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有望推动全球贸易增长(来源:中国日报 金鼎 英文《中国日报》2025年9月30日8版)(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来源:中国日报...
2025-09-30 0
2025年9月24日,《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震惊全球科技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旗下初创公司Diraq与欧洲imec研究所合作,首次在半导体量产产线上造出保真度超99%的硅基量子芯片。这意味着量子计算终于打通“实验室到工厂”的最后一公里,距离实用化只剩最后冲刺——而在这场全球竞速中,中国早已在硅基量子赛道实现关键突破。
从“实验室珍品”到“工厂量产”:量子芯片迈过生死线
量子计算的“实用化之困”,曾卡在一个致命瓶颈:实验室里精雕细琢的量子芯片,一到量产线就“水土不服”。量子比特对环境极其敏感,温度波动0.1K、电路杂质浓度增加万亿分之一,都可能让计算保真度暴跌。此前,IBM、谷歌的量子芯片虽能在实验室达到高保真度,但一旦尝试量产,双量子比特操作准确性便会跌破95%的实用门槛。
Diraq的突破恰恰解决了这一核心难题。其联合imec在标准半导体产线上,用成熟的14纳米工艺制造出硅基量子芯片,经测试,双量子比特逻辑门操作保真度稳定在99%以上,与实验室原型机性能几乎无差异。“这就像从手工打造手表,到流水线生产仍保持天文台级精度。”Diraq创始人Andrew Dzurak教授的比喻直击关键。
这背后是硅材料的天然优势。作为传统半导体产业的“主角”,硅基芯片的制造工艺已历经半个世纪迭代,从光刻、蚀刻到封装的每一步都实现了原子级控制。Diraq的量子比特基于硅中的单个电子自旋构建,这种结构能完美适配现有产线——相比之下,谷歌的超导量子比特需要超低温环境,离子阱量子比特则难以集成,都面临量产成本高企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99%的保真度正是量子计算“容错阈值”的核心要求。量子比特的脆弱性决定了必须通过“纠错码”将数百万个物理量子比特整合为一个逻辑量子比特,而单个操作保真度需超过99%才能让纠错系统有效运转。这也是美国DARPA设定的“实用规模”核心指标,如今硅基路线率先达标。
中国硅基量子: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当Diraq宣布量产突破时,中国科研团队早已在硅基量子赛道交出亮眼答卷。就在2025年6月,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硅基自旋量子芯片实现99.2%的双量子比特保真度,且完成了12个量子比特的集成——这一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已与国际顶尖水平齐平。
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指标,更在于产业协同。中芯国际已启动“量子芯片代工平台”建设,将成熟的28纳米工艺适配量子比特制造需求。不同于Diraq依赖imec的产线,中国已构建“理论研发-芯片设计-代工生产”的完整链条。中科院微系统所研究员王浩华团队曾透露,他们研发的硅基量子比特已在中芯国际产线完成小批量试产,良率达到60%,远超行业平均的30%。
在关键技术细节上,中国团队展现出独特创新。传统硅基量子比特需在极低温度(0.01K,接近绝对零度)下运行,而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硅-锗异质结量子比特”,将工作温度提升至0.1K,虽仍需低温环境,但大幅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成本与能耗。这种改良让量子芯片的运营成本降低40%,更符合商用化需求。
除了科研机构,中国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华为在2024年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硅基量子计算原型机“盘古量子1号”,集成24个量子比特,保真度达98.7%,重点攻克了量子比特间串扰问题。而阿里巴巴与中科院合作的“玄铁”量子芯片项目,已实现量子比特与传统晶体管在同一硅片上的集成,为未来量子-经典混合计算奠定基础。
路线之争落幕?硅基成量子计算“最优解”
过去十年,量子计算领域曾上演激烈的“路线之争”:超导、离子阱、光量子、硅基等多条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各有优劣。如今Diraq与中国团队的突破,让硅基路线成为最具商用前景的选择。
超导路线的代表IBM虽已推出433量子比特的“秃鹫”处理器,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量子比特数量增加后,保真度会急剧下降,其433量子比特处理器的双比特保真度仅92%;二是超导量子比特需定制化制造,无法复用现有半导体产线,量产成本极高。离子阱路线的优势是保真度高(可达99.9%),但难以集成超过100个离子,且设备体积庞大如冰箱,无法小型化。
