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AI科技 2025年10月06日 11:10 0 aa

你有没有过跟ChatGPT聊天,聊到一半突然愣神,“这玩意儿咋能精准get到我想问啥?甚至写文案比我还顺?”其实背后撑着这一切的,就是咱们今天要掰扯明白的“大语言模型”。

别觉得这词儿玄乎,说白了就是AI里专门跟语言打交道的“高手”。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我第一次琢磨大语言模型原理时,还以为它真有“脑子”。

后来才发现,它本质就是在玩高级版“拼字接龙”。

不是说它真能“理解”你,而是训练时吞了海量数据,能根据你前面说的话,猜下一个字或词(业内叫token,大概就是半个汉字或四分之一个英文单词)最可能是啥,拼起来就成了回答。

就拿GPT来说,全称是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翻译过来就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它训练时最核心的活儿就是“猜下一个token”。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为了猜得准,它还得学“事实”,比如“北京是中国首都”,甚至学“推理”,比如“下雨要打伞,所以没伞出门可能会淋湿”。

不过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业内到现在也没完全搞懂,为啥模型规模一上去,就突然有了新能力。

就像之前的GPT-2,才15亿参数,写个连贯的长文章都费劲;到GPT-3直接1750亿参数,突然就能做逻辑推理、跨语言翻译了。

大家普遍觉得,就是参数、数据量、机器速度、训练时间堆到一定程度,量变就引发了质变。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本来想找个更精确的解释,但问了几个做AI的朋友,都说“搞不清具体咋回事,反正规模到了就有了”。

这大语言模型的“大”,也不是随便叫的。

跟以前的传统模型比,它能从三方面碾压。

参数规模就不说了,以前的模型最多几亿参数,现在主流的大模型随便就上千亿;训练数据量更是吓人,传统模型用百万级文本就够了,大模型得吞千亿级的token,涵盖互联网文本、维基百科、甚至整本的书;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体积也大,就拿GPT-3来说,完整存下来得800多GB,普通电脑根本装不下,还得靠专门的分布式计算框架才能跑起来。

如此看来,这“大”字还真不是噱头,是实打实的规模优势。

搞懂了它咋干活、为啥叫“大”,咱再说说它到底有啥本事,这些本事才是它能帮咱们干活的关键。

先说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这是它的“基本功”。

它能从你说的话里抓重点,比如你问“咋学Python”,它能立马认出“学习”和“Python”这俩关键词,知道你是想找学习方法。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之前听朋友说,阿里客服现在用的AI就特厉害,用户说“买的衣服洗了掉色”,它不光能听出是售后问题,还能把“衣服”“掉色”这些信息整理好,直接转给售后专员,比以前人工慢慢找问题快多了。

但我觉得这能力也有局限,要是你说“我这衣服洗了跟染了色似的”,它能不能反应过来是“掉色”,就得看训练时有没有覆盖这类说法了。

再就是自然语言生成,这也是大家最常用到的能力。

它学了海量文本后,能模仿人的语气写东西,还能保证通顺有逻辑。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我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现在写初稿都靠Claude3,给个主题就能出个有结构的文章,虽说还得自己补点细节,但效率至少提了一半。

不过我也见过不少AI写的文案,一股子“模板味”,没啥个人观点,所以这一步最后还得人来把关,直接用可不行。

它还有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本事。

简单的数学题,比如“25加38等于几”,它能算对;日常逻辑题,比如“小明比小红大,小红比小李大,谁最大”,它也能答出来。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归纳总结就更实用了,科研人员用它总结100页的论文,能直接出“背景-方法-结论”的框架,省不少时间。

我之前试着用GPT-4总结过一本书的笔记,确实把核心观点都列出来了,但有些细节还是漏了,看来复杂内容还得自己再核对一遍。

另外,它的跨语言处理和图像理解能力也挺亮眼。

小语种翻译现在靠它就行,比如瑞典语、越南语,准确率比以前的工具高多了;程序员还能用它把Python代码改成Java,省得重新写。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图像理解方面,GPT-4的多模态版本能看图片答题,比如你拍张眼底照片,它能初步判断有没有糖尿病病变,不过最后还得医生确诊,它只能算个“辅助”。

为啥大模型有时会“说胡话”?

