型",让机器人能更好地理解环境和任务。这家公司已获得富士康亿元级订单,表明其技术路线已得到市场认可。

珞石机器人专攻"手"这个关键部件,研发的柔性灵巧手已经出口到德国汽车生产线。一双能精确控制力度和灵活性的机械手,在精密装配领域价值连城。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灵犀微电则聚焦于触觉传感器,实现了0.1牛力的精确感知,这意味着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轻柔地拿起鸡蛋而不会捏碎。

中国企业没有贸然宣称要做"全能机器人",而是各自在细分领域建立技术壁垒,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或许更加明智。

制造业新战场:特斯拉要重演电动车剧本

马斯克的野心不仅限于造机器人,他想用机器人重塑整个制造业。特斯拉的计划是让机器人先在自己的工厂工作,然后再卖给其他制造企业,最后才进入家庭市场。这个路线图和当年电动车发展轨迹极为相似。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特斯拉的优势在于垂直整合能力。从电机、控制器到算法,特斯拉都有自研能力。马斯克表示,机器人和电动车有70%的技术重叠,这让特斯拉可以快速迭代产品。

2025年10月的财报会上,马斯克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机器人业务未来五年的收入可能超过汽车业务。"这句话被解读为特斯拉可能逐步从汽车制造商转型为机器人公司。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特斯拉已在加州和上海工厂部署了数十台Optimus原型机,用于测试简单装配和物料搬运任务。一旦这些机器人能在特斯拉自己的生产线上证明价值,说服其他制造业采用就水到渠成了。

马斯克希望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双管齐下,让Optimus成为制造业的"标配",就像当年的Model 3如何成为电动车市场的标杆一样。

巨头搏杀:Figure AI与宝马联手挑战特斯拉

人形机器人市场不只有特斯拉一家玩家。Figure AI与宝马的合作是另一个重要发展。Figure AI的机器人已经在宝马工厂完成车门安装等工序,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工业环境中的应用潜力。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但这种部署并非易事。据悉,宝马为了适配Figure AI机器人,生产线改造成本高达百万美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的一个痛点——适配成本高昂。

与Figure AI不同,特斯拉的Optimus更强调"开箱即用"的特性,马斯克希望机器人能适应现有工厂环境,而不是反过来。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可能决定谁能更快占领市场。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Figure AI拥有前波士顿动力团队成员加盟,在机械结构和运动控制方面有先发优势。但特斯拉在大规模制造和成本控制方面更胜一筹。这场竞争很可能成为技术实力与制造能力的较量。

值得注意的是,Figure AI最近获得了10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亚马逊和英伟达。这表明科技巨头们都不想错过这场人形机器人革命,纷纷选边站队。

资本热潮:141起融资背后的行业拐点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具身智能领域发生了141起融资事件,其中74%集中在A轮前阶段。这一数据表明,资本市场已经嗅到人形机器人行业即将爆发的气息。

早期融资占比高说明这个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资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押注。有投资人表示:"这可能是继移动互联网和AI大模型之后的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资本的涌入加速了技术创新。以宇树科技为例,这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估值超过50亿元。资金支持让他们能够持续投入研发,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有趣的是,不同于过去互联网行业的"赢家通吃"局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呈现多点开花态势。一位投资人解释说:"人形机器人是典型的硬科技,需要多学科交叉,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马斯克要掀制造业的桌子,中国巨头一招破局,掐住关键命门

这波融资热潮背后反映了一个行业共识: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节点,谁能抓住这个窗口期,谁就可能在未来十年占据有利地位。

结语

马斯克凭借特斯拉强大的制造实力,试图用低价策略撬动市场。中国企业则选择在核心部件和垂直场景上突破,避开正面竞争。这不是简单的中美企业较量,而是不同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的竞争。马斯克的批量制造路线能否成功?中国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能否建立护城河?答案或许一两年内就会揭晓。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企业命运,还将重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摘自《全球机器人产业季度研究报告》,数据基于全球45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公开资料与30位行业专家深度访谈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