光量子路线则受限于光子操控难度,目前最多实现几十个光子的集成,距离数百万个量子比特的实用规模相差甚远。相比之下,硅基路线的优势堪称“降维打击”:借助成熟半导体工艺,单芯片集成数百万个量子比特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且保真度已突破容错阈值,成本更是其他路线的1/10。
“这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操作系统之争,最终胜出的一定是生态最完善的。”量子计算专家张朝阳曾如此评价。硅基路线依托全球每年数千亿美元的半导体产业生态,从设备供应商到制造工艺,再到工程师储备,都不是其他小众路线能比拟的。imec的研究数据显示,硅基量子芯片的量产成本可控制在每比特100美元以内,而超导量子比特目前每比特成本高达1万美元。
实用化倒计时:量子计算将改写三大行业
硅基量子芯片的量产突破,意味着量子计算从“科学实验”进入“产业预热”阶段。业内预测,2030年前有望出现百万量子比特级的商用处理器,率先颠覆三大行业。
在药物研发领域,量子计算机可精准模拟分子结构与化学反应。目前研发一款新药平均需要10年、耗资26亿美元,而量子计算能将分子模拟的时间从数年缩短至几周。拜耳、辉瑞等药企已与Diraq、IBM合作,测试量子计算在蛋白质折叠模拟中的应用,中国药明康德也已与中科院共建量子药物研发实验室。
金融领域的加密与风控将迎来变革。量子计算机能轻松破解现有RSA加密算法,倒逼金融机构升级安全体系;同时,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可实现实时市场风险建模,大幅提升投资决策效率。摩根大通已开发量子算法用于股票组合优化,中国工商银行则在2024年启动量子加密支付试点。
材料科学领域将实现“按需设计”。从更高效的电池材料到室温超导体,量子计算能模拟原子级别的材料性能,加速新型材料研发。特斯拉正与量子计算公司合作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中国宁德时代也已布局量子计算驱动的电解液研发项目。
对中国而言,硅基量子路线的突破具有特殊意义。在传统半导体领域受制于人的背景下,量子计算成为“换道超车”的关键机遇。依托在硅基量子技术上的积累,中国不仅能在量子计算时代掌握话语权,更能反哺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升级。
当澳大利亚的量产芯片走出imec产线,当中国的量子比特在中芯国际的晶圆上成型,量子计算的商用大幕已悄然拉开。这场始于实验室的革命,终于在成熟的半导体工厂中找到落地之路。或许用不了十年,当量子计算机像今天的服务器一样普及,我们会记得2025年这个关键节点——硅,这个改变了信息时代的材料,再次成为开启量子时代的钥匙。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有望推动全球贸易增长(来源:中国日报 金鼎 英文《中国日报》2025年9月30日8版)(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来源:中国日报...
2025-09-30 0
为表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向新疆赠送纪念品。纪念品共计11项...
2025-09-30 0
文︱陆弃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又开口了。27日,他面对镜头,语气坚定:“美台贸易协议很快达成。”顺带甩出一个让台湾紧张的数字——“五五分”。美国生产一半...
2025-09-30 0
2025年9月24日,《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震惊全球科技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旗下初创公司Diraq与欧洲imec研究所合作,首次...
2025-09-30 0
在今年上半年,苹果推出了iPhone16e,这是首款以e命名的iPhone数字旗舰,也意味着SE系列的终结。消息称苹果计划将e作为常规机型进行每年迭代...
2025-09-30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使用传奇麻将是不是有挂,以及经典传奇麻将的前世今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麻将朋友们的群名 以下这些...
2025-09-30 0
前言一名格鲁吉亚学生因不慎在GitHub上公开了Google Cloud的Gemini API密钥,遭遇了恶意滥用。短短数月内积累了高达55,444美...
2025-09-30 0
无可厚非,红魔手机曾在游戏手机行列中红极一时。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细分赛道中,游戏手机曾凭借专属优化占据一席之地,而红魔作为该领域的标志性品牌,如今正站...
2025-09-30 0
发表评论