虽说大模型本事不少,但坑也不少,这些风险咱必须得知道,不然很容易踩雷。

最常见的就是“幻觉”,它会说些看似合理但其实是瞎编的内容。

去年有个学者用ChatGPT写论文,里面引用了个“2022年某期刊的研究”,结果审稿时发现根本没这研究,论文还得返修。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我之前查一个法条,AI说“这条款已经废止了”,后来去官方网站查,发现还在生效,吓得我之后再也不敢直接信它给的事实性信息了。

所以关键信息一定要交叉验证,别偷懒。

还有数据偏见的问题。

它训练用的互联网数据里,可能藏着种族、性别方面的偏见,比如之前有个招聘AI,因为训练数据里男性工程师样本多,给女性求职者的技术评分就偏低,这事儿后来还引发了争议。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很显然,企业用这类AI前,得先检查有没有偏见,不然很容易出问题。

它的“记性”也不好,全靠上下文窗口记东西,超过窗口就忘了。

我之前跟ChatGPT聊了200多轮,后来提到最初说的“我是学生,别用太难的术语”,它居然没印象了,回答得特别晦涩。

无奈之下,我只能再跟它说一遍之前的需求,所以长对话时,定期总结上下文很重要。

另外,它的常识和逻辑也有短板。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比如你问“为啥不能喝海水解渴”,它可能只说“因为含盐量高”,但不会说“高盐会让身体脱水”这个核心原因。

还有敏感问题,比如有人问“咋应对家庭矛盾”,它可能建议“冷战”,这显然不对,这种事儿还得问心理咨询师,靠AI可不行。

它还容易被滥用,比如诈骗团伙用它模仿亲友的语气骗钱,还有人用它写假新闻。

毫无疑问,平台得加强审核,咱们自己也得提高警惕,比如收到借钱消息,先打电话核实身份。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最后,它的知识有截止时间,比如GPT-4训练到2023年,你问它202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它肯定答不上来,这时候就得搭配实时搜索工具用。

未来的AI能更“懂现实”吗?

虽说现在的大模型有不少缺点,但未来的方向还是挺值得期待的,主要有两个路子,多模态大模型和世界模型。

多模态大模型能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这些多种信息,还能输出图片、视频。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比如MidJourney能根据文字生成图片,2024年出的V7版本,细节比以前好太多;OpenAI的Sora能生成60秒的高清视频,影视行业现在用它做分镜,省了不少前期时间。

我觉得以后教育行业也能用,比如讲“光合作用”,直接生成动画,比光看课本好懂多了。

世界模型就更有意思了,它能像人一样观察现实,学常识,还能预测行动。

李飞飞团队搞的WorldLabs就在做这个,2024年出的“WorldModelV1”,能通过摄像头看日常场景,比如“人开门”“杯子掉地上”,然后学“杯子摔了会碎”这种常识。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本来想这玩意儿离咱们还远,后来听朋友说,以后自动驾驶、机器人都能用它,比如机器人知道“碰人会疼”,就不会误伤,这倒是挺实用的。

最后跟大家总结下,大语言模型就是个“有本事但也有缺点”的工具。

它靠“猜token”干活,规模大所以能力强,但也会说胡话、有偏见、记性差。

大语言模型入门,原理、能力全解,避开7大风险

咱们别把它当“万能神”,也别觉得它没用,用的时候多留个心眼,关键信息自己查,敏感问题问专业人。

随着多模态和世界模型的发展,它以后会更“懂现实”,但不管咋发展,咱们都得“理性用AI”,这样才能让它真正帮到咱们。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