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长假去长城,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不少游客鼻梁上架的不是墨镜,是看起来有点科技感的AI眼镜。有人举着眼镜对着城墙拍,嘴里还念叨“帮我存好这张”;...
2025-10-06 1
你有没有想过,当快递小哥把包裹放在你家门口时,他不仅完成了派送,可能还无意中“贡献”了自己的面部数据?一个不起眼的蓝色灯光闪过,他的脸部轮廓就被转化成了一串串独特的数字代码,悄悄住进了某个科技巨头的数据库。
这可不是什么未来设想,而是亚马逊旗下Ring智能门铃即将全面推广的“熟悉面孔”功能,正在将数千万美国家庭的门廊变成一个隐秘的数据采集点。
一开始,这听起来简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美国这几年犯罪率居高不下,2024年暴力犯罪超过122万起,财产犯罪更是近1400万起,简直让人心惊胆战。谁不想家里更安全点?
于是,Ring门铃适时地推出了人脸识别功能:用户可以给常来的亲友、邻居“贴标签”,下次他们再来,门铃就能精准地告诉你“张三在门口”,而不是含糊其辞的“有人到访”。对于那些饱受安全焦虑困扰的居民来说,这简直就是家门口的“定海神针”,一个可靠的“安全卫士”。
但等等,这个“安全卫士”的另一面,却让人细思极恐。
这个所谓的“熟悉面孔”功能,本质上就是在给每个路过你家门廊的人绘制一张独一无二的“数字脸纹”地图。这就像你指纹一样,它把你的脸变成了只有它能识别的数学符号。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家的门廊虽然是私人空间,但它连接的却是公共区域。外卖员、送报员、甚至只是路过你家门口去玩的小孩,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个“数字捕手”扫描、记录并存档。
“我解锁手机是心甘情愿地用人脸识别,可谁给了一个企业权利,去随便采集路人的脸?”电子前沿基金会的亚当·施瓦茨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简直是把私人住宅的门口变成了公共空间的数据采集站。这种无感的收集,才是最让人感到不安的地方。
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种“便利”买账。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得克萨斯州和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已经抢先一步,对Ring的这种做法踩下了“紧急刹车”。
伊利诺伊州早在2008年就出台了《生物识别信息隐私法》(BIPA),这可是美国最严格的生物数据隐私法之一。想想看,未经本人同意收集生物数据,每次最高可罚款数千美元!
之前Instagram就因为违反这条法律,给伊利诺伊州的居民赔偿了6850万美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克萨斯州也有类似的规定,而波特兰市更是直接禁止了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
面对这些禁令,Ring的发言人只能无奈地表示会“遵守当地规定”。这种“各州为战”的局面,恰恰暴露出美国在生物数据监管方面,还有很大的漏洞和滞后。科技跑得太快,法律却还在慢悠悠地追赶。
更让人无法心安的是,Ring公司并非清白无瑕。就在2023年,它还因为员工滥用权限偷看用户私密录像、摄像头被黑客劫持等丑闻,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支付了580万美元的和解金。一个曾经有过“前科”的公司,现在却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人脸数据库,这不禁让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专家阿尔伯特·福克斯·卡恩直接指出了三大风险:一是海量的人脸数据,岂不是成了黑客眼中的“肥肉”?一旦被攻破,后果不堪设想。二是内部员工会不会重蹈覆辙,滥用权限窥探用户隐私?三是这些数据会不会在未经用户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共享给警方?
其实,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去年,荷兰就对一家非法抓取300亿张人脸数据的美国AI公司,开出了3050万欧元的巨额罚单。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这些大规模的人脸数据库,随时可能变成一颗颗威胁个人隐私的“定时炸弹”。
有意思的是,像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巨头,在人脸识别技术上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就在几年前,亚马逊还冻结了警方使用其面部识别技术的权限。而Meta更是在2021年直接关闭了相关功能,删除了十亿个面部模板。那时,科技公司似乎还在小心翼翼地避开隐私争议的漩涡。
但现在,风向变了。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来AI技术越来越成熟,识别精度大大提高。二来公众对“安全”的渴望,压过了对“隐私”的顾虑。电子隐私信息中心的卡莉·施罗德一语道破:“社会舆论的风向彻底变了。” 当“零元购”和枪击案频发时,许多人宁愿牺牲一点个人隐私,也要换取一份心理上的安宁。
这种两难的困境,绝非美国独有。在欧洲,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则像一道高墙,死死卡住了生物数据收集的门槛。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隐私是现代社会个体尊严的底线。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的考题。
Ring门铃的全面上线还没影,但它引发的争议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本身。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技巨头们披着“安全”外衣,实则抢占数据入口的商业算计。照出了监管部门总是“慢半拍”,总要等到问题爆发才来修补漏洞的被动局面。更照出了我们普通人的无奈:既害怕门外的窃贼,又担心门内的“数字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窥探。
当快递小哥再次路过你家门廊时,那道蓝光或许会熄灭,但类似的科技试探绝不会停止。科技,终究只是工具。家门口的到底会是守护我们的安全,还是侵犯我们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技术本身能给出答案。
真正的答案,藏在每一次立法者的抉择里,藏在每一次监管的介入里,更藏在我们每一个用户对隐私的态度和选择里。这道选择题,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
相关文章
今年十一长假去长城,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不少游客鼻梁上架的不是墨镜,是看起来有点科技感的AI眼镜。有人举着眼镜对着城墙拍,嘴里还念叨“帮我存好这张”;...
2025-10-06 1
「极客头条」—— 技术人员的新闻圈!CSDN 的读者朋友们好,「极客头条」来啦,快来看今天都有哪些值得我们技术人关注的重要新闻吧。(投稿或寻求报道:z...
2025-10-06 1
2025年9月25日,雷军站在年度演讲台上那番话,当场就把台下人整得一半笑一半愣,他笑着提了句“我的朋友陈年”,这话听着轻巧,可放在企业家的正式场合,...
2025-10-06 1
你有没有想过,当快递小哥把包裹放在你家门口时,他不仅完成了派送,可能还无意中“贡献”了自己的面部数据?一个不起眼的蓝色灯光闪过,他的脸部轮廓就被转化成...
2025-10-06 1
OpenAI最近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推出了Sora2,说是比上一代强多了,能生成更长的视频,画面里的物理逻辑也更顺,还顺带发了个叫SoraSocialA...
2025-10-06 1
美国Sierra Space公司与NASA重新修订了“追梦者”(Dream Chaser)太空飞机的相关合同,使该航天器将在2026年首次以自由飞行器...
2025-10-06 1
新华社济南10月5日电在山东省招远市夏甸镇灵雀山北的一处金矿探矿靶区内,3台钻机发出阵阵轰鸣,4名施工队员操作钻杆,将3米长、上百斤重的岩心分段取出。...
2025-10-06 1
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功夫演示背后的技术突破、商业化路径与行业影响2025年10月5号,特斯拉扔出个36秒的短视频,里面他家的人形机器人Optimu...
2025-10-06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