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专家给人形机器人的家用梦泼冷水:称家用人形机器人还得等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8日 17:15 0 admin

一、Apptronik 展示家庭级人形机器人,专家发出警示

最近,Apptronik 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其最新的 Apollo 人形机器人 在家居环境中执行折衣服、分类、装袋等任务,且这些操作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的。这一演示背后的技术支撑是 DeepMind 推出的 Gemini Robotics 1.5Gemini Robotics-ER 1.5 模型,属于“视觉-语言-动作”(vision-language action)系统,用于将视觉输入 + 指令转化为机器人动作控制命令。

报道中引用东北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 Ravinder Dahiya 的观点,提醒观众要对这种演示持审慎态度。他指出,这些机器人目前尚不具备真正的思考能力,动作更多依赖于事先设定好的算法、训练数据以及规则,而不是自主推理。专家认为,尽管集成 LLM (大语言模型)与视觉模块的演示很吸引人,但还跟真正能够在家庭环境中稳定工作的机器人还有相当距离。

专家给人形机器人的家用梦泼冷水:称家用人形机器人还得等

人形机器人

二、细节拆解:技术亮点与现实距离

2.1 Gemini Robotics 模型及其定位

  • Gemini Robotics 1.5 是一种视觉 + 语言模型,能够把视觉场景与指令结合,生成运动控制命令。
  • Gemini Robotics-ER 1.5 在此基础上增强了对物理空间理解、规划与逻辑任务拆分的能力。
  • 在演示中,这些模型让机器人理解“把衣服折好”“放在袋子里”等多步任务,并执行视觉导航、抓取、放置等动作。

这是一个趋势:让机器人能“看 + 听 + 思考 + 做”成为可能。不过,从演示到稳定落地,实际任务中的边界条件、意外情况、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都是考验。

2.2 专家:触觉缺失拖累家用落地

东北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拉温德·达希亚对家用人形机器人的快速普及持谨慎态度。他指出,当前进展主要依赖成熟的视觉技术,与大型语言模型的结合虽“令人印象深刻,是正确方向的一步”,但机器人远未达到人类水平的感知或思考能力。达希亚强调,在不确定家居环境中,仅靠视觉不足以应对复杂交互,如区分软硬物体或处理意外碰撞;触觉、痛感和嗅觉等模态开发滞后,导致机器人易在真实场景中失灵。

达希亚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奥德·比拉德合著的《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报告(2025年)勾勒了AI与机器人融合路线图,建议优先解决多模态传感瓶颈。他的电子机器人皮肤项目正尝试通过柔性传感器阵列提升触觉反馈,能在接触前检测潜在危险。这与8月的一项相关创新相呼应:一种“软皮肤”技术,能在碰撞前感知威胁,潜在应用于家用机器人避险。

温德·达希亚的观点并非否定技术本身的价值,而是强调当前阶段机器人还在“能力有限与高度规则化”的状态。他提醒几点:

  • 演示示例往往选定较为可控、规则性强的家务任务,而真实家庭环境极其复杂(光照变化、物体遮挡、布置杂乱、不可预测干扰等)。
  • 机器人目前缺乏真正通用推理与因果理解能力,其“决策”仍强依赖训练数据与模型预设。
  • 感知、触觉、力反馈、运动控制稳定性等仍是瓶颈:机器人往返折叠衣物、处理易变形布料、适应不同材质与角落位置的能力有限。
  • 功耗、续航、成本、安全性(跌倒、误操作、碰撞风险)等仍是商业化落地需跨越的障碍。

换言之,尽管演示展示了“未来可能性”,但专家提醒公众不能被短片画面误导对现实能力的判断。

2.3 与业界趋势的对接

  • 多家公司(如 Figure AI、1X Technologies、Tesla 等)已经在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或服务场景。
  • 在工业 /仓储 /物流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已有初步应用,但家庭场景要求更高的灵活性与安全标准,对系统集成与鲁棒性要求更严。
  • 学术方向也在加速:例如最新研究提出将人类运动数据通过可穿戴装置(如外骨骼、动作捕捉)转移为机器人控制模型,以缩小“人-机器人差距”。

这些趋势说明,人形机器人向家庭延伸是业内公认的中长期方向,但要真正实现普及,尚需跨越众多技术与工程障碍。

三、风险与挑战路径

下面是在人形机器人要进入家庭日常使用阶段中必须克服的关键难题:

挑战领域

主要障碍

感知与导航

家庭布局千差万别,机器人必须在光照、遮挡、家具变化等复杂条件下准确识别环境和物体。

操作 / 抓取 /柔性物体处理

衣物、薄物、布料、易变形物体处理难度高,需要高度柔性控制与力反馈。

语义理解与任务拆分

将自然语言指令转化为多个子任务并规划执行路径,在家庭中可能涉及推理、异常处理与错漏恢复能力。

能耗与续航

家用机器人若要做到全天候辅助,必须在功耗控制、能量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成本与可靠性

成本要亲民,且零件寿命、维护周期、故障率都必须极低,否则用户不会接受经常损坏、维修频繁的机器人。

安全与容错机制

家庭环境有人类共存,机器人若要操作,应具备碰撞检测、紧急停止、抗跌倒、软体结构保护等机制。

这些挑战并非单一方向,而是众多技术、系统集成与工程边界的叠加。


四、观点与未来节点判断

  • 从技术趋势来看,集成视觉 + 语言 + 控制模块正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演示”向“有用”迈进的关键路径之一。
  • 然而,“演示能力”尚难覆盖所有边界场景,而家庭生活充满不确定性:放错位置、被遮挡、材料复杂性、意外干扰,这些都是未来机器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 若要真正进入家庭,机器人供应商需要在以下几个节点上取得突破:成本降到可接受区间、操作稳定性达到商业级可靠率、系统适应性强、长期维护容易、用户体验友好。
  • 在短期(未来 1–3 年),更可能的突破仍会来自服务、陪伴、辅助场景(如老人、护理、辅助推动等),家务整屋级机器人可能要到中期(5 年以上)才能有初步尝试。

结语:渐进式演化而非速成革命

Apptronik 利用 Gemini Robotics 模型展示其人形机器人在家庭任务执行的能力,是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个有意义演示。它体现了将大语言模型与机器人控制融合的方向趋势。

但专家的谨慎提醒是及时且必要的:目前的系统仍难以应对真实家庭环境的复杂性。要将“演示机器人”转化为“可靠助手”,还需要在感知、控制、能效、安全、系统鲁棒性等多个关键维度取得一致进展。

DeepMind的演示虽激发想象,但家用人形机器人仍需攻克多感官壁垒,方能从工厂走向客厅。2025年的出货增长预示潜力,却也提醒行业,真实部署依赖细节优化而非炒作。长远看,这一领域将以稳健步伐重塑家务分工,提供实用助力而非科幻愿景。

总之,人形机器人走入家庭的愿景虽在路上,但速度不会像短片那样快。稳健渐进、阶段性落地、从辅助场景切入,才是更可行的路径